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66)
2023(13268)
2022(11281)
2021(10297)
2020(8689)
2019(19919)
2018(19556)
2017(39404)
2016(21096)
2015(23843)
2014(24020)
2013(24163)
2012(23111)
2011(21157)
2010(21480)
2009(20460)
2008(20131)
2007(18240)
2006(16226)
2005(14945)
作者
(63240)
(53121)
(52920)
(50803)
(34100)
(25551)
(24270)
(20451)
(19882)
(18997)
(18174)
(17665)
(16980)
(16944)
(16688)
(16491)
(15896)
(15539)
(15383)
(15339)
(13391)
(13108)
(12973)
(12142)
(12012)
(11942)
(11731)
(11581)
(10892)
(10472)
学科
(111903)
经济(111802)
管理(58493)
(57216)
方法(46351)
(43818)
企业(43818)
数学(41733)
数学方法(41432)
中国(27773)
(27130)
(25250)
地方(24362)
(20687)
业经(20633)
(19956)
(19045)
贸易(19035)
(18419)
农业(18391)
(16973)
银行(16942)
(16603)
金融(16599)
(16182)
地方经济(15191)
(14929)
财务(14907)
财务管理(14862)
环境(14332)
机构
大学(322114)
学院(321191)
(146744)
经济(143896)
管理(118947)
研究(113192)
理学(101865)
理学院(100684)
管理学(99205)
管理学院(98581)
中国(86098)
(68460)
(67168)
科学(65838)
(58310)
财经(54578)
(52618)
研究所(52459)
中心(50840)
(49377)
(47973)
经济学(47569)
业大(44652)
经济学院(42962)
北京(42762)
农业(41344)
(40946)
师范(40568)
财经大学(40369)
(39918)
基金
项目(203272)
科学(159984)
研究(149000)
基金(148658)
(129225)
国家(128187)
科学基金(108547)
社会(97020)
社会科(92054)
社会科学(92030)
基金项目(77968)
(77765)
教育(68347)
自然(67601)
自然科(65988)
自然科学(65965)
(65904)
自然科学基金(64849)
资助(61796)
编号(59581)
成果(49588)
(46630)
重点(46260)
(45646)
(41685)
课题(41478)
国家社会(40881)
教育部(40149)
(39613)
创新(39124)
期刊
(166637)
经济(166637)
研究(100791)
中国(57993)
(52540)
学报(48933)
(48003)
科学(44582)
管理(43004)
大学(36987)
学学(35192)
(33848)
金融(33848)
农业(31935)
财经(28695)
经济研究(28528)
教育(28319)
技术(26391)
业经(25066)
(24732)
问题(22543)
(19452)
技术经济(17753)
统计(16988)
国际(16170)
(16157)
商业(15675)
理论(15606)
世界(14858)
(14835)
共检索到485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焕明  
研究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存在趋同性;二是怎样才能趋同。文章通过对我国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给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即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的路径为: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的差异程度影响对外开放的地区差异程度,进而影响人均GDP的地区性差异程度。与全国相比,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趋同路径又有所不同。最后文章给出了加快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焕明  
文章在分析传统的积累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边干边学、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后发能力等非价格因素的变量,提出了一个扩展的积累增长模型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性及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趋同性,而全国各省份也存在趋同性;三个地区与全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趋同路径的相似之处在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不同之处在于,实际产出的积累、进出口价格指数、居民收入等因素的作用方向与程度不尽相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虹  韩广智  张荣乐  
发展高速动车组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本文从技术趋同路径模型出发,具体分析了我国发展高速动车组技术的技术储备、国家创新机制、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性保护等四个方面的条件,得出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即“技术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是我国发展高速动车组技术的最优路径的结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焕明  
本文在引入实际人均资本存量变量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趋同性的解释框架。认为在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的初始值较不发达地区高且地区间的人力资本在未来趋于一致的条件下,人均产出的地区间的差距呈先扩大后减小的过程,即经济增长的趋同性曲线呈倒U形。而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的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在短期内我国各省区的人均产出的差距扩大,但这种差距的扩大速度逐渐减小,在长期内存在经济增长的地区趋同性;并给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同性曲线的模型形式及预测结果。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焕明  
本文的结论与一些学者使用看似完美的结构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结果不尽相同。从实证的角度给出不同回归方法对PanelData模型回归结果的不同影响。本文力图说明以下两点:一是SGMM法估计扩展的Solow模型是有效的,而科学合理的方法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二是模拟的结果表明我国三个经济带之间的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较小,而经济带内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分析了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惯性的地区差异性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影响。指出了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有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焕明  
本文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倒U形趋同理论的一个必要条件,即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性趋同假定。首先在设定人力资本投资率一致的条件下,本文基于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提出了人力资本地区性趋同假定,证明了相对趋同与绝对趋同的一致性。然后通过计算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省区的人力资本数据验证了这一假定,并给出了预测结果。最后提出了增加人力资本,缩小人力资本地区差异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沈能  
本文采用Bernand和Durlarf的时间序列技术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动态模拟了区域内部之间的溢出效应和累积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同时区域内三大地区在系统内相互作用产生了动态联动效应。该地区为其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巩斌  
针对目前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诠释了实现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须依靠消费拉动的必要性和潜在的潜力。并从转变消费观念、转移财政支付、完善社会保障、建设新农村、改善市场环境等方面着手,扩大消费需求,以期达到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彭宝玉  
1978—2000年,河南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σ趋同,但发生了β趋同。无论是σ趋同还是β趋同在时间上均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并表现出同步性,在1978—1983年、1983—1993年、1993—2000年均经历了由趋同———停止(分异)———趋同的变化过程。在这个期间,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形成了2个向上趋同俱乐部,1个水平趋同俱乐部,2个向下趋同俱乐部。表明,河南区域经济形成了具有不同增长趋势的区域集群,值得引起关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卫华  
如何改变增长方式,以较快的增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利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宇泽—卢卡斯两部门模型探究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并通过调整参数实证分析其增长路径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寿富  
文章运用锡尔系数和Barro回归方程对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部县域并不存在σ-趋同和绝对β-趋同现象,但存在条件β-趋同。在σ-趋同分析过程中,分别按行政区划和区位条件对县域进行分组分析,都表现出发散的状态。而中部县域的条件β-趋同现象说明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是有效而且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得县域经济更快地增长。通过趋同条件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投资、城镇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劳动投入、政府财政支出和储蓄水平则与县域经济增长负相关,此外,县域所处的区位对经济增长也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田艳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与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大,呈现出“边缘化”特征。其内部的经济联系主要表现出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态势,使得其经济发展出现趋同现象。中部地区要摆脱“中部塌陷”的困境,在适度竞争的同时更要加强分工与协作,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注重市场机制的培育与完善,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共同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焕明  
文章基于一个教育效率的水平创新模型分析了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指出人力资本是影响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通常所言的静态比较优势战略无法改变落后地区在人力资本上的比较劣势,因而落后地区也就无法发挥所谓的后发优势进而实现与发达地区间的经济收敛。而只有基于教育质量与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的提高,实行人力资本的动态比较优势战略或追赶战略才能让落后地区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最后文章以中国为例验证了这一结论并简要提出了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荣  孙玉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不存在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而存在条件收敛。实施适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