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41)
- 2023(12245)
- 2022(10596)
- 2021(10173)
- 2020(8909)
- 2019(20604)
- 2018(20653)
- 2017(41011)
- 2016(22290)
- 2015(25389)
- 2014(25417)
- 2013(24919)
- 2012(23138)
- 2011(20659)
- 2010(20752)
- 2009(19414)
- 2008(19302)
- 2007(17364)
- 2006(15101)
- 2005(13772)
- 学科
- 济(90958)
- 经济(90846)
- 管理(63055)
- 业(62236)
- 企(48533)
- 企业(48533)
- 方法(45301)
- 数学(40799)
- 数学方法(40253)
- 中国(28212)
- 农(27010)
- 财(26051)
- 制(19246)
- 业经(18650)
- 贸(18290)
- 贸易(18281)
- 农业(17868)
- 易(17851)
- 学(16559)
- 务(16244)
- 财务(16190)
- 财务管理(16144)
- 银(15871)
- 银行(15840)
- 地方(15552)
- 企业财务(15283)
- 行(15065)
- 融(14243)
- 金融(14240)
- 和(13294)
- 机构
- 大学(318489)
- 学院(317104)
- 济(134080)
- 经济(131339)
- 管理(124297)
- 理学(106748)
- 理学院(105663)
- 管理学(103812)
- 管理学院(103215)
- 研究(102798)
- 中国(80931)
- 京(66833)
- 财(64562)
- 科学(60817)
- 所(51852)
- 财经(51299)
- 农(49775)
- 中心(49418)
- 江(47228)
- 研究所(46482)
- 经(46463)
- 业大(45216)
- 北京(42396)
- 经济学(41951)
- 范(40168)
- 师范(39789)
- 农业(38969)
- 经济学院(38127)
- 财经大学(38091)
- 州(37476)
- 基金
- 项目(206168)
- 科学(162394)
- 研究(152028)
- 基金(150504)
- 家(129998)
- 国家(128915)
- 科学基金(110810)
- 社会(96495)
- 社会科(91426)
- 社会科学(91401)
- 省(79447)
- 基金项目(79180)
- 自然(71031)
- 教育(70635)
- 自然科(69394)
- 自然科学(69373)
- 自然科学基金(68118)
- 划(67443)
- 编号(63180)
- 资助(62922)
- 成果(52019)
- 部(46783)
- 重点(46032)
- 发(43661)
- 创(42409)
- 课题(42184)
- 教育部(40481)
- 科研(40141)
- 国家社会(40049)
- 创新(39598)
共检索到4691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贵富 苗馨月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和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CHNS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果Probit模型分析了决定我国城镇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及就业率的诸多重要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低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男性、未婚之外的其他婚姻状况、身体健康、家庭成员16岁以下65岁以上占比低、除观察对象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收入高、农村县区、西部地区、调查失业率低、自雇就业比率和第二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高的地区,老龄人口的劳动参与概率相对较高。低龄、大专以上毕业、身体健康、中部及东部地区、调查失业率低、自雇就业率和工业产值占比低的地区,老龄劳动力的就业概率相对较高。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呼倩
基于中国1987—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劳动供给效应,进一步探讨劳动供给效应的阶段、地区、行业和性别方面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每加深1%,潜在劳动供给和真实劳动供给下降约2%,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1. 2%,就业人口口径的劳动参与率则未显现下降趋势。此外,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但对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而,当下要把握好人口政策的转向调速,积极而又审慎地推进老龄化的社会治理选择。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于大川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使用Logit模型,从热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两个方面实证分析营养对我国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及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营养对农民的劳动参与有显著影响,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具有正向影响,脂肪摄入则具有负面影响;营养对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性别、年龄和时间差异,对女性农民的影响要高于男性农民,对老年农民的影响要高于中青年农民;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摄入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强,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影响则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扩大农民的劳动参与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扬 姜文辉 张卫芳
从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推导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据此建立实证方程。随后采用中国1978-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测算其影响规模。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人口老龄化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劳动收入份额越低,要素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各区域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但呈现区域异质性。(2)我国技术进步总体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东部技术进步偏向效应显著大于中部和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3)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此外,劳动收入份额会随对外开放度和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政府可通过适当的人口政策、就业和社保政策及货币政策实施缓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现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秋霖 许多 周羿
文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通过研究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人工智能应用及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考察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会促使一个经济体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人口老龄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诱因;智能化生产对当地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有助于抵偿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智能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工具。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属于"诱导式创新",与劳动力之间是替代关系,而且是"补位式替代",不是"挤出式替代"。如果维护好这些特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老龄化大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老龄化 人工智能 智能化生产 替代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大川 赵小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并非对所有群体都适用,人力资本因素对男性劳动力和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缺乏应有的解释力,这与男性劳动力的家庭角色定位以及年轻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动因转变有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姜磊 王昭凤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是导致我国出现内需不足、出口剧增、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1997-2006年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劳动者报酬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巨大就业压力。该研究结果对不同的模型设置、样本和时期选择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减弱;在低发展水平组,就业压力对劳动者报酬比例的负面影响更大。
关键词:
就业压力 劳动者报酬 剩余劳动力 失业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笳旭 冯波 王淑娟
城乡收入不平等和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老龄化及其分布是否加剧城乡收入不平等亟需深入研究。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静态固定效应回归和动态差分GMM方法系统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城乡人口老龄化系数比对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拉大作用既来自于城乡少儿抚养系数比,也来自于城乡老年抚养系数比;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效应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老龄化深化的作用效果越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流动对重塑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并进而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机制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笳旭 冯波 王淑娟
城乡收入不平等和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老龄化及其分布是否加剧城乡收入不平等亟需深入研究。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静态固定效应回归和动态差分GMM方法系统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城乡人口老龄化系数比对城乡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拉大作用既来自于城乡少儿抚养系数比,也来自于城乡老年抚养系数比;人口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效应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老龄化深化的作用效果越大。研究结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邹瑾
文章采用2002-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老龄化所导致的房价波动滞后于老龄化进程,各年龄阶段人口比例对房价均产生正向影响,但不同年龄阶段在不同区域的解释力度不尽相同。对此实证检验结果,文章认为可以从我国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与投资渠道匮乏、人口家庭结构小型化以及城市集聚效应等方面进行解释,并以前瞻性政策加以应对。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房价 区域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笳旭
老龄化趋势加重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过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困境。运用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和两步差分广义矩估计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城、乡人口老龄化分别对城、乡居民消费率有正向影响,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是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关键。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收入差距和消费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积极影响。因此,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制,进而解除农村老年人口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效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海平
本文选取人口老龄化比重和人口老少比两个指标,借助泰尔指数测算了2005—2013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并进行了结构分解,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2001—2013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层面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全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且农村总体人口老龄化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西部地区省际间农村人口老龄化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省际间农村人口老龄化差异;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最大,其次是东部和中部地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总体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造成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文盲比重、城镇化水平和人口死亡率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冯其云 朱彤
基于2001—2011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重点探讨了贸易开放的作用。在实证分析中为了有效控制变量的内生性,依据地理特征构造了工具变量。实证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具有显著并稳健的负向效应,导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资本产出比的提高、城镇失业率的上升及步入婚姻,而增加职工平均工资和提高技术女性劳动力的比重则会促进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女性作为弱势群体较难被包含在贸易开放利益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抑制贸易开放的发展,而是要趋利避害,综合实施各种措施,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因此,增加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关键词:
贸易开放 女性劳动力 劳动参与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贵富 王朝才
本文利用微观面板CHNS数据,应用随机效果面板单位概率模型来分析政府财政支出和就业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滞后一期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和滞后一期人均财政支出实际增长率会降低东部和中部各省的就业率,但是会提高西部各省的就业率;滞后一期财政支出占GDP比例实际增长率会降低东部和中部各省的就业率,但是在中部各省政府财政支出的逆就业倾向的效果幅度要小一些,在西部各省则会提高就业率。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睿君
动态劳动需求描述了劳动力应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过程,是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重要体现,本文首次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动态劳动需求进行了研究,并检验了就业保护制度对动态劳动需求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国有及具有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就业调整存在明显的刚性,遇到外部冲击时,企业需要2.56年时间完成劳动力调整的50%,对雇佣和解雇行为进行管制的就业保护制度显著减缓了劳动力调整速度。当经济环境变好时,就业保护制度减缓了企业劳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当经济环境恶化时,就业保护制度减缓了企业裁减劳动力的速度。总体来说,就业保护有利于维护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的利益,但会使失业劳动者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寻找工作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