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6)
- 2023(10543)
- 2022(9138)
- 2021(8209)
- 2020(7226)
- 2019(16459)
- 2018(16260)
- 2017(32133)
- 2016(17747)
- 2015(19880)
- 2014(19796)
- 2013(19803)
- 2012(18603)
- 2011(17059)
- 2010(17201)
- 2009(16266)
- 2008(16226)
- 2007(14832)
- 2006(13005)
- 2005(11586)
- 学科
- 济(73871)
- 经济(73790)
- 管理(49995)
- 业(48651)
- 企(37473)
- 企业(37473)
- 方法(36814)
- 数学(33358)
- 数学方法(33113)
- 农(21237)
- 中国(20137)
- 财(20079)
- 贸(16426)
- 贸易(16422)
- 学(16377)
- 易(16013)
- 制(14984)
- 业经(14932)
- 农业(13864)
- 银(12775)
- 银行(12711)
- 地方(12528)
- 务(12200)
- 财务(12184)
- 财务管理(12151)
- 行(12104)
- 环境(11934)
- 企业财务(11497)
- 融(11337)
- 金融(11335)
- 机构
- 大学(270084)
- 学院(267836)
- 济(111411)
- 经济(109222)
- 管理(100395)
- 研究(91912)
- 理学(87237)
- 理学院(86218)
- 管理学(84822)
- 管理学院(84344)
- 中国(68748)
- 科学(59667)
- 京(56845)
- 农(56136)
- 财(51054)
- 所(49045)
- 业大(46734)
- 农业(45375)
- 研究所(44997)
- 中心(41616)
- 财经(41383)
- 江(39338)
- 经(37502)
- 北京(35487)
- 经济学(34820)
- 范(33264)
- 师范(32779)
- 院(32250)
- 经济学院(31972)
- 州(31090)
- 基金
- 项目(179013)
- 科学(138718)
- 基金(129989)
- 研究(122555)
- 家(116595)
- 国家(115665)
- 科学基金(96461)
- 社会(78152)
- 社会科(74156)
- 社会科学(74125)
- 省(70326)
- 基金项目(69817)
- 自然(64446)
- 自然科(62919)
- 自然科学(62892)
- 自然科学基金(61802)
- 划(60305)
- 教育(56045)
- 资助(52741)
- 编号(48431)
- 重点(40893)
- 部(39747)
- 发(38568)
- 成果(38502)
- 创(37194)
- 计划(35691)
- 科研(35449)
- 创新(34961)
- 课题(33076)
- 教育部(33022)
- 期刊
- 济(115924)
- 经济(115924)
- 研究(73543)
- 学报(51340)
- 农(49346)
- 中国(45974)
- 科学(43719)
- 财(38373)
- 大学(36600)
- 学学(34940)
- 农业(33237)
- 管理(33190)
- 融(23389)
- 金融(23389)
- 教育(21239)
- 财经(20593)
- 技术(20115)
- 经济研究(19712)
- 业经(19694)
- 业(17667)
- 经(17627)
- 问题(16814)
- 贸(14421)
- 版(13907)
- 技术经济(13809)
- 商业(13582)
- 理论(13149)
- 业大(13134)
- 科技(12730)
- 统计(12671)
共检索到381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晏艳阳 宋美喆
以指数分解分析法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解,从中找出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一为产业结构因素、二为技术进步因素。根据变量关系在时间上的非稳定性特征,建立了能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时变参数模型。分析结论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力是持续稳定上升的,而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起主导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晓春 宋美喆
文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排序,得出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为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R&D存量、市场化水平为一般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能源技术效率 能源经济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胜 李晓璐
文章以我国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和节能潜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Tobit模型研究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省际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测度方面,现阶段我国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总体呈动态改进趋势,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则明显偏低;在地区差异方面,西部可节能量占比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即西部地区由于较低的工业能源效率导致其存在较大节能潜力;在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方面,企业规模、外商投资、科研投入对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外商投资反映的工业对外开放程度影响程度较大,而产业集中度对地区工业能源提高存在制约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严婷婷
论文采用分层聚类法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并运用Theil系数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而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十五"时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显著,从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能源高效区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1~2005年,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差异、三大地域间差异和地域内差异均呈上升趋势;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价格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显著因素;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以全员劳动生产率所表示的技术水平对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辉 冉启英 王宏森
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由东向西依次递减,存在着较大的地区间差异;考察期内除西部地区呈现出小幅波动上升外,东、中部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化。(2)影响因素中:农民收入水平、有效灌溉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增加值地区占比、农业科技研发对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要素投入规模、财政政策则阻碍了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梅 杜彦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备受到学术界关注,但现有文献多以全国或省域为研究对象,对地区差异关注不足。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借鉴面板协整理论,实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诸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及短期波动关系,发现产业结构及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共性因素,科技进步及能源消费结构是差别性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根据各地区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福祥 刘易博
基于西部地区2000~2012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计量和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计量模型在分析该问题时具有较好效果,并且西部地区省域能源效率的提高对邻近省份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分析还发现,第二产业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的增加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价格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人力资本与能源效率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能源效率 空间计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金凤 陆建明
本文将影响能源使用效率的因素归结为技术因素、稀缺性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三个方面,为分析能源消费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我国经济数据为基础,在将上述三个因素量化之后,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确定了它们与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上述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依据计量分析的结论,为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的使用效率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使用效率 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跃 许沛沛
文章将因素分解方法应用于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析,建立了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得到了因素分解结果,鉴于时间的累积作用,将各因素的贡献值分解到各个年度,并且对各产业比重变化和各产业能源效率变化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值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因素对降低我国能源强度未起到积极作用,我国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得益于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找到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莹 穆月英
粮食生产既是产生能量物质,也是消耗能源的过程。在当今全球性能源紧缺、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从能源视角研究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能值核算出发,对主要投入的能源要素进行无量纲整合,在我国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运用改进的随机前沿(SFA)模型对粮食生产的能源效率变化进行实证分解,并进一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粮食生产能源效率变化进行解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能耗上升但相应能效却呈现周期式下降;劳动力产出弹性
关键词:
能源 粮食生产 生产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晓明 闫柯旭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应用共同前沿下的SBM模型(MSBM模型)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表现及差异。研究发现:"十二五"期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仍维持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性显著增加;省际能源效率平均水平为0.58,说明削减40%能源投入水平仍能实现现有经济产出水平,节能减排潜力较大。进一步应用空间统计方法对能源效率的自相关性展开检验,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讨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地区能源效率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开发水平和二次产业占比对能源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技术创新和城镇化率为能源效率提升提供支持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续竞秦 杨永恒
运用基于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大多数省份的能源效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转折点一般出现在2006年左右,表明"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政策效果明显;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不高,呈现出从东向西梯次递减的区域分布特征。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电力占能源消耗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资本-劳动比和第二产业比重具有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勇
文章利用DEA模型测度了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考察了制度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我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仍然较低,而且在2008和2009年出现了下降,市场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对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正的影响,而人力资本水平对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的影响。
关键词:
DEA 全要素能源效率 物流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臧传琴 刘岩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提高能源效率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两大困境的必经之路。本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能源效率模型,以山东省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1996-2010年山东省17地市际面板数据,在生产函数中加入环境污染这一非合意产出,测算出山东省各地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对各地市节能潜力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目标区间内,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均值呈不断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但差距较为明显;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同全要素能源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文君 陈远文 邹树梁
本文在湖南2005-2012年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使用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模型,测算各地市(州)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并分析了影响湖南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测算结果表明:2005-2012年间,湖南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市(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等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信息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湖南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内涵,及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