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12)
- 2023(12175)
- 2022(10420)
- 2021(9556)
- 2020(8215)
- 2019(18592)
- 2018(18498)
- 2017(35752)
- 2016(19845)
- 2015(22309)
- 2014(22120)
- 2013(22101)
- 2012(20710)
- 2011(19161)
- 2010(19297)
- 2009(18231)
- 2008(18346)
- 2007(16589)
- 2006(14769)
- 2005(13147)
- 学科
- 济(79375)
- 经济(79294)
- 管理(56846)
- 业(51495)
- 企(39072)
- 企业(39072)
- 方法(37317)
- 数学(33255)
- 数学方法(32984)
- 农(24329)
- 中国(22125)
- 学(20871)
- 财(20289)
- 环境(16960)
- 贸(16957)
- 贸易(16951)
- 业经(16643)
- 易(16516)
- 农业(16175)
- 制(15879)
- 地方(14734)
- 和(13757)
- 银(13561)
- 银行(13492)
- 行(12902)
- 资源(12268)
- 融(12113)
- 金融(12111)
- 务(12002)
- 财务(11982)
- 机构
- 大学(299599)
- 学院(298215)
- 济(118782)
- 经济(116284)
- 管理(110500)
- 研究(105387)
- 理学(95347)
- 理学院(94172)
- 管理学(92481)
- 管理学院(91951)
- 中国(79309)
- 科学(70762)
- 京(64260)
- 农(63932)
- 所(56753)
- 财(54534)
- 业大(52614)
- 研究所(52288)
- 农业(51278)
- 中心(47960)
- 江(44779)
- 财经(43995)
- 北京(40314)
- 经(39853)
- 范(38936)
- 师范(38404)
- 院(37490)
- 经济学(36343)
- 州(35500)
- 农业大学(33776)
- 基金
- 项目(202058)
- 科学(156170)
- 基金(145883)
- 研究(138088)
- 家(132108)
- 国家(131051)
- 科学基金(108580)
- 社会(86759)
- 社会科(82177)
- 社会科学(82145)
- 省(79209)
- 基金项目(78423)
- 自然(73136)
- 自然科(71174)
- 自然科学(71144)
- 自然科学基金(69873)
- 划(68181)
- 教育(62237)
- 资助(58809)
- 编号(54883)
- 重点(46913)
- 部(44124)
- 发(44070)
- 成果(43672)
- 创(41191)
- 计划(40561)
- 科研(39794)
- 创新(38720)
- 课题(37520)
- 科技(36279)
- 期刊
- 济(127384)
- 经济(127384)
- 研究(80053)
- 学报(58776)
- 农(56169)
- 中国(54440)
- 科学(50753)
- 大学(41507)
- 财(40133)
- 学学(39513)
- 农业(38056)
- 管理(36202)
- 融(24641)
- 金融(24641)
- 教育(24221)
- 业经(22149)
- 技术(21682)
- 财经(21420)
- 业(20753)
- 经济研究(20430)
- 经(18329)
- 问题(18252)
- 资源(17634)
- 版(16011)
- 业大(15058)
- 科技(14722)
- 贸(14714)
- 技术经济(14357)
- 商业(14211)
- 图书(14141)
共检索到429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红波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保障,它具有公共性、潜隐性、战略性等特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因素主要指农药、化肥、农地膜、自然灾害等因素,间接因素是指工业"三废"、生活污水以及粪便等污染源,社会经济因素是指财政支农投入水平、整个社会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护意识等因素。进口部分粮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耕地资源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生态安全 特征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鹏岩 秦明周 闫江虹 李瑾 杨林 孙超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SPSS和GI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0年间,河南耕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耕地利用总体效益有所增加,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由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②就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看,10年间,耕地利用效益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强烈影响,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由化肥施用量逐渐转变为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利用效益 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单娜娜 赖波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各位专家的相关的研究结果,对建国以来的耕地数据进行了重建,取得了比较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耕地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对分析模型,对建国以来的耕地资源的安全态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呈现波动式的变化规律,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在0.4的周围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幅度逐渐变小,趋于平缓。集对分析很好的体现了耕地系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具有计算方便、方法简单、评价客观、合理等特点。
关键词:
耕地资源安全 时间演变特征 贴近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红波 张安录
在分析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程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安全综合值先从1981年的0.891 8上升到1990年的0.941 0,随后又下降到2004年的0.639 0。从2004年各省份的安全程度来看,安全状况差异非常明显,且经济发达省份的安全水平通常低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通过障碍因素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前期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等社会经济因素,中后期则转变为农药施用量、氮肥所占的比重等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在各省份障碍因素中,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影 蒲春玲 刘志有 闫志明 汪霖 黄晓东 胡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了耕地经营单元为整个农户家庭,抛荒决策是全部家庭成员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但留守劳动力的个人情况对于抛荒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对河南省新蔡县部分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通过Logistic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人口数、耕地数量、健康状况、非农就业比及年龄五项指标对抛荒决策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农户健康状况及年龄因素对抛荒决策的影响作用呈现出阶段性和临界性的特征,较差的健康水平和62岁是正负作用的分水岭。基于此,提出了规范农户行为、鼓励农民以地入股、保障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永豪 王昌全 李启权 李斌 余亮志 陈玉蓝 周应刚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20~408 mG·kG-1,属于轻度缺乏;变异系数为55.18%,属于中等变异。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变异函数的最佳模型为指数模型,其块金系数为46.6%,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地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导致,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速效钾含量空间变异所呈现出的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及空间分布等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分布趋势与研究区地形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因而,川西南山区应结合当地不同土壤类型养分状况和不同海拔段的水热条件,合理施用钾肥。
关键词:
川西南山区 耕地土壤 速效钾 空间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宪立 蔡玉梅 张科利 郑伟元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耕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分析了1996~2003年我国大陆地区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耕地资源由1996年底的13003.85万hm2减少到2003年底的12339.22万hm2,且逐年依次减小;②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③7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3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减少的77%;④累计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旻琪 张宇 杨奎 钟太洋
[目的]我国以“大棚化”为代表的耕地利用转型不断深入,意味着传统的露天耕作已逐渐被设施农业取代。少有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对耕地“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特别是其与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以2006和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对象分析了耕地利用“大棚化”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对2016年全国209个地级行政区耕地利用“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①2006—2016年中国大陆耕地利用“大棚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②大棚用地面积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坡度有显著负向影响。③“大棚化”率的正向影响因素与大棚用地面积的相同,而负向影响因素中新增了降水量、一产比重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结论]人口密度是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重要拉力因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主动有效推进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伟芳 胡月明 陈飞香 余富祥 陈岷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颖明 王旭 郝亮 刘扬 姜鲁光
本文基于湖南湘潭试点区的调查,对三种主要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采用情况开展分析。基于试点区和非试点区样本农户的描述性统计,本文首先分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采用的差异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户采用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户采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技术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政府,耕地修复技术的政府推广效果最显著;种植业收入比重和耕地质量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采用具有显著影响;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及试点区对农户低镉水稻种植的采用没有显著影响,低镉水稻的推广需要探索生产体系以外的新路径。
关键词:
耕地 重金属污染 技术采用 试点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颖明 王旭 郝亮 刘扬 姜鲁光
本文基于湖南湘潭试点区的调查,对三种主要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采用情况开展分析。基于试点区和非试点区样本农户的描述性统计,本文首先分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采用的差异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户采用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户采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技术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政府,耕地修复技术的政府推广效果最显著;种植业收入比重和耕地质量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采用具有显著影响;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及试点区对农户低镉水稻种植的采用没有显著影响,低镉水稻的推广需要探索生产体系以外的新路径。
关键词:
耕地 重金属污染 技术采用 试点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红波 张安录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耕地资源安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受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管理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的时空差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状况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从安全水平的区域分布来看,北部和西部省份的安全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和南部省份,同时发现,区域安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大放 吴钊骏 李升发 梁逸璇 马佩芳 李昭铖 林添华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构建兼顾“种植结构”和“产出结构”因素的非粮化测算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综合分析粤北山区2010—2020年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分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2010—2020年期间,在非粮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增加的影响下,粤北山区非粮化率从0.521增加至0.587。(2)非粮化率分布呈现“中部低、两侧高”的空间格局,且该格局在十年内持续强化,Global Moran's I从0.359增加至0.422。(3)近十年,粤北耕地非粮化聚类特征均以“低—低聚集”为主,聚集中心为粤北中部地区。(4)随着非粮化发展,粤北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其中年光照时长、年均降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始终是主要影响因素。(5)非粮化各影响因素交互后的解释程度均呈现增加态势,且主要类型为双因子增加和非线性增加,其中主要影响因子的交互增强最为明显。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非粮化的定量测度方式,识别了不同时期山区耕地非粮化的空间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对于山区耕地非粮化测算与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