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5)
- 2023(15393)
- 2022(12939)
- 2021(12417)
- 2020(10343)
- 2019(23870)
- 2018(24006)
- 2017(46841)
- 2016(25285)
- 2015(28737)
- 2014(29012)
- 2013(27820)
- 2012(25541)
- 2011(22912)
- 2010(23175)
- 2009(21353)
- 2008(20754)
- 2007(18569)
- 2006(16324)
- 2005(14485)
- 学科
- 济(96245)
- 经济(96129)
- 管理(74098)
- 业(68781)
- 企(56455)
- 企业(56455)
- 方法(44893)
- 数学(39433)
- 数学方法(38705)
- 农(28605)
- 中国(28108)
- 财(27070)
- 制(21915)
- 业经(21379)
- 贸(19291)
- 贸易(19281)
- 易(18832)
- 学(18807)
- 理论(18386)
- 农业(18192)
- 地方(17659)
- 银(17498)
- 银行(17476)
- 行(16694)
- 务(16166)
- 财务(16083)
- 财务管理(16036)
- 策(15614)
- 技术(15398)
- 融(15390)
- 机构
- 学院(353968)
- 大学(350262)
- 济(141294)
- 管理(138611)
- 经济(138089)
- 理学(118772)
- 理学院(117563)
- 管理学(115274)
- 管理学院(114619)
- 研究(111562)
- 中国(87386)
- 京(73442)
- 财(69684)
- 科学(66294)
- 所(54468)
- 财经(54458)
- 江(54366)
- 中心(53178)
- 农(52890)
- 经(49372)
- 业大(49177)
- 研究所(48843)
- 范(46632)
- 北京(46197)
- 师范(46180)
- 州(43249)
- 经济学(42590)
- 农业(41307)
- 院(41229)
- 财经大学(40361)
- 基金
- 项目(231455)
- 科学(183101)
- 研究(174549)
- 基金(166750)
- 家(143638)
- 国家(142441)
- 科学基金(123349)
- 社会(108670)
- 社会科(102888)
- 社会科学(102867)
- 省(90885)
- 基金项目(87012)
- 教育(82954)
- 自然(79104)
- 自然科(77298)
- 自然科学(77280)
- 划(76516)
- 自然科学基金(75893)
- 编号(73946)
- 资助(69376)
- 成果(60775)
- 重点(51862)
- 部(51719)
- 课题(51070)
- 发(49495)
- 创(48474)
- 创新(45146)
- 项目编号(44976)
- 教育部(44916)
- 国家社会(44213)
- 期刊
- 济(156382)
- 经济(156382)
- 研究(103884)
- 中国(70274)
- 财(54144)
- 管理(52290)
- 学报(48915)
- 农(47559)
- 科学(46434)
- 教育(45685)
- 大学(38557)
- 学学(35960)
- 技术(34788)
- 融(34595)
- 金融(34595)
- 农业(32185)
- 业经(27842)
- 财经(26356)
- 经济研究(25338)
- 经(22631)
- 问题(20615)
- 图书(18713)
- 统计(17778)
- 贸(17112)
- 理论(17099)
- 技术经济(16957)
- 商业(16576)
- 策(16184)
- 业(16158)
- 版(15876)
共检索到526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蕊 孙萍 吴金希 张景奇
基于政策网络的研究视角,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进行实证分析。鉴于网络结构、行动者及网络互动的关联性,深入剖析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构成,以及各种主体在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关系变化,从而揭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运行的阻隔及根源——行政权力运用不当导致政策执行偏差、对边缘主体权利不够重视,以及政策网络未形成合力等。因此,以政策网络视角透视政策过程,即各种主体利用公共政策作为"网络规则",相互交换资源、调整利益,各种行动者之间形成互为合作、竞争、协助或对抗等多种关系类型,从而推动政策网络运行,以及影响政策结果和走向。最后,在政策网络视阈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耀奔 叶艳妹
运用政策工具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构建全新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政策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存在供给侧及环境侧政策工具过溢以及需求侧政策工具缺位的现象,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由此,文中提出建立生态占补平衡制度、创建生态账户,确保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蕊 孙萍 吴金希 张景奇
1997年至今,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实施了十余年,其政策目标也经历了由"耕地占补过程"的数量-质量-生态平衡的发展变化。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情况、耕地总量和粮食产量3个指标分别评价不同时期的政策效果。自2001年全国各省(区、市)从总体上已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数量平衡"上的要求;但是我国耕地总量却持续下降,补充耕地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我国粮食产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情况也有着直接的关联。虽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国内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事实上,我国"耕地占补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暴露出政策效果的局限性,如:"只占不补"、"多占少补"等违法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丽叶 张雁
本文总结了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年以来大力垦造水田的经验做法,分析了广西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提出了规范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共同责任制、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垦造水田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杭争 李磊
面对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国家提出耕地占补、以工哺农的对策。有关耕地占补、以工哺农及政府支持政策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从某个行政区域范围内考虑以上问题,而将土地资源作为一整盘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全国范围内,对东中西部及东北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从跨区域的角度研究耕地占补平衡、以工哺农的较少。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以工哺农公共资源交易的新模式,强调综合发挥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业优势,及沿海发达地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优势,以实现土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
关键词:
耕地 跨地区占补平衡 以工哺农 模式创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国敏 卢珂 黄烈佳
在耕地非农化必然要占用耕地的态势下,地方政府受GDP主义和土地财政的驱动,出现大量违规违法占地行为,造成省域内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政策的严重异化,致使耕地质量和数量持续下滑,严重危及国家粮食与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演绎推理法,基于国家尺度的层面,阐释了耕地功能占补平衡模式的内涵及价值,探讨了该模式的架构思路。应从认识和核算耕地功能入手,在确保社会耕地总功能不减少的前提下,坚持政府首责、社会补偿和比较优势原则,发挥不同区域耕地功能的比较优势,合理分配耕地保护的社会责任与成本,激发耕地保护主体
关键词:
国家尺度 耕地功能 占补平衡模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兵 臧玲 张香玲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了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演化进程及阶段特征,归纳了河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取得的三大成效,包括保障耕地数量质量相对稳定、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了用地效益,推动土地整治、助力了乡村振兴。分析了面临的五大问题:建设占用耕地需求短期不会显著下降,耕地后备资源渐趋匮乏,补充耕地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环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困难,省域统筹解决补充耕地指标能力不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的6项建议: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创新补充耕地指标省域统筹协调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璐 孟鹏 蒋仁开 徐保根 张冰松 陈美景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发展阶段与政策绩效、存在问题与逻辑根源进行分析,对改进方式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管理创新建议,为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城乡融合、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与系统推理。研究结果:(1)耕地占补平衡存在实质性不平衡、时空性不平衡、政策性弱化等微观、中观及宏观层面问题;(2)在数量方面,通过盘活宅基地增量、存量和完善易地调剂方式,统筹城乡和区域平衡来实现数量占补平衡。(3)在质量方面,通过优化建设用地约束指标、完善耕地质量评价、规范耕作层保护与再利用等促进耕地质量占补平衡。(4)在生态方面,通过完善指标调剂的价格内涵、扩大耕地补偿标准范围、转变耕地补充途径等实现耕地生态占补平衡。研究结论: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规划引领,构建耕地占补平衡与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机制,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后续生态管护长效机制,提升软硬实力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维刚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15年来,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随着形势变化,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一些地区推进艰难,不时传出争议和质疑之声。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要不要坚持?很多人提出,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已经明显难以为继,应予以废除。归结起来,其理由主要有3个: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很多省份都难以在本行政区内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孟
既有理论观点难以充分解释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困境。耕地占补平衡的困境从根本上看体现了国家能力的不足。基于政策所处的结构和实施过程来看,国家政策的贯彻嵌入在"以县为主"的经济发展体制、"条块纵横"的地方政府组织方式及"项目体制"下的农民参与三个层面。鉴于国家能力的不足,不仅县域经济体往往选择性地执行中央政策,而且政策执行过程本身也因条块分割而面临组织成本的高企,再加上项目制下农民参与和被动员程度的不足,使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陷入诸多困境。因此,需要从国家经济发展体制、政府组织架构、项目制与基层组织建设协同等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国家能力建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萍 邵景安 张贞 魏朝富 邱道持
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退化成为目前为保护18亿亩(1.2×108hm2)耕地红线所必须关注的焦点领域,为此,如何在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的前提下,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仅是一项紧迫的政府工作,也是严肃的科学问题。论文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借助定额指标预测、相关分析和双因子调控模型等方法,结合Arc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耕地现有质量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两方面体现占用耕地的保有格局,从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和占补耕地数量质量折算分析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进而建立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体系。结果表明:到2020年重庆因建设占用将减少耕地58 856.56 hm2,土地开发整理现实新增耕地潜力达89 961...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按等折算 重庆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肖碧林 陈京香
为了扭转耕地持续大幅减少的局面,国家提出"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要求各地"占多少,垦多少",以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的确使我国耕地实现了数量上的"占"与"补"的平衡,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耕地持续减少的局面,其原因是"占"地面积仅是减少耕地面积中的一小部分,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并不能反映耕地减增变化的真实情况。要守住1.2亿hm2耕地红线,建议调整策略,将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从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调整为耕地"减增平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郧文聚 张蕾娜 陈桂珅 苏强 程锋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价,为占补平衡考核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际调查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确实存在"占优补劣"现象,按等折算可以作为全国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科学有效的方法。研究结论:为加强中国国土资源管理,出台按等折算进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相关政策显得日益迫切。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占补平衡 按等折算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美球 吴萍 叶晓鑫
耕地占补平衡主要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采取耕作层剥离和移土培肥技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等多种方式,使新补充的耕地与被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质量相匹配。但目前占补平衡工作还面临不少难题,其实现途径须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途径与现实并不适应现行以县为单位的区域耕地"占一补一"的数量平衡比较困难。一是因为耕地是稀缺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