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0)
2023(9259)
2022(7820)
2021(7192)
2020(6012)
2019(13289)
2018(13388)
2017(25949)
2016(13921)
2015(15392)
2014(14713)
2013(14652)
2012(13695)
2011(12390)
2010(12763)
2009(12031)
2008(11942)
2007(10822)
2006(9773)
2005(8729)
作者
(39374)
(32625)
(32502)
(30644)
(20661)
(15590)
(14772)
(12497)
(12116)
(11402)
(11146)
(10852)
(10408)
(10329)
(10054)
(9817)
(9676)
(9384)
(9378)
(9298)
(8059)
(7990)
(7719)
(7310)
(7232)
(7230)
(7218)
(7188)
(6483)
(6449)
学科
(60405)
经济(60337)
管理(48018)
(44015)
(36888)
企业(36888)
方法(24566)
数学(21371)
数学方法(21218)
中国(18258)
技术(16781)
(15753)
地方(15096)
环境(15012)
(14839)
业经(13515)
(12729)
技术管理(12306)
(11861)
(11475)
(11406)
银行(11386)
(10935)
(10362)
金融(10361)
农业(10355)
(10225)
贸易(10216)
(10043)
(9939)
机构
学院(200969)
大学(200241)
(86766)
经济(85117)
管理(80532)
理学(69577)
理学院(68818)
管理学(67959)
管理学院(67571)
研究(66558)
中国(51296)
(41874)
(41091)
科学(39388)
(32685)
财经(32411)
中心(30253)
(29953)
研究所(29579)
(29219)
(28205)
业大(27261)
经济学(26768)
北京(26656)
(26010)
师范(25784)
(24429)
(24225)
经济学院(24223)
财经大学(23919)
基金
项目(132667)
科学(106622)
研究(99470)
基金(96371)
(83267)
国家(82619)
科学基金(71555)
社会(65830)
社会科(62581)
社会科学(62563)
(53660)
基金项目(51788)
教育(44754)
(44336)
自然(44171)
自然科(43061)
自然科学(43051)
自然科学基金(42276)
编号(39054)
资助(37558)
(33607)
成果(30812)
(30517)
创新(30489)
重点(30224)
(29516)
课题(27601)
国家社会(27356)
(25594)
教育部(25366)
期刊
(96696)
经济(96696)
研究(60669)
中国(38183)
管理(31210)
(29737)
科学(26785)
学报(26325)
(24373)
教育(20627)
大学(20171)
(19789)
金融(19789)
学学(18978)
农业(17077)
业经(16989)
技术(16771)
经济研究(15773)
财经(15538)
(13428)
问题(12921)
科技(11884)
技术经济(11128)
商业(10666)
(10302)
(10028)
资源(9787)
(9660)
统计(9435)
理论(9320)
共检索到297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维祥  李露  郑金辉  刘程军  
文章通过SBM-DEA超效率模型测算出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分析了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构建了绿色创新对生态福利的非线性门槛模型,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生态福利地区间差异比绿色创新地区间差异小。东部沿海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最高,黄河中游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较低。生态福利绩效均值最高的省份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均值最低的是东北地区;绿色创新对生态福利的影响存在复杂的非线性机制及显著的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只有达到一定的环境规制门槛才能提高生态福利。在环境规制强度ER≤0.120时,绿色创新对生态福利的影响虽然呈现负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当0.1200.188时,绿色创新对生态福利的影响系数有所降低,正向推动作用有所弱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曹建飞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双赢的核心驱动力,文章采用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22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三大地区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较期初下降,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财政分权、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穆楠  李星  吴婷  
基于2011—2020年10年的序列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9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得出了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四个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2)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幅度,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增长幅度排名靠前;(3)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能力、环保投入强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绿色技术能力这两组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极强的解释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穆楠  李星  吴婷  
基于2011—2020年10年的序列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9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得出了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四个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2)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幅度,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增长幅度排名靠前;(3)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能力、环保投入强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绿色技术能力这两组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极强的解释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黎明  张仙鹏  
从强可持续理念出发,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及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其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值在空间上已形成由北京—浙江—广东—陕西构成的四角极点支撑,并不断向沿线地区辐射。(2)2004-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度均值C∈[0.666, 0.680],整体处于较高强度耦合阶段,而协调度均值则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D∈[0.512, 0.565]),未来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3)从空间格局上看,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高值区(中高级协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已形成由广东—浙江两个高级协调发展极核辐射的"U"型发展轴带;初级协调阶段的地区连片扩张趋势明显。相比较而言,西北地区仍处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最后梯队,受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较小,增速缓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郁蓉  
介绍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绩效度量方法,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区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地区的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呈现出一致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孝武  宗树旺  林永康  
文章基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碳金融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测算2005—2018年绿色金融发展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arkov链方法分析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创新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第二,绿色金融发展相对差异的变化较为稳定,绝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且绿色金融发展呈现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第三,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博文  张友国  
研究目标:编制中国绿色创新指数,考察各区域指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方法:建立绿色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赋权指标,利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专利清单在线检索工具和采用爬虫技术检索、匹配、汇总国家知识产权局绿色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测度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采用Kernel估计分析绿色创新分布动态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东中西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来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绿色创新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各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源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与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三者“携手并进”;绿色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并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特征,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及主要省会城市稳居前列;我国整体及东中西地区核密度图均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收窄后扩大”的特征;东中西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异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绿色创新存在空间β条件收敛效应,且俱乐部收敛特征也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不同地区样本中收敛速度存在差异。研究创新:将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制度创新纳入统一的绿色创新指数测度框架,首次测度了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对中国绿色创新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价值:科学界定绿色创新内涵并编制相关指数,揭示其时空演变趋势、构成来源及空间分化特征,为提升绿色创新水平、缩小绿色创新空间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宋涛  陈超凡  曲歌  
文章从绿色增长的视角出发,运用包含空间计量的四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010年各省份的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传统DEA方法测算的区域创新效率值被明显低估,经过四阶段DEA调整后,规模报酬递增的省份居多;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环境、环保规制对基于绿色增长的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中国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域数量远远少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效率呈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创新效率"高—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创新效率"低—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晶  
在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今天,绿色创新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本文应用DEA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和分析。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度除西藏外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次,应用DEA方法在综合考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的基础上测度2005—2010年中国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并应用TOBIT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且,"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景新  张月如  
文章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了200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政策措施。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整体不高,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处于中低水平,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最低;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技术市场成熟度、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东中西部绿色创新效率分别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丙泉  刘增果  王月  孟令奇  聂博洋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文章将绿色创新划分为绿色创新研发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在对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各阶段及整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间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显著,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多数省份重研发、轻转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有助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与整体效率的提升,但对绿色创新研发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集聚不利于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研发,但对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岩威  谢雁翔  楼贤骏  
将环境污染、创新失败因素列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SBM—DEA模型对中国绿色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进行测算,进而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影响收敛的显著性因素各不相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建中  王曼曼  
基于中国200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分别纳入中国FDI流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中,探讨了东中西部地区两种环境规制门槛的时序变化情况,实证分析了FDI流入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复杂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东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故应着力发挥东部地区先发优势的带头作用;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命令-控制型规制双重门槛,并分别存在市场激励型规制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和双重门槛,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规制工具门槛特征,有效发挥环境规制驱动绿色创新的关键作用;各地区研发人员投入、自主研发创新和政府调控能力显著正向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基于此,政府应鼓励创新人才引进,加大研发人员及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地区宏观调控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振清  边敏杰  陈文倩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8—2016年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绿色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产出的正相关性显著,并且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各绿色创新要素对本地区绿色创新产出以及对邻近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呈现显著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开放度、交通基础设施密度以及互联网技术普及率的溢出效应呈现显著正向影响;第三,优化开发区域绿色创新产出遥遥领先于非优化开发区域,为促进两个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开发区域应起示范带头作用,并向非优化开发区域进行知识和技术溢出,从而提升非优化开发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