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93)
2023(11635)
2022(9968)
2021(9056)
2020(7947)
2019(18298)
2018(18212)
2017(35983)
2016(19468)
2015(22377)
2014(22767)
2013(22831)
2012(21747)
2011(20222)
2010(20612)
2009(19891)
2008(19703)
2007(18018)
2006(16255)
2005(15108)
作者
(59136)
(49758)
(49587)
(47556)
(31649)
(23613)
(22696)
(19373)
(18585)
(17732)
(17169)
(16548)
(16037)
(15913)
(15585)
(15486)
(14844)
(14585)
(14448)
(14397)
(12675)
(12314)
(11997)
(11324)
(11259)
(11248)
(11033)
(10951)
(10077)
(9714)
学科
(101369)
经济(101250)
管理(60358)
(53779)
(43175)
企业(43175)
方法(38932)
数学(34578)
数学方法(34307)
中国(25330)
(24459)
(23532)
(22317)
地方(21446)
业经(19464)
(19150)
(16876)
贸易(16867)
(16354)
(16087)
银行(16058)
(15391)
(15312)
(15111)
金融(15107)
农业(15086)
环境(14600)
(13879)
地方经济(13844)
财务(13844)
机构
大学(302085)
学院(300443)
(136987)
经济(134210)
管理(111506)
研究(105507)
理学(94369)
理学院(93307)
管理学(91925)
管理学院(91366)
中国(81903)
(66029)
(63632)
科学(61027)
(54647)
财经(51377)
研究所(48801)
(48569)
中心(47416)
(46600)
(46194)
经济学(43899)
业大(41620)
北京(40872)
经济学院(39362)
农业(38042)
财经大学(37664)
(37440)
(37199)
师范(37109)
基金
项目(184676)
科学(144517)
研究(136092)
基金(134031)
(115827)
国家(114899)
科学基金(97095)
社会(88136)
社会科(83535)
社会科学(83510)
(71126)
基金项目(70486)
教育(61880)
自然(60109)
(59659)
自然科(58533)
自然科学(58514)
自然科学基金(57477)
资助(55316)
编号(55039)
成果(46325)
(42262)
重点(41933)
(40735)
课题(38313)
(37736)
(37456)
国家社会(36697)
教育部(36289)
创新(35302)
期刊
(161922)
经济(161922)
研究(96054)
中国(59298)
(52019)
(44389)
学报(44048)
管理(41970)
科学(41018)
大学(33482)
学学(31765)
(31602)
金融(31602)
农业(29111)
财经(27062)
经济研究(26613)
教育(25699)
技术(25589)
业经(24246)
(23361)
问题(21929)
(18007)
技术经济(16839)
统计(15290)
理论(15267)
国际(15151)
(14829)
商业(14503)
世界(14119)
现代(13701)
共检索到466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吉献  秦明周  张启珍  卢红岩  
概括了制度环境的变化与耕地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指出了耕地保护制度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总结了现行制度的被动性、镶嵌式、地方政府主导征用收益、违法占用耕地与地方政府GDP冲动及官员的政绩追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评估内在制度的柔性对刚性制度的化解与冲突,提出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用地观念、计划意识与强势主导等3类因子的影响。分析了未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需及其主体,指出耕地保护作为我国重要的管理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的制度供给主体的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执行主体及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最终执行主体耕地保护的行为与利益诉求。据此,提出了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一鸣  
传统的行政命令式耕地保护模式过分依赖行政力量推动,僵硬死板的制度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市场,且耕地保护制度在某些地方执行中出现偏差,中央政府保护耕地的政令在与市场、农民、地方政府磨合中产生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流失,但并未根本扭转我国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严峻形势,耕地保护效果欠佳,急需向以经济激励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转型。通过构建市场化的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粮食补贴成本社会分摊机制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等手段,调动耕地保护中各方主体维护自己耕地权利的热情,解决耕地保护的外部性问题,降低耕地保护成本,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卫  
本文以我国耕地紧缺的实际为背景,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耕地保护对提高农业投资效率和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性,并构建了与耕地紧缺相适应的耕地保护国民经济评价方法。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广辉  孔祥斌  张凤荣  李翠珍  郑红斌  
研究目的:在对耕地利用及转用的经济过程与相关利益主体损益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耕地流失经济机理,提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多功能外溢引发的耕地利用低收益和耕地非农化的低成本以及耕地保护的巨大机会成本是耕地转用的根本所在,可从耕地利用多功能外溢补贴以及发展机会成本补偿两个方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机制。研究结论:当前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缺乏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对平衡各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关系,形成完备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的微观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效军  欧名豪  高艳梅  李景刚  
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不仅导致我国耕地资源大量损失和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也是引起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我国耕地保护主要问题的辨析入手,认为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和地方政府的制度扭曲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个理论命题:一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其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产权不清、耕地价值不完全、制度没有对耕地保护产权界定和耕地保护制度扭曲;另一是耕地保护机制创新——构建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并对这一机制构建提出了基本的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艳妹  吴次芳  
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问题研究叶艳妹吴次芳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的问题是宏观调控、行政管理、总体规划、法制保障、动态监测等等,这无疑都是十分正确和非常有意义的。然而,从长远观点和根本意义上分析,土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臧俊梅  王万茂  李边疆  
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构架来进行分析,将其引入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分析,分阶段对建国以来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绩效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演变具有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特点;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演变的路径依赖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和农民是现阶段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是一个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建伟  单向前  
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因其客体的无形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贸易及对其侵权的认定比较复杂。本文从公共产品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受保护的必要性。由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因而对其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知识产权是通过对发明创造和创新创意进行保护来鼓励发明的创新热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利弊共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可取,需要对这种保护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权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砚莉  汤吉军  
随着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资产在国际间的流动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发生沉淀成本有可能对国际商品贸易和投资产生重要影响,不仅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总量和产品构成,而且还会影响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如果一国进行了沉淀成本投资,就会使其在贸易谈判中陷入进退两难困境,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力量,并影响其在贸易利益上的分配格局。因而为了摆脱这种被要挟和被控制的风险,政府实行一定的保护主义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卫  
本文把耕地保护置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框架下,运用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原理,构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最优化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最佳规模调控指标的具体测算方法,并粗略估算了我国现状及未来半个世纪耕地保护最佳规模调控指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晶晶  牛影影  赵凯  
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是新时期我国落实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基于粮食主产区农户认知视角,结合河南省焦作市459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实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度较高,但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认知程度偏低;对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愿望较强;其受偿主体为农户,给付主体分别为中央政府、耕地占用者及地方政府;补偿标准为12004.8元/hm2(800.32元/亩);补偿资金应以县为单位,按农户个人账户按年发放;补偿资金的管理主体为中央和地方政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侠  葛向东  濮励杰  黄贤金  彭补拙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两个方面,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才能实现一定耕地保有量下土地利用资源场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正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得以实现的前提。在生态位势理论与系统边界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模型,并以江苏省锡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研究显示,经济发达区非农用地与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耕地更易损失。从资源流动的场论分析角度,探讨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在目前的水平上,把土地利用生态位作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论更有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牛海鹏  
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实物技术货币一体化的区内经济补偿机制"和"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耕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协商机制",并对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方式、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概念、类型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2)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体系由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共同组成,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是影响其补偿效应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庚寅  胡音  
税制改革的目标是使税收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以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即实现税制供给与税制需求之间的均衡。本文从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非均衡着手 ,探讨如何以最小成本的制度供给去适应现阶段的制度需求 ,认为成功的税制改革路径是 :我国税制改革应以现行税制的非均衡为出发点 ,改革增值税的制度供给 ;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制度供给 ;实现辅助税种制度均衡的税制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