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46)
- 2023(8448)
- 2022(6922)
- 2021(6515)
- 2020(5290)
- 2019(11655)
- 2018(11884)
- 2017(23267)
- 2016(13002)
- 2015(14310)
- 2014(14655)
- 2013(14288)
- 2012(13359)
- 2011(11967)
- 2010(12060)
- 2009(11350)
- 2008(11181)
- 2007(10389)
- 2006(9120)
- 2005(8360)
- 学科
- 济(46834)
- 经济(46773)
- 管理(33892)
- 业(32797)
- 企(23794)
- 企业(23794)
- 方法(19822)
- 中国(18166)
- 数学(17578)
- 数学方法(17410)
- 农(16324)
- 财(14085)
- 制(13826)
- 银(11307)
- 银行(11280)
- 行(10845)
- 学(10579)
- 农业(10539)
- 业经(10139)
- 体(10033)
- 贸(9758)
- 贸易(9753)
- 融(9678)
- 金融(9671)
- 易(9564)
- 务(8188)
- 财务(8160)
- 财务管理(8140)
- 理论(7966)
- 企业财务(7756)
- 机构
- 学院(184781)
- 大学(183000)
- 济(73888)
- 经济(72173)
- 研究(64356)
- 管理(64137)
- 理学(54300)
- 理学院(53659)
- 管理学(52670)
- 管理学院(52313)
- 中国(49643)
- 京(39404)
- 科学(39159)
- 财(38635)
- 所(33603)
- 农(33213)
- 研究所(30141)
- 财经(30133)
- 中心(28706)
- 江(28367)
- 业大(27460)
- 经(27248)
- 农业(26338)
- 北京(25143)
- 范(24048)
- 师范(23727)
- 院(23471)
- 经济学(23265)
- 州(22722)
- 财经大学(22271)
- 基金
- 项目(116675)
- 科学(90213)
- 研究(86602)
- 基金(82382)
- 家(72511)
- 国家(71890)
- 科学基金(59425)
- 社会(53654)
- 社会科(50733)
- 社会科学(50720)
- 省(46157)
- 基金项目(42634)
- 教育(40667)
- 划(39439)
- 自然(36904)
- 编号(36110)
- 自然科(36012)
- 自然科学(35999)
- 自然科学基金(35331)
- 资助(34224)
- 成果(31003)
- 重点(26598)
- 课题(26243)
- 部(26026)
- 发(25540)
- 性(24332)
- 创(24038)
- 创新(22532)
- 科研(22170)
- 项目编号(22088)
共检索到283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燕 高贝
对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出现在网媒报道中的225起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群体性劳动争议中劳动者的利益诉求高于权利诉求;争议过程中存在着暴力冲突;工人集体维权的意识提高但搭便车现象多;少数群体性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引致了集体谈判;工会在事件处理中扮演的角色有限;政府对群体性劳动争议的理性定位和积极介入有助于事件的解决;除理论界和实务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媒成为劳动维权的阵地。因此,有必要从工人、工会、企业、政府和网媒五个角度给出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群体性劳动争议 集体维权 网媒 工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沈建峰
若对群体性劳动争议进行类型化处理,也就是将其区分为围绕劳动关系的存续、实现、终止而发生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和围绕劳动条件、待遇等变更而发生的劳动争议两种,那么群体性争议也可以纳入到现行法的框架下解决。其中,前者属于个别劳动争议的群体化,可以纳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调整范围;后者属于签订集体合同、订立企业规章的争议,可以纳入《劳动法》第八十四条第一款以及《集体合同规定》第七章的调整范围。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解决群体性劳动争议,我国现行法律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段毅 何远程
近年来,中国东南部地区的工人集体行动个案呈逐年增长之势,这一现象引发学术界的关注,并有对"群体性劳动争议"概念与治理方式的探讨。笔者介入和接触过百起个案,在这些个案的基础上,作者提出,群体性劳动争议是中国特有的阶段性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制度设计缺陷和人为扭曲的结果,它背离了劳动关系发展的本来逻辑,并不具备系统调整的法律价值。笔者认为,消除造成群体性劳资争议的人为因素,是让集体劳动关系形成的规律得以正面体现的基本前提。因此,对集体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工人组织化的行为,应当给予其表现的空间,同时,政府的政策倡导应由"维稳"思维定式转为"调整"的理念,逐步探索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
群体劳动争议 劳资争议治理 工人组织行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高正
和谐劳资关系无疑是当前劳资关系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囿于传统劳资双方从属关系的定性,鲜有对劳资集体协商机制进行的系统建构和梳理。为此,有必要通过对当前劳资双方集体协商的现状分析,探讨畅通劳资集体协商模式、优化劳资集体协商结构,尤其是要建构并完善劳资集体协商机制。即通过强化政府的协调和监督职责、完善工会主体地位和代表作用、培育和发展资方代表企业组织,实现劳资集体协商的制度化、法治化。
关键词:
劳资关系 集体协商 利益博弈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银丽萍 张向前
当前过度劳动已经由个体现象发展到群体行为。文章在深入分析现有过度劳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群体性过度劳动这一概念,群体性过度劳动具有显著的外因性、群体成员共有、影响面广等特征。从群体性过度劳动的概念出发,作者选取了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其内涵和表现。并深入分析群体性过度劳动产生的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和群体环境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群体性过度劳动的干预,需要形成国家主导下的联动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银丽萍 张向前
当前过度劳动已经由个体现象发展到群体行为。文章在深入分析现有过度劳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群体性过度劳动这一概念,群体性过度劳动具有显著的外因性、群体成员共有、影响面广等特征。从群体性过度劳动的概念出发,作者选取了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其内涵和表现。并深入分析群体性过度劳动产生的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和群体环境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群体性过度劳动的干预,需要形成国家主导下的联动治理机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皇平平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短时间内便可造成严重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虽然来源于传统社会冲突,但表现为瞬间爆发性,参与者也具有匿名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加上现实社会的弱控制力及其他种种触发因素,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和蔓延。因此,如何妥善、公正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创新化和法治化研究必须认真对待的命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理性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并通过搭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合理有效地疏导、规制和监管,进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社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网络社会治理法治的思想。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冯喜良
本文对中国当前实际发生的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社会影响以及调处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文章指出,如何区分和研判集体劳动争议与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是正确把握和化解劳资矛盾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发生的集体行动,大多具有集体劳动争议的基本特征,其调处方式应以劳、资、政三方协商机制为基础,通过劳资共同协商来化解争议。而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常常会冲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处置方式以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为核心,通过多方应急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来防范和处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峰
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深刻历史背景下,准确把握其特有的内涵和性质,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主动预防,妥善处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处理 原则 预警 方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君玲 田庆贺
企业群体性事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针对目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做了一些研究。本文就劳动者参与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心理诱因作一探析。■劳动者参与企业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的心理诱因利益心理企业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直接因素是利益的矛盾。集体停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不论是工资待遇、工作条件,或者是企业对员工的保障制度。这些涉及劳资双方利益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矛盾,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涛 王帅
传统法学纯"法条主义"研究的局限性束缚了人们对法律问题和现象的解释力。作为一门有影响力的新兴经济学边缘学科,法经济学以新的视角阐明了法律法规的立法逻辑和效果。《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一次变迁过程,将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全面运用于这一新的法律制度的分析,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
法经济学 分析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全兴 刘焱白
我国当前的群体劳动争议是一种不同于集体劳动争议和多人劳动争议的新型劳动争议现象。引发群体劳动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农民工劳动关系不稳定且处于"双重体制外"状态,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存在不足而失灵。基于此,应对群体劳动争议的思路,应当从预防和处理这两个层面展开。预防的要点有:逐步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度;消除农民工"双重体制外"状态;畅通劳动者单个维权渠道;完善集体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处理的要点有:选择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为中心、相关机构或组织协同参与的群体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处理程序设计应当注重查明争议内容和原因、平息群体对抗行动、协商调解和强制仲裁等环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宪辰 李玉连
共享资源在人类的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共享资源治理的收益引发了群体内部的信任与合作问题。传统理论的个体假设是狭隘、过度抽象的完全理性,忽视了个体基于现实场景中的决策和行为选择,因而无法获得符合现实的理论解释。一个群体能够依靠规则、组织机构等正式制度以及群体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实现治理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分享、对合作行为给予激励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从而通过群体性合作实现共享资源的治理。因而问题就转为分析每个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决策和行为选择中能否通过策略互动实现自我实施的规则与群体规范,实现共享资源自发治理的群体秩序,通过两阶段模型说明了异质性个体在实现正式的制度供给和内生的群体规范方面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群体规范 共享资源 异质性 均衡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涂伟
目前,我国的集体劳动争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地区分布上都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本文认为,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立法,无论国家层面的法律还是地方层面的法规和规章都对集体劳动争议的界定和处理程序没有太多的突破。这导致我国劳动法律存在对不同类型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路径模糊,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忽视劳资自治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在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立法方面对这两个弊端进行必要的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