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25)
- 2023(20506)
- 2022(17779)
- 2021(16282)
- 2020(14042)
- 2019(32172)
- 2018(31848)
- 2017(61443)
- 2016(33657)
- 2015(37845)
- 2014(37832)
- 2013(37533)
- 2012(34780)
- 2011(31729)
- 2010(31885)
- 2009(29733)
- 2008(29189)
- 2007(26073)
- 2006(23110)
- 2005(20590)
- 学科
- 济(147211)
- 经济(147052)
- 管理(96043)
- 业(90481)
- 企(73652)
- 企业(73652)
- 方法(64339)
- 数学(56259)
- 数学方法(55571)
- 中国(38054)
- 农(36951)
- 财(35602)
- 学(32911)
- 业经(30315)
- 地方(29782)
- 制(26060)
- 贸(25997)
- 贸易(25984)
- 易(25146)
- 农业(24839)
- 务(22244)
- 财务(22162)
- 财务管理(22109)
- 理论(21957)
- 银(21528)
- 银行(21433)
- 环境(21339)
- 和(21095)
- 企业财务(20922)
- 融(20594)
- 机构
- 大学(495981)
- 学院(493182)
- 济(201051)
- 经济(196693)
- 管理(188175)
- 研究(169705)
- 理学(162783)
- 理学院(160878)
- 管理学(157823)
- 管理学院(156942)
- 中国(124862)
- 科学(107876)
- 京(105679)
- 财(91932)
- 农(88803)
- 所(87726)
- 研究所(80060)
- 业大(78472)
- 中心(76307)
- 财经(74096)
- 江(72626)
- 农业(70342)
- 经(67186)
- 北京(66437)
- 范(63529)
- 师范(62774)
- 经济学(61386)
- 院(60814)
- 州(58452)
- 经济学院(55246)
- 基金
- 项目(332963)
- 科学(259065)
- 基金(240643)
- 研究(234130)
- 家(213105)
- 国家(211400)
- 科学基金(179260)
- 社会(146985)
- 社会科(139249)
- 社会科学(139209)
- 省(130334)
- 基金项目(127386)
- 自然(119525)
- 自然科(116736)
- 自然科学(116698)
- 自然科学基金(114585)
- 划(110472)
- 教育(107771)
- 资助(100290)
- 编号(94157)
- 成果(76166)
- 重点(75260)
- 部(72547)
- 发(70824)
- 创(68107)
- 课题(65185)
- 科研(64517)
- 创新(63737)
- 计划(62689)
- 教育部(61348)
- 期刊
- 济(220387)
- 经济(220387)
- 研究(143670)
- 中国(88438)
- 学报(87147)
- 农(79717)
- 科学(75872)
- 财(70155)
- 管理(68024)
- 大学(64151)
- 学学(60914)
- 农业(53966)
- 教育(47164)
- 融(41714)
- 金融(41714)
- 技术(41603)
- 财经(36763)
- 经济研究(36183)
- 业经(34752)
- 经(31544)
- 问题(30141)
- 业(27556)
- 技术经济(24815)
- 统计(24357)
- 版(24152)
- 图书(23910)
- 科技(23423)
- 理论(22998)
- 贸(22935)
- 商业(22117)
共检索到720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文军 葛纯宝
本文以Hicks-Moorsteen TFP指数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衡量指标,利用2000-2015年24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进而运用动态系统GMM法,考察各种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此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在阶段性变化中趋于改善;环境规制、城镇化和民营经济发展均明显地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地方政府干预、研发投入、对外开放和金融效率发挥了弱积极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没有发挥积极影响,甚至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各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城市组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文军 葛纯宝
将Hicks-Moorsteen TFP指数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度量指标,利用24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从总体和城市组两个层面分析2000—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对该指数进行四重分解,进一步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指数的上升不足以抵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的下行,致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恶化之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组合效率指数的上行促成西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趋于改善,而东、中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因技术效率指数下降、叠加规模效率或组合效率指数减小,表现出低端化走向;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的明显上升,引致成渝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有显著改善,各分项指数均走低,导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的恶化快于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变化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趋同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效率指数的空间正相关在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相互依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玉龙
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平方以及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倒"U"型曲线顶点处的城市规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城市规模与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现阶段,城市规模对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效应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化民 李角奇
一直以来,我国没有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环境和长效机制。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相结合,重在机制化建设。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实证分析 机制化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艳 刘亮
新经济地理学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有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经济积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了分析,然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并不多。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集聚对于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不考虑经济集聚的内生性问题,会得到向下偏误的结果。本文运用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具有内生性,它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经济集聚 经济增长 工具变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霞 胥敬华 曾铖 郭兵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各中心城市都将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该文运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17个中心城市2000~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松弛变量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城际差异。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13年间提升了2.3%,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中西部中心城市仅依靠城市固定投资不能实现GDP产出最优,同时对投资松弛变量的测算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投资已不能促进上海等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积极制定相应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杜传忠 曹艳乔
本文利用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具体考察了1990-2007年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主要依赖于投资的拉动和工业化的带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不明显;技术对经济增长虽具有正向作用,但科技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相对物质资本和劳动还很小。外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受出口拉动的特征最为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资企业出口的削弱。过大的政府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华 罗斌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转型 动力机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现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年红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效莉 余颖博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消费潜力作为衡量内需的重要因素,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意义重大。本文从居民消费基础、居民消费能力和居民消费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居民消费潜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漂移度的组合测度模型度量我国沿海11省市消费潜力综合指数,进一步分析消费潜力的时空演变和影响指标。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沿海居民消费潜力呈上升态势。其中,上海属于第一梯队,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是第二梯队,辽宁、山东和福建为第三梯队,海南、河北和广西则为第四梯队;沿海整体消费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费环境;不同梯队省市消费潜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研究提出:要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能力;从各省市薄弱环节的个性特征出发,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关键词:
沿海省市 消费潜力 组合测度 分类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浩波
为了分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文章在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以我国各个省市的财政性教育投资与区域GDP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与传统计量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空间依赖性,同时教育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目前我国中部与东部区域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比西部大,应加强对西部区域的教育投资,才能有效发挥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