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13)
2023(17103)
2022(14599)
2021(13734)
2020(11374)
2019(26504)
2018(26428)
2017(50434)
2016(28203)
2015(32044)
2014(32286)
2013(31532)
2012(29591)
2011(27101)
2010(27489)
2009(24916)
2008(24488)
2007(21878)
2006(19665)
2005(17884)
作者
(81310)
(67079)
(66812)
(63569)
(42866)
(32104)
(30470)
(26284)
(25812)
(24394)
(22900)
(22696)
(21488)
(21433)
(20806)
(20783)
(19948)
(19843)
(19292)
(19258)
(17168)
(16664)
(16328)
(15230)
(15110)
(15025)
(15014)
(14985)
(13635)
(13361)
学科
(116462)
经济(116342)
管理(75341)
(73350)
(58229)
企业(58229)
方法(50322)
数学(43811)
数学方法(43401)
中国(38209)
(32311)
地方(27925)
(27346)
业经(25614)
(24853)
教育(24116)
(22308)
农业(21679)
(21654)
贸易(21635)
理论(21177)
(20899)
(19187)
银行(19136)
技术(18655)
(18417)
(18288)
金融(18287)
环境(17556)
(17285)
机构
大学(404415)
学院(401915)
(159867)
经济(156282)
管理(152056)
研究(139645)
理学(130789)
理学院(129182)
管理学(127024)
管理学院(126278)
中国(101441)
(88508)
科学(84421)
(74998)
(70698)
研究所(63982)
(63843)
中心(61476)
(61374)
(61022)
师范(60887)
财经(59572)
北京(57271)
业大(57259)
(54131)
(50398)
农业(49675)
师范大学(49460)
(49371)
经济学(48360)
基金
项目(263093)
科学(207575)
研究(199333)
基金(187145)
(161884)
国家(160369)
科学基金(136871)
社会(123483)
社会科(116852)
社会科学(116825)
(104048)
基金项目(98561)
教育(97447)
(88470)
自然(86815)
自然科(84749)
自然科学(84729)
编号(83652)
自然科学基金(83240)
资助(78006)
成果(69981)
课题(60541)
重点(60027)
(59795)
(59754)
(54335)
教育部(51767)
项目编号(50594)
创新(50428)
人文(49815)
期刊
(179568)
经济(179568)
研究(130278)
中国(86163)
教育(72233)
学报(60315)
(57700)
管理(56615)
科学(55831)
(53960)
大学(46622)
学学(42544)
农业(40152)
技术(39395)
(37177)
金融(37177)
业经(30048)
财经(29487)
经济研究(28822)
(25289)
问题(24036)
图书(20985)
(20740)
职业(19673)
技术经济(19459)
理论(19339)
(18691)
商业(18241)
(18179)
论坛(18179)
共检索到611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冬琳  刘新华  王利明  蒋从根  
分别选取反映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3个指标和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对2004~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2004~2011年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出现了调整和变化,且调整和变化的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基本一致;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新华  王冬琳  王利明  蒋从根  
本研究以2004-2010年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及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为对象,分别选取反映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12个指标和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9个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2004-2010年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趋势、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2004-2010年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出现了上移,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我国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基本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海平  安江英  王利明  刘新华  王冬琳  王萍  
实证分析表明,2002~2011年间,随着首都经济向智力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重心出现上移;相对于全日制教育的专科(高职)职业教育来说,成人本专科形式的业余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下降,与此同时,在职硕博形式的更高层次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各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戚瑞双  
通过利用全国31个省(市、区)以及333个地级行政区划的数据,借助SPSS软件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31个省(市、区)的数据计算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面积分布密度和人口分布密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在省(市、区)以及各层次城市之间分布都不均衡;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德显   史晓谭  
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以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教育宏观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由入学机会、发展规模、教育质量、经费投入、办学条件5个一级指标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我国中职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研究结论如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贡献率差异与相关性差异的内部结构不均衡性;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省域间差异较大,综合水平普遍不高,“金字塔”式结构特征明显;除北京、天津和吉林外,我国各省市中等职业教育均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且我国省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内外协调性较差。为提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因地制宜控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加强教育质量内涵建设;非均衡发展省份补齐自身短板,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支撑体制,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谭多宁   李同同   谭绍华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价值之维看,要洞悉发展需求,调优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包括提振学生职业愿景,强化使命担当;厚植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工匠精神;更新学生职业知识,强化数字思维;磨砺学生职业能力,强化绿色技能。从理论之维看,要迭代要素配置,增强关键能力,具体包括专业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产业需求对接上下功夫;课程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岗位能力要求甄别上下功夫;学场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融合上下功夫;师资建设的迭代升级,要在促进人机协同上下功夫。从实践之维看,要聚焦瓶颈问题,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学徒制培养、推动专业和课程质量认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嵩  马树超  
今后几年,随着我国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提高城乡劳动大军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但从我国目前不同省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在生源规模、可供给资源、宏观调控力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各省区在具体落实扩大中职规模时,只有结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才能处理好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关系,真正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目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面对教育强国建设重要历史使命,关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期,我们聚焦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关系研究。
关键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安民  
利用2010-2022年中国274个城市的数据,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对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教育显著提升了城市新质生产力,这一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职业教育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了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职业教育发展对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呈现多维异质性,职业教育对中西部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大的城市和新质生产力分位数较高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据此,应紧扣社会需求,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畅通转化渠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加快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机制作用;遵循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祝士明  
<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历史性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仅揭示了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要义,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是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努力推进适应“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和谐共生,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慷慨  
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全球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经历了从被动反应到双向赋能的过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表征为提供高技能人才,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新发展阶段,类型地位的确立使职业教育发展更有底气但是特色不够鲜明、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未能很好体现动态性特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与技术智能化的双重挤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要坚持技能发展与“人”性的统一,既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又突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既锐意创新,激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又要内外兼修,持续优化环境支持系统,遵循多元共治的理念,通过外部条件优化助推职业教育内部整体质变,以数字化转型发展为牵引,以和谐的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庆前  
明晰新质生产力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运用熵权Topsis法、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转移和收敛模型研究2015—2022年全国及四大区域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和收敛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组间、组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总体差异变化主要取决于区域间差异。同时,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β收敛,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和收敛周期,且对外开放、资本存量和政府支持程度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收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定量研究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动态考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演进情况和收敛情况,为未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文章从要素协同的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采用系统聚类、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收敛模型刻画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东高西低格局明显。(2)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散态势,其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且东-中地区间、东-西地区间差异均呈现扩大态势。(3)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逐渐减弱的极化现象。(4)邻近省份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本省向高等级状态转移。(5)全国及三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依次为技能型劳动力、产业前沿性、创新型劳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