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49)
2023(16851)
2022(14637)
2021(13378)
2020(11335)
2019(26008)
2018(25992)
2017(50986)
2016(27174)
2015(30514)
2014(30671)
2013(30367)
2012(27873)
2011(25138)
2010(25204)
2009(23334)
2008(22224)
2007(19460)
2006(17286)
2005(15176)
作者
(78233)
(65081)
(64710)
(61684)
(41270)
(31021)
(29535)
(25668)
(24774)
(23051)
(21936)
(21841)
(20583)
(20415)
(20096)
(19810)
(19418)
(19167)
(18648)
(18591)
(16137)
(15974)
(15699)
(14930)
(14822)
(14472)
(14211)
(14140)
(13114)
(12670)
学科
(126091)
经济(125963)
管理(80112)
(73479)
(59588)
企业(59588)
方法(54027)
数学(47620)
数学方法(47054)
中国(30997)
(30308)
(28073)
(25656)
地方(25615)
业经(25082)
(20926)
贸易(20915)
(20831)
农业(20476)
环境(20330)
(20230)
(18125)
理论(17561)
(17390)
银行(17340)
(16842)
财务(16769)
财务管理(16733)
(16638)
金融(16636)
机构
大学(395024)
学院(393546)
(167769)
经济(164410)
管理(156260)
理学(135810)
理学院(134337)
管理学(131964)
管理学院(131258)
研究(130981)
中国(97344)
(82631)
科学(78808)
(75994)
(64614)
财经(61654)
(59128)
研究所(58766)
中心(58618)
业大(56861)
(55967)
(55463)
北京(52054)
经济学(51622)
(50453)
师范(49986)
(47663)
经济学院(46336)
农业(46145)
财经大学(45885)
基金
项目(266236)
科学(209852)
基金(194513)
研究(194406)
(168640)
国家(167277)
科学基金(144313)
社会(124176)
社会科(117686)
社会科学(117656)
基金项目(103188)
(102838)
自然(93511)
自然科(91311)
自然科学(91288)
自然科学基金(89635)
教育(89036)
(86297)
资助(80372)
编号(79005)
成果(62911)
(59219)
重点(59082)
(56987)
(54733)
课题(53445)
教育部(51187)
创新(51145)
国家社会(51121)
科研(51054)
期刊
(185625)
经济(185625)
研究(118416)
中国(66835)
学报(59263)
管理(58370)
(56373)
科学(55261)
(52710)
大学(45670)
学学(43363)
教育(37441)
农业(36389)
技术(34841)
(32680)
金融(32680)
经济研究(31255)
财经(30287)
业经(29609)
(25967)
问题(24059)
技术经济(20633)
理论(19304)
商业(19059)
统计(18724)
(18318)
图书(17728)
现代(17680)
科技(17670)
(17561)
共检索到570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晓燕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伴随而来,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构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传导理论模型,利用更加灵活、稳健的TVP-VAR模型计算时变冲击效应,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方面分别得到"资本、劳动→煤炭消费→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二氧化碳"的传导关系链,反映出我国目前仍依赖煤炭能源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较为落后、新能源利用较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晓燕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伴随而来,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构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传导理论模型,利用更加灵活、稳健的TVP-VAR模型计算时变冲击效应,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方面分别得到"资本、劳动→煤炭消费→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二氧化碳"的传导关系链,反映出我国目前仍依赖煤炭能源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较为落后、新能源利用较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君  
运用单位根、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利用我国1953~2007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认为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原因。另外,VAR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而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作用明显。因此,我国要实现碳排放目标,肯定要牺牲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从长远来看,要使经济与环境获得双赢,必须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现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提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子晖  
本文首次采用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并结合递归分析方法,考察"增长-能源-排放"关系随时间的演变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任何大规模"节能减排"的措施都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发现,中国存在着由"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十多亿人口生存、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不顾中国"人口规模庞大"等基本国情,一味地要求中国等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巴曙松  吴大义  
本文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总能源消费和四种主要能源消费(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对宏观经济变量(产出、投资、就业)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施行燃料转换政策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抒梦  董虹  
文章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了美国1950-2013年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之间的动态效应。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这三者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脉冲相应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外界扰动作用于经济增长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都会增加;当二氧化碳排放量受到外界正的冲击时,相比其他两个变量,美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显著的负影响,并且需要最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之前的稳定水平,同时当这样的扰动发生时,美国的能源消耗增长率会增加;能源消耗受到外界正冲击时,美国的GDP受到负向作用,并且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根据方差分解可以得出: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的贡献率;经济增长和...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仲伟周  孙耀华  庆东瑞  
随着全球资源与环境危机进一步加深,"经济-能源-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为此利用Tapio模型分析我国2000—2010年间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并构造因果链将脱钩指标分解为节能脱钩指标和减排脱钩指标。研究表明:无论是就全国范围还是各区域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变化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且后者是前者变化的主要原因。在2000—2010年间的大部分年份内,总脱钩指标位于0和1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就横向比较而言,总脱钩指标和节能脱钩指标的数值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减排脱钩指标的分布无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且在时间维度上也无显著的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德  张媛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矛盾日益突出,考虑到这三者间可能存在的双向反馈作用,本文基于1990-2011年全球6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含经济增长方程、能源消费方程及二氧化碳排放方程在内的动态联立方程组,运用系统GMM的计量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间的动态关系,并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这三者关系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世界整体、高等收入国家和低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存在由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单向因果关系;对于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降斌  刘秋明  
本文基于STIRPAT理论模型,以我国2003-2017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分析经济增长、城镇化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两者关系处在EKC曲线上升阶段,且达到曲线顶峰仍需一定时间;城镇化水平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产生抑制作用,得益于我国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使我国城镇化走向绿色发展道路;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产生促进作用,科技水平提升对我国碳排放环境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程度不大,均以直接效应为主,但科技水平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程度要远大于直接效应的作用程度。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经济实现稳步增长,高效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及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于左  孔宪丽  
本文研究了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80~2010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八个典型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个典型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计量检验发现这些国家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负相关;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均正相关。进一步对中国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和二氧碳排放量等因素变动并不是引起中国GDP增长率发生变化的原因,但中国GDP增长率变化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玉莹  
在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新趋势的背景下,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出2000-2007年我国30个省区的碳环境技术效率,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状况进行评价,进而尝试探究碳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区域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差别显著。北京、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江苏等东部地区处于低碳经济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碳环境技术效率普遍较低,特别是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高碳经济特征明显。(2)生活水平和技术进步都会极大促进碳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工业结构重型化、粗放式增长方式及城市化阻碍碳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制度因素尚未对碳环境技术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艳丽  
文章基于城镇化约束的视角系统分析了CO2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时,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CO2排放的增长则会显著阻碍经济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水平提高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了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得能源密度持续下降,这一点已经得到实际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在通过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是可以逐步降低CO2排放的,这三者之间并不冲突,其关键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美昌 徐康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开放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需要使用一个包含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开放宏观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33个国家5个变量的GVAH模型.并基于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1985, 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期贸易权重的模型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共同发展趋势和长期均衡关系:随着贸易开放强度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由强变弱.呈现从倒U型转变为微弱正向关系特征.两者间关系并不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中国的贸易开放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申萌  李凯杰  曲如晓  
本文在Aghion和Howitt(1992)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构建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理论模型,综合考察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了技术进步既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条件,并且识别了不可测量的技术进步。此外,本文还利用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为负,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负,但其程度不足以抵消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间接效应,最终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不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娜  李小胜  
文章选取1978—2015年中国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较多项式模型更加灵活的平滑转换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通过模型的构建和检验,发现中国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并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发现了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三种机制:低收入机制,人均收入对二氧化碳排放弹性较低;中收入机制,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弹性增加;高收入机制,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逐渐降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