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41)
- 2023(11923)
- 2022(10621)
- 2021(9984)
- 2020(8237)
- 2019(19102)
- 2018(19296)
- 2017(37765)
- 2016(20468)
- 2015(23017)
- 2014(23029)
- 2013(22998)
- 2012(21124)
- 2011(19183)
- 2010(19092)
- 2009(17611)
- 2008(17070)
- 2007(14823)
- 2006(13094)
- 2005(11520)
- 学科
- 济(86090)
- 经济(86005)
- 管理(58544)
- 业(54270)
- 企(44076)
- 企业(44076)
- 方法(40560)
- 数学(35766)
- 数学方法(35433)
- 中国(23247)
- 农(21952)
- 财(20096)
- 地方(19739)
- 学(17925)
- 业经(17784)
- 贸(15448)
- 贸易(15441)
- 制(15196)
- 易(14988)
- 农业(14530)
- 环境(14350)
- 和(13655)
- 银(13151)
- 银行(13114)
- 技术(12910)
- 理论(12590)
- 行(12548)
- 融(12296)
- 金融(12294)
- 务(12169)
- 机构
- 大学(297908)
- 学院(295821)
- 管理(120106)
- 济(118823)
- 经济(116267)
- 理学(104809)
- 理学院(103612)
- 管理学(101981)
- 管理学院(101458)
- 研究(97844)
- 中国(72056)
- 京(63542)
- 科学(61807)
- 财(54093)
- 所(48872)
- 研究所(44754)
- 农(44295)
- 财经(44131)
- 业大(43691)
- 中心(43558)
- 江(41046)
- 北京(40326)
- 经(40031)
- 范(39803)
- 师范(39490)
- 院(35871)
- 经济学(35347)
- 农业(34934)
- 州(33913)
- 财经大学(32953)
- 基金
- 项目(205044)
- 科学(161696)
- 研究(149698)
- 基金(149316)
- 家(129932)
- 国家(128926)
- 科学基金(110682)
- 社会(94107)
- 社会科(89214)
- 社会科学(89188)
- 基金项目(80800)
- 省(79664)
- 自然(72656)
- 自然科(70912)
- 自然科学(70897)
- 自然科学基金(69606)
- 教育(67910)
- 划(67380)
- 编号(61601)
- 资助(60974)
- 成果(48894)
- 重点(45807)
- 部(45295)
- 发(44137)
- 创(42294)
- 课题(41709)
- 创新(39511)
- 科研(39288)
- 教育部(38572)
- 人文(38190)
- 期刊
- 济(126529)
- 经济(126529)
- 研究(87191)
- 中国(48417)
- 学报(44978)
- 科学(43026)
- 管理(42632)
- 农(39035)
- 财(37297)
- 大学(33550)
- 学学(31594)
- 教育(30234)
- 农业(27892)
- 技术(24520)
- 融(23950)
- 金融(23950)
- 业经(21328)
- 财经(20514)
- 经济研究(20398)
- 经(17355)
- 问题(17162)
- 理论(15633)
- 图书(15343)
- 技术经济(14632)
- 资源(14590)
- 科技(14565)
- 实践(14461)
- 践(14461)
- 商业(13916)
- 业(13578)
共检索到417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雄锋 李良玉 杨越
本文采用1997-2008年的统计数据,首先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视角,运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演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我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能源效率存在着空间依赖性,近邻效应显著;我国能源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扩散效应在逐步增强,极化效应在逐步减弱,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天颖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1年区域创新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化,并探讨了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创新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逐渐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我国区域创新增长水平也存在差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时空演化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建辉 范谋远 何淼 刘煜
文章基于2003—2020年1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对全国和七个研究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地理分布图、基于空间自相关检验的时空跃迁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方法分别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向好,整体上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大部分研究区域空间格局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不断弱化,且极化现象由强转弱;组间差异是造成整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全国及七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效应呈现差异化特征,但均存在向各自稳态水平收敛的趋势。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凡生 邹韵
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运用PP与SFA组合模型,构建中国生态能源效率的静态评价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收敛方法和速度激励模型系统的分析了中国生态能源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人口规模和R&D投入等与生态能源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国的生态能源效率空间格局具有空间分布聚集特征,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明显;中国的生态能源效率时间格局具有复杂波动的特点,总体趋势是先下降后再上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金华 孙琼 郭明晶 徐文赟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维 陈云 王晓伟 文春生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社会建设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社会建设差距先缩小后增大;环境保护水平空间格局为上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下游地区,区域环境保护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区域发展水平高值区和热点区域集聚在下游地区,呈现向中游地区扩大之势;低值区和冷点区域集中在中上游地区,呈现向上游地区收缩趋势。
关键词:
经济 社会 环境 发展差异 时空格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倪晓磊 李陈陈 陈旭东
为深入探究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文章基于改进熵值法测度了2011—2021年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运用空间趋势面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层次探析了其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省份差异化明显,呈现出由西向东的“人”字型演化趋势、由北向南的倒“U”型演化趋势,在空间趋势面上呈现出“西低东高,北降南升”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在探索性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全局和局部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宏婷 陆玉麒
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以R&D强度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结合马尔可夫链和ESDA,分析了2001~2011年中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中国省域R&D投入的绝对差距在扩大而相对差距在缩小,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东西部之间R&D投入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并呈两极分化的态势,投入重心正在向东南部偏移。R&D投入增长也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形成了以长三角和鲁皖赣为核心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的圈层结构。增长热点区由分散格局转为集中连片格局,增长冷点区在大幅减少,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R&D投入时空差异的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投...
关键词:
R&D投入 区域差异 时空格局 成因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徐敏 姜海宁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范秋芳 刘兰廷
中国各区域间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各个区域不同指标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距,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中国大部分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制约着中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
能源利用效率 区域差异 能源利用指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赖智勇 廖富强 舒晓波 万智巍
流域是典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研究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PLUS模型、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赣江流域1980-2030年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预测,研究发现:(1)1980-2030年,赣江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旱地和林地,总体上,水田、林地面积持续减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它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2)1980-2030年,赣江流域生境质量呈现“上游高、中下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境质量平均值由1980年的0.8244下降到2030年的0.8046,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3)1980-2030年,生境质量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具有明显的冷热点;冷点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鄱阳湖平原、中部吉泰盆地以及南部沿江平原地区,热点则主要分布在雩山山脉与武夷山脉地区;2030年冷点将进一步向外扩散,且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的扩散态势更为强劲,热点则在“西北-东南”方向的扩散态势弱于“东北-西南”方向的收缩倾向。(4)赣江流域1980-2030年生境退化的强度有所增加,生境退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生境退化程度日渐加深的子流域有锦江流域、消江流域、袁水流域、乌江流域、赣江泰和段、梅江流域、绵水流域、桃江流域以及湘水流域等。研究结果可为赣江流域生境保护及区域协调提供相应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毕学成 谷人旭 王春萌 曹贤忠
区域风险是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具有多维度性,非均衡性与动态演化性等特点。从区域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发展风险问题,构建了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以此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区域发展风险特征进行了评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区域发展风险评价体系包含债务金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基础与创新能力5个维度15个三级指标,其中社会稳定系统与债务金融系统所占权重较高,而创新能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所占权重相对较低。2) 2008-2017年间我国区域发展风险整体上有所下降,其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非均衡的特点。3)区域发展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自相关程度有所增加,局部空间自相关相对较为稳定,相同空间关系属性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征。文章同时提出了区域发展风险控制的若干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超 李小帆
本文通过收集2003-2014年间我国制造业总产出的各项数据,在空间上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横向对比考察,构建相对基尼系数衡量我国制造业区域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间我国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因为资源依赖或技术扩散等因素出现明显分化现象,各产业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东、中、西部的格局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