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8)
- 2023(13891)
- 2022(12098)
- 2021(11261)
- 2020(9641)
- 2019(21884)
- 2018(21797)
- 2017(42163)
- 2016(23135)
- 2015(25884)
- 2014(25671)
- 2013(25530)
- 2012(23366)
- 2011(21317)
- 2010(21156)
- 2009(19420)
- 2008(18885)
- 2007(16505)
- 2006(14493)
- 2005(12592)
- 学科
- 济(87941)
- 经济(87842)
- 管理(63297)
- 业(61251)
- 企(48965)
- 企业(48965)
- 方法(42297)
- 数学(37142)
- 数学方法(36774)
- 农(25096)
- 中国(24617)
- 财(22047)
- 学(21804)
- 业经(19486)
- 贸(17954)
- 贸易(17946)
- 易(17462)
- 农业(16731)
- 制(16676)
- 地方(16658)
- 环境(14571)
- 技术(14421)
- 银(14257)
- 银行(14184)
- 和(14011)
- 理论(13735)
- 行(13543)
- 务(13506)
- 财务(13447)
- 财务管理(13423)
- 机构
- 大学(336648)
- 学院(333804)
- 管理(130430)
- 济(128439)
- 经济(125653)
- 理学(113973)
- 研究(113571)
- 理学院(112630)
- 管理学(110622)
- 管理学院(110042)
- 中国(82852)
- 科学(75407)
- 京(71970)
- 农(63185)
- 所(58889)
- 财(58444)
- 业大(56934)
- 研究所(54404)
- 中心(50490)
- 农业(50452)
- 财经(47764)
- 江(47019)
- 北京(45227)
- 范(43814)
- 经(43445)
- 师范(43268)
- 院(41054)
- 州(38226)
- 经济学(37955)
- 财经大学(35642)
- 基金
- 项目(234543)
- 科学(182213)
- 基金(169535)
- 研究(163993)
- 家(151420)
- 国家(150207)
- 科学基金(126607)
- 社会(101621)
- 社会科(96228)
- 社会科学(96202)
- 省(91593)
- 基金项目(91468)
- 自然(85733)
- 自然科(83688)
- 自然科学(83662)
- 自然科学基金(82154)
- 划(78630)
- 教育(74670)
- 资助(69096)
- 编号(66282)
- 重点(53091)
- 成果(52557)
- 部(50839)
- 发(49763)
- 创(48505)
- 科研(45848)
- 课题(45422)
- 计划(45329)
- 创新(45310)
- 大学(42449)
- 期刊
- 济(134822)
- 经济(134822)
- 研究(94831)
- 学报(62341)
- 中国(57446)
- 农(55899)
- 科学(54503)
- 大学(45361)
- 管理(45036)
- 学学(43073)
- 财(40632)
- 农业(38839)
- 教育(33246)
- 融(25775)
- 金融(25775)
- 技术(25719)
- 业经(23284)
- 财经(22303)
- 经济研究(22029)
- 业(19527)
- 经(18905)
- 问题(18560)
- 科技(17741)
- 业大(16742)
- 图书(16725)
- 版(16453)
- 理论(16363)
- 资源(15642)
- 技术经济(15485)
- 商业(15384)
共检索到469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晓娅 董雪娇 徐艳
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及描述性研究法,从耕作单元角度出发,分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耕作单元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各时期地块单元与耕作单元关系,揭示我国耕作单元演变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耕作单元形成,是在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除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导致的耕作单元面积较大较为集中以外,我国的耕作单元一直处于面积较小且分散存在的状态。解放初期以来,受自然条件限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影响,我国耕作单元经历了面积小且分散—面积较小较分散—面积较大且较集中—面积小且分散—面积较小且较分散—面积较大且较集中的变化过...
关键词:
耕作单元 演变 细碎化 规模化经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振宇 郝晋珉 牛灵安
为揭示平原地区耕作单元地块的几何特征及其对机械耕作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曲周县为样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耕作单元地块的平均面积、平均长度、平均宽度分别为0.16hm2、102.2m、17.1m,且其面积、长度、宽度的数值均分布离散。耕作单元地块的长度与面积呈显著(P<0.01)正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长度与宽度呈显著(P<0.01)负相关。每公顷耕地因耕作单元地块田埂边界的存在会产生非有效耕地0.03hm2。耕作单元地块的边界密度、平均宽度之间呈显著(P<0.01)负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的形状呈狭长形,其长边方向不一致,且交通不便。单个农户耕作单元地块...
关键词:
耕作单元地块几何特征 耕作田块 机械耕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光乔 张宗毅
本文基于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四个省份调研样本的基础上,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的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两项技术农户采纳情况分别构建logit模型,定量分析农户采纳这两项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两项技术的采纳倾向都受到政府的强制或补贴措施、粮食商品化程度、户主身体健康状况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此外,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还受到秸秆是否有经济用途、农户劳均土地块数两个因素的负向影响;免耕播种技术的采纳还受到家庭人均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农户对免耕播种技术的评价三个因素的正向影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宏广
我国农业是一个“资源制约型”农业,又是一个“资源奢侈型”农业。发展道路上在经过良种化、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生态化”等诸“化”的更替之后,又提出“立体化”、“持久化”。为什么会出现“资源奢侈”与“名称更替”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资源及生活要素组织不合理。对要素组合的理论模式与实际组合特征,均缺乏系统的研究与了解。本文以十二个耕作区为例,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立晶 高焕文 李洪文 金双义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影响日棵间蒸发量的因素,在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影响蒸发的各因素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对10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各参数与日棵间蒸发量的拟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耕作模式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7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含水率具有较好的三次函数关系,3种耕作模式下日棵间蒸发量与地表温度具有三次函数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日棵间蒸发量可近似用叶面积指数、地表覆盖率或者地表含水量计算。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金政 陈宝峰 王小红
本文以山西省为例,调查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影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相关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技术体系、服务模式、经济利益、观念转变和政府行为等5类影响因子,并测算了关键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解析了各因子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的作用和应对这些因子影响的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金霞 张丽娟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本文基于黄河流域的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了实证依据。调查发现,黄河流域地区真正能采用规范的保护性耕作的面积很小,大部分农民只是采用了其中某一项技术。计量结果表明,政策支持、项目实施、劳动力机会成本和灌溉条件等因素都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采用。从长期来看,随着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民知识技能和资金投资能力的提高,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有效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灌溉条件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保护性耕作必将被更多的农民所认识和采用,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耕作和生产方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远红伟 陆引罡 刘均霞 崔保伟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燕 高焕文 杜兵 毛宁
通过 2次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研究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以及秸秆覆盖、表土耕作及机具压实 3因素对降雨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 ,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 ;秸秆覆盖和机具压实是影响降雨入渗的主要因素 ,表土耕作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土壤干燥 ,降雨强度为 72 mm.h-1的条件下 ,保护性耕作处理与传统翻耕处理比较 ,其地表产生径流的时间延迟 12~ 16 min,且稳定入渗率提高 1.5~ 1.6倍 ;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可知 ,秸秆覆盖使径流延迟 8min产生 ,稳定入渗率提高 1.1倍 ;机具压实使径流早 7min产生 ,稳定入渗率降低 4 7.5。进一步研究压实程度和覆盖率对降雨入...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模拟降雨 地表径流 降雨入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智明 张峰举 许兴
本研究以宁夏龟裂碱土为例,分析了小麦/玉米轮作不同种植年限下,不同土壤剖面土壤无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旨在揭示龟裂碱土土壤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土壤无机碳的动态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垂直空间尺度上,小麦/玉米轮作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无机碳的剖面分布均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与土壤深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洪彬 吴梦瑶 马贤磊 刘新华 高嘉鞠 吴岩
研究目的: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揭示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及其规律,为制定促进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从"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三个层次构建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决策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辽宁省典型地区农户调查数据构建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在农户是否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中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1)较多农户已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但在采纳程度上差异明显;(2)农户的家庭资源禀赋条件即务农人数、耕地资源、收入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而农户的从众心理、信息获取渠道、政策满意度能够在物质与精神"双重"补偿,使其获得"安全感",克服风险规避心理,从而促使技术采纳行为;(3)与第一阶段不同,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程度受"个人力"影响效应减弱,而受到"地域力"和"文化力"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政府应从制定最优技术组合、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和推广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杭程光 黄玉祥 李伟 朱瑞祥
【目的】识别深松耕作阻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深松减阻技术与装备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7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和单因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研究深松机铲形(箭形、凿形)、铲距(300,400,500mm)、入土角(18°,23°,28°)、土壤含水率(10%,15%,20%)、土壤坚实度(1 000,1 500,2 000kPa)、耕深(250,300,350mm)及牵引速度(2,3,4km/h)对深松耕作阻力的影响。【结果】铲形、铲距、入土角、土壤含水率、土壤坚实度、耕深、牵引速度的检验概率依次为0.613,0.057,0.056,0.495,0.013,0.001和0.797;不同因素对耕作...
关键词:
深松 保护性耕作 耕作阻力 减阻策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辛艳 王瑄 邱野 徐璐 刘宇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张旭
【目的】通过对土壤微形态研究试图阐明陕西关中地区现代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微形态标志。【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对LGT剖面不同发生层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和影像定量分析。【结果】不同发生层的矿物组合十分相似,石英(Q)和长石(Pl)占绝对优势,但C/F15μm值、不同矿物间的比例、颗粒形态等有明显差异。土壤形成物主要是粘土矿物、方解石和无定形Fe,Ap层中有大量针状方解石微晶、次生粘土和蚯蚓粪粒,BC层方解石数量多且形态最复杂,Bt1和Bt2层方解石很少,但有大量粘土亚胶膜。【结论】所谓的“堆垫土”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下部BC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积的风积物,表层Ap是2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土粪、风尘堆积和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