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11)
2023(13575)
2022(11920)
2021(11070)
2020(9413)
2019(21735)
2018(21646)
2017(43080)
2016(23045)
2015(25970)
2014(26096)
2013(26013)
2012(24083)
2011(21850)
2010(21916)
2009(20123)
2008(19780)
2007(17372)
2006(15295)
2005(13423)
作者
(67453)
(55858)
(55473)
(52906)
(35564)
(26703)
(25337)
(21897)
(20972)
(19983)
(18930)
(18647)
(17725)
(17602)
(17241)
(17075)
(16665)
(16484)
(16012)
(15909)
(13772)
(13691)
(13492)
(12546)
(12464)
(12399)
(12347)
(12286)
(11299)
(11024)
学科
(98437)
经济(98329)
管理(65129)
(64089)
(51599)
企业(51599)
方法(48019)
数学(41890)
数学方法(41531)
中国(26975)
(26004)
(25809)
贸易(25797)
(25029)
(23872)
业经(21325)
地方(19772)
(19358)
(18321)
农业(17024)
技术(15506)
(15467)
银行(15430)
理论(15023)
(14982)
财务(14921)
财务管理(14888)
(14720)
(14655)
金融(14654)
机构
大学(339687)
学院(337799)
(142215)
经济(139401)
管理(134638)
理学(117401)
理学院(116185)
管理学(114412)
管理学院(113813)
研究(110960)
中国(81031)
(71351)
科学(66757)
(65157)
(55021)
财经(53337)
(51643)
研究所(50009)
业大(49197)
中心(49189)
(48520)
(47285)
北京(45096)
经济学(43794)
(42773)
师范(42398)
农业(40791)
(40403)
经济学院(39998)
财经大学(39839)
基金
项目(228919)
科学(180199)
研究(168405)
基金(167078)
(144619)
国家(143479)
科学基金(123311)
社会(106969)
社会科(101593)
社会科学(101570)
基金项目(88943)
(88432)
自然(79502)
自然科(77612)
自然科学(77593)
教育(76512)
自然科学基金(76216)
(74199)
资助(69678)
编号(68266)
成果(55259)
(51474)
重点(50539)
(49031)
(47547)
课题(46418)
教育部(44413)
创新(44278)
国家社会(43999)
科研(43806)
期刊
(149534)
经济(149534)
研究(100685)
中国(56063)
学报(51538)
管理(48359)
科学(47004)
(46205)
(46177)
大学(39266)
学学(37131)
教育(33557)
农业(32451)
(29284)
金融(29284)
技术(27375)
财经(26016)
经济研究(25334)
业经(25223)
(22218)
问题(21375)
(20601)
理论(17164)
商业(16597)
技术经济(16589)
国际(16454)
(16106)
图书(15836)
科技(15628)
实践(15581)
共检索到483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揭红兰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3年自贸区产业数据,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通过与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自贸区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效应显著,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比,我国自贸区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远高于上述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自贸区产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自贸区产业会有更大的就业增长潜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玉静  魏东  刘冬花  
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绿色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崛起,已表现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能够促进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绿色产业数据,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进行相应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军丽  
文章对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永福  
在探讨人民币汇率问题时,一般认为汇率升值会引起出口价格的上升,本文指出如果考虑进口价格对出口价格的影响,那么出口价格的变动幅度将小于汇率的变动幅度,因此在讨论贸易弹性时有必要区分汇率弹性和价格弹性这两个概念;在介绍了China_QEM①模型中的贸易模块以及该模块与其他模块的相互作用机制之后,阐述了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水平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最后通过政策模拟,对我国进出口的汇率弹性和价格弹性给出了定量的计算结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从容  祝翠华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就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假设建立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模型,然后将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影响的作用机理,最后得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弹性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行业。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广俊  
近年来,我国对中等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数年保持95%以上的高就业率。但是较高的就业率并不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弹性的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力图发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向玲  唐俊  
本文采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并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就业弹性的建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世健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但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这将从客观上限制对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消极的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江雪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l)的计量方法,对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978~2003年的经济总体就业弹性和非农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个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差异,论证了东部地区就业弹性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对它们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刚  刘旸  
本文基于1998—2012年我国双边贸易数据和细分行业数据,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我国进口价格弹性为-0.30,出口价格弹性为0.48,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不成立。无论是国别层面还是行业层面,出口价格弹性大于进口价格弹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进口以原材料等资源类商品为主,而出口则以制成品为主;进出口收入弹性大于价格弹性,说明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汇率只是次要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为付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方法对我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贸易产品与非贸易产品的替代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间存在较大的弹性。最后,文章研究了通过提高非贸易品价格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减少贸易顺差,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可能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娟  马凯  
本文运用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在考察利率调整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效应的基础上,对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做出分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弹性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吴毓壮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税收弹性的总体趋势以及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之间和三个经济区域内部的税收弹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税收高弹性增长是多种因素所致。应改革税收计划考核办法,充分考虑经济因素对税收的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吴毓壮  
税收弹性系数是一个侧重于描述税收与经济的协调、适应关系的指标。当前我国对税收负担的研究基本上已形成共识,但专门对税收弹性尤其是分地区对我国税收弹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税收弹性的总体趋势以及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之间和三个经济区域内部的税收弹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及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