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1)
2023(7815)
2022(6064)
2021(5858)
2020(4855)
2019(10892)
2018(11194)
2017(20655)
2016(12922)
2015(15496)
2014(16137)
2013(14780)
2012(13638)
2011(12517)
2010(13231)
2009(11878)
2008(11690)
2007(10839)
2006(10233)
2005(9818)
作者
(33754)
(27662)
(27339)
(26798)
(17514)
(13060)
(12882)
(10901)
(10564)
(10310)
(9278)
(9203)
(9013)
(8778)
(8723)
(8513)
(8477)
(8218)
(8158)
(8003)
(7603)
(6881)
(6815)
(6727)
(6398)
(6309)
(6306)
(6193)
(5619)
(5476)
学科
(41628)
经济(41575)
管理(28731)
(26513)
中国(23556)
教育(21519)
(19241)
企业(19241)
(15190)
方法(14625)
数学(12764)
数学方法(12590)
(12046)
理论(11615)
(10795)
教学(10229)
业经(10228)
(9735)
银行(9728)
(9467)
农业(9398)
(9391)
(9325)
地方(8422)
发展(8094)
(8086)
贸易(8076)
(8006)
(7971)
(7908)
机构
学院(176600)
大学(173930)
(64235)
经济(62449)
研究(60984)
管理(55505)
理学(45783)
理学院(45206)
管理学(44284)
管理学院(43935)
中国(43102)
(39467)
(34637)
(33768)
教育(33704)
师范(33592)
科学(33375)
(30783)
(30474)
职业(28003)
技术(27409)
中心(27007)
师范大学(26990)
研究所(26906)
北京(26458)
财经(26299)
(24673)
(23591)
(22991)
(21542)
基金
项目(98281)
研究(85828)
科学(77721)
基金(64271)
(53041)
国家(52369)
教育(50203)
社会(49824)
社会科(46689)
社会科学(46680)
科学基金(43538)
(41496)
编号(41434)
成果(37313)
(36021)
课题(33009)
基金项目(32249)
(28646)
资助(26633)
规划(24011)
重点(23965)
(23908)
项目编号(23853)
(23713)
自然(23588)
(23125)
自然科(22985)
自然科学(22978)
自然科学基金(22536)
教育部(21555)
期刊
(78035)
经济(78035)
研究(67683)
教育(62814)
中国(48266)
(25382)
技术(23175)
(21971)
管理(21577)
学报(20844)
职业(20777)
(19615)
金融(19615)
科学(19173)
大学(17769)
学学(14569)
农业(14444)
技术教育(13772)
职业技术(13772)
职业技术教育(13772)
财经(13542)
业经(13221)
经济研究(12348)
(12112)
论坛(12112)
(11782)
问题(11488)
图书(10552)
(9707)
(8818)
共检索到292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廖策权  
我国高职院校的命名呈现诸多"乱象",这与职业教育的名称之争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定位职业教育的应然名称需厘清"职业"与"技术"、"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需正确处理职业教育名称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就科学性、规范性和现实需要考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名称,宜基于不同层面的视角作多元化调和:在国家意志层面,使用"职业教育"的名称;在学术研究层面,使用"职业技术教育"的名称;在施教机构层面,将各类职业院校的名称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桂霞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职业岗位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着难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对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不够,缺乏技术学习与培训的连续性等问题,构建多元化课程模式势在必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炎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高职院校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诸多现实挑战,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四个基本问题: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体、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就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同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景舟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国家或社会,或者说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认识,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职业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在大学传授的一门学问,但对职业教育教学来说,却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贫瘠。对职业教育名称争论所作的思考,是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提高其学术品质和文化含量的一个重要渠道。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欧阳恩剑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历了探索、定型和完善三个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特征是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高、知识水平较高、迁移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培养途径在于校企一体化的办学理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与师傅分工合作的师资队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磊  肖静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科学涵义要有正确的认识。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上从评价内容、评价目标、评价机构方面还存在着带有精英教育时期特征的各种误区。坚持树立科学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正确的多元化构建,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运行的有效途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郭常亮  欧阳有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牛征  
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一是使多种经济企业参与办学 ,二是赋予学校自主办学法人地位 ,三是加强政府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宏观调节形式和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制式等应成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对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叶学文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规定。站在不同的视角,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阐述也不同,呈现出多元化质量标准观。因此,应根据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诉求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建立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丹  楼世洲  
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多元经费筹措渠道作了初步总结和探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菡  
职业体验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路径,还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初始起点。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具有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先天优势,在高职院校开展“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是新时代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在明确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内容构成的基础上,从职业体验教育方案、环境、资源、体系等层面确立目标架构,针对参与主体单一、场景搭建单调、资源整合不足、体系亟待完善等现实困厄,可从对象定位、环境定制、资源定向、体系定型等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开展“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的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爽  李全生  
以国家经费为主,多元化筹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是必要和可行的。对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经费筹集渠道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以及发达国家可供借鉴的做法。提出合理分配与使用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和今后可能出现的几种高等教育经费筹集渠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彦  
文章在阐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从更新职业指导理念、建立职业指导平台、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等方面,系统提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路径探索。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学瑶  卢双盈  
职业教育在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强大人力资源的同时,其自身发展也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予以保障。以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为支点,构建由政府、企业以及职业院校"多元一统"的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体系,有机整合不同主体的功能,形成"三位一体"的功能系统。审视不同参与主体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功能现状,理性思考政府在管理定位、企业在责任认知以及职业院校在发展理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制度体系、鼓励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等具体举措,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动力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潘春胜  刘聃  
德国"项目教学法"有很多的优点,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借鉴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中德两国在思想文化基础、观念认识、教学主体、教学资源、企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大大走样,并出现了许多问题。由此认为,学习国外教学模式应加以理性思考,必须结合国情使之本土化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教学实施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