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2)
2023(12561)
2022(10759)
2021(9853)
2020(8383)
2019(19269)
2018(19237)
2017(37214)
2016(20511)
2015(23321)
2014(23527)
2013(23686)
2012(22851)
2011(21027)
2010(21707)
2009(20257)
2008(20621)
2007(18732)
2006(16741)
2005(15561)
作者
(63944)
(53608)
(53394)
(50864)
(34025)
(25648)
(24323)
(20799)
(20132)
(19284)
(18372)
(18075)
(17326)
(17133)
(16833)
(16659)
(16310)
(15849)
(15506)
(15492)
(13697)
(13506)
(13204)
(12256)
(12166)
(12061)
(11994)
(11961)
(10897)
(10837)
学科
(93204)
经济(93111)
管理(52500)
(51625)
(38003)
企业(38003)
方法(36681)
数学(32266)
数学方法(31957)
中国(28874)
(27679)
地方(25077)
(20598)
(20354)
业经(19501)
农业(18511)
(18054)
(18038)
贸易(18023)
(17389)
(16874)
银行(16832)
(16319)
(15996)
金融(15993)
环境(14935)
(13971)
(13935)
地方经济(13850)
技术(12520)
机构
大学(309198)
学院(308320)
(127076)
经济(124225)
研究(114517)
管理(110171)
理学(92976)
理学院(91706)
管理学(89982)
管理学院(89394)
中国(87502)
科学(72085)
(68105)
(60964)
(60448)
(57541)
研究所(55150)
中心(51374)
(49146)
财经(46901)
业大(46575)
农业(45278)
(44205)
北京(43902)
师范(43763)
(42260)
(40946)
(39311)
经济学(39218)
经济学院(35467)
基金
项目(195096)
科学(151692)
研究(140839)
基金(139130)
(122597)
国家(121588)
科学基金(101180)
社会(87680)
社会科(83020)
社会科学(82994)
(76947)
基金项目(73904)
(65979)
自然(64844)
教育(64077)
自然科(63226)
自然科学(63201)
自然科学基金(62018)
编号(57650)
资助(56849)
成果(48499)
(47795)
重点(45252)
(42910)
课题(41237)
(39683)
发展(37869)
科研(37456)
创新(37347)
(37255)
期刊
(149501)
经济(149501)
研究(96083)
中国(64699)
(53486)
学报(51244)
科学(47301)
(44331)
管理(39739)
大学(37589)
农业(36174)
学学(35306)
教育(33936)
(32034)
金融(32034)
技术(25729)
业经(25132)
经济研究(23757)
财经(22914)
问题(20849)
(19679)
(19193)
(16952)
技术经济(15674)
资源(15247)
商业(15064)
理论(15058)
(15048)
图书(14976)
国际(14886)
共检索到480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思扬  王红瑞  来文立  朱中凡  
水与能源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论文通过能源耗水这一概念,试图探究能源生产与用水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分析寻求其发展变化规律,以期为实现水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我国几类主要能源的耗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与能源自身的空间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火电、水电和原煤耗水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区范围逐渐扩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而原油和天然气耗水强度呈随机分布特征,无空间自相关性。全国范围内,各类能源耗水与总用水量和GDP之间的协调关系均呈不断恶化的趋势,能源耗水的增长速度在逐步超越经济发展和总用水量变化的速度,节水将是未来产能耗水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思扬  王红瑞  来文立  朱中凡  
水与能源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论文通过能源耗水这一概念,试图探究能源生产与用水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脱钩分析寻求其发展变化规律,以期为实现水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我国几类主要能源的耗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与能源自身的空间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火电、水电和原煤耗水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H-H集聚区范围逐渐扩大,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而原油和天然气耗水强度呈随机分布特征,无空间自相关性。全国范围内,各类能源耗水与总用水量和GD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潘安娥  陈丽  
为定量评价湖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本文计算湖北省1995-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利用指标,识别其真实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社会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程度,并构建协调发展脱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足迹近16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是水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水资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水资源压力指数近6年逐步上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从1995年的7.85元/m3显著提高至2010年的53.72元/m3,GDP增长与水资源消耗由强脱钩的优质协调向弱脱钩的初级协调转化,协调发展状态呈减弱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涛  时洪功  张艳东  
利用Tapio脱钩模型对环渤海地区2006-2010年产业发展与能耗的脱钩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发展与能耗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且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的脱钩状况不同;利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将环渤海地区能源消耗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产值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结果显示产值效应是能耗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构效应影响较小,能源强度的降低是减少环渤海地区能耗的关键因素;通过基准、节能和强化节能三种情景的设计,对2020年环渤海地区能耗水平进行了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基于2006-2012年数据,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实证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能耗的脱钩关系,并预测了不同情景下2020年能耗水平。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能耗为弱脱钩,其中三大产业绝大多数年份均为弱脱钩,一、三产业个别年份为扩张耦合,9省市也基本均为弱脱钩,江西和四川个别年份为扩张耦合;(2)三种情景中节能情景和强化节能情景下长江经济带能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达到强脱钩,实现长江经济带成功转型升级,且三种情景下产值效应是能耗增加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对能耗影响不大,其在基准情景和节能情景下促进了能耗增加,在强化节能情景下降低了能耗,而能源强度效应是降低能耗的关键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基于2006-2012年数据,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实证研究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能耗的脱钩关系,并预测了不同情景下2020年能耗水平。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能耗为弱脱钩,其中三大产业绝大多数年份均为弱脱钩,一、三产业个别年份为扩张耦合,9省市也基本均为弱脱钩,江西和四川个别年份为扩张耦合;(2)三种情景中节能情景和强化节能情景下长江经济带能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达到强脱钩,实现长江经济带成功转型升级,且三种情景下产值效应是能耗增加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对能耗影响不大,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佟金萍  曹倩  秦腾  陈国栋  
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能源的浪费,从而威胁到能源对经济的支撑力。本文基于改进状态的资源脱钩指数法,实证分析了我国1978-2013年期间以及2000-2012年期间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态势,系统剖析了经济发展与能耗脱钩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未来我国区域能耗变化。研究表明:第一,1978-2013年,我国GDP和能耗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第二,2000-2012年,我国大多省份脱钩程度先上升后下降,2005-2010年脱钩程度最高。第三,未来15年内,我国能耗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但在未来50年内,我国经济发展和能耗还未有实现绝对脱钩的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怡君  王丽  牛文元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一个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职能的重要组成。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往往是其所在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核心中枢。这些城市既体现着各自区域内经济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往往占有着大量的资源,消耗了相当多的能源。2006年GDP排名100强的城市,GDP贡献率为67.36%,同时用电量占全国的41.59%,用水占全国的58.02%,天然气(含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使用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75%以上,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的重点区域。因此,本文应用Tapio脱钩模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中国百强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其中,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绍雨  
能源、经济与环境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三者的协调发展是3E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进行了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综合发展评价。实证检验结论认为: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其中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变化幅度最大;从能源、环境与经济各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平均值可以看出,能源与环境处于极不协调状态,能源与经济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覃成林  郑云峰  张华  
运用所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方法,分别计算了2001—2010年全国、四大区域以及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据此分析其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目前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总体上,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趋于上升,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有降低,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广西、湖北、黑龙江、安徽、天津、江苏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了下降,其余25个省市区趋于上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严良  张春梅  康淑娟  
本文从青海省能源互经济、环境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以能源与经济、环境三元系统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提出用“双轮驱动”的方法来优化青海省的三元系统,探讨打破其协调发展“瓶颈”的对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于源  黄征学  
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区域冲突、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手段。目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以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为重点,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使全社会成员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间差距保持在适度范围内。适度的区域差距是指区域间的差距不至于因差距过小而损害经济效率,又不至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文章以中国289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单元,制定适用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基于熵值赋权法测算289个地级城市的人口-生态-社会-经济-土地五重及综合城镇化强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五重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阶段。结果表明:生态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处于并轨状态。东部其他类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西部与东北社会、土地城镇化较低,中部人口城镇化较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东莞、天津、南京、厦门、武汉城镇化强度位居中国前十位。中国城镇化3D空间趋势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上升态势,2D城镇化高值区呈条带状、片状、点状格局分布形态。除北京与上海城镇化处于协调状态,其余均为失调类型,省会、副省级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强于其所在省份的地级市,综合城镇化强度与其协调发展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以省会城市为主导引领五重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发展格局态势凸显,仅东部沿海地域串联成片,其他地区呈孤立分散的高值点分布,辐射范围狭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