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13)
2023(10559)
2022(8973)
2021(8129)
2020(7039)
2019(16039)
2018(15948)
2017(31573)
2016(17002)
2015(19321)
2014(19475)
2013(19675)
2012(19117)
2011(17622)
2010(18130)
2009(17468)
2008(17181)
2007(15947)
2006(14741)
2005(13758)
作者
(53530)
(44858)
(44455)
(42622)
(28179)
(21243)
(20193)
(17264)
(16868)
(16065)
(15486)
(14784)
(14529)
(14442)
(14213)
(13908)
(13357)
(12915)
(12909)
(12824)
(11582)
(11126)
(11112)
(10316)
(10287)
(10102)
(9807)
(9751)
(9304)
(8871)
学科
(95388)
经济(95283)
管理(47090)
(44686)
(34381)
企业(34381)
方法(33319)
数学(29229)
数学方法(28838)
中国(24588)
(22405)
地方(22209)
(19365)
(19357)
(19134)
业经(18448)
地方经济(15268)
农业(14759)
(14665)
贸易(14653)
(14179)
(14175)
(14085)
银行(14039)
(13521)
(13443)
金融(13441)
产业(12976)
(11561)
环境(11234)
机构
大学(266869)
学院(264330)
(121820)
经济(119461)
研究(98817)
管理(93886)
理学(79176)
理学院(78219)
管理学(76827)
管理学院(76359)
中国(75592)
科学(58569)
(57519)
(57217)
(51849)
研究所(46433)
(45422)
财经(44232)
中心(42996)
(41279)
(39820)
经济学(39590)
业大(37464)
北京(37338)
农业(35680)
经济学院(35296)
(35154)
(33450)
师范(33020)
财经大学(32344)
基金
项目(160996)
科学(125297)
基金(116707)
研究(115106)
(102726)
国家(101921)
科学基金(85061)
社会(74900)
社会科(71042)
社会科学(71021)
(61724)
基金项目(60161)
自然(53241)
(52157)
自然科(51911)
自然科学(51893)
教育(51177)
自然科学基金(50996)
资助(49840)
编号(44651)
成果(38278)
(37046)
重点(36805)
(36004)
课题(32117)
(32083)
国家社会(31563)
教育部(30520)
科研(30333)
创新(30310)
期刊
(148977)
经济(148977)
研究(87889)
中国(54291)
学报(43458)
(42749)
(42378)
科学(39495)
管理(38699)
大学(33245)
学学(31632)
农业(28220)
(27754)
金融(27754)
经济研究(25193)
财经(23873)
教育(22721)
技术(22607)
业经(21976)
(20919)
问题(20024)
(16332)
技术经济(15289)
国际(14269)
统计(14201)
(13826)
世界(13200)
商业(12791)
经济问题(12483)
理论(12394)
共检索到4222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崔湘怡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不仅促使产业结构基础形式形成,而且会引起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又有着正面效应,从多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长时期内贯穿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现状,梳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从而针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特别是产业梯度转移提出自己的见解。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戴宏伟  
一、"大北京"规划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天津和河北也不例外。京津冀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层次各异,但在"十五"期间或今后相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艳萍  吴永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显性就业之间总体上的不相关根本原因在于一产中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这些集中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由于中国剩余劳动力具有极为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托达罗模型的、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为基本分析框架的模型。之后,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数据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安增军  刘琳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会促进彼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又会反过来推动它们之间的产业转移。为此,文章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阶段性特征来考察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基础,进而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机理及其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推动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佳  周荣荣  
本文以我国1994—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以产业结构优化为视角,对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电力消费规模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考虑产业结构因素后,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明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也会大大降低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过高的第二产业占比会制约电力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需要协调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河  肖艳玲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门槛模型实证分析经济三重开放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非线性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经济三重开放能够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不同维度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国际开放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省际开放水平表现出直接负向作用、省内开放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国际与省际开放水平在产业梯度转移程度较低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转移程度较高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河  肖艳玲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门槛模型实证分析经济三重开放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非线性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经济三重开放能够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不同维度对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中,国际开放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省际开放水平表现出直接负向作用、省内开放水平的作用不显著。国际与省际开放水平在产业梯度转移程度较低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转移程度较高地区对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志培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了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进程。我国要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力争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发挥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此论述了技术扩散、产业梯度转移的涵义,在分析技术扩散、产业梯度转移对经济增长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产业技术扩散和梯度转移的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欧阳华  
产业转移是企业进行区位选择,从而使得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并形成新的区位均衡的过程。然而,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如期出现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反而面临一些梯度陷阱。通过计算珠江—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的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梯度系数,系统论证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梯度问题,探寻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在承接珠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并对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促进整个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晓菊  刘祥东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中国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可靠途径,本文在总结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产业梯度系数得出西部十省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再基于各省产业的基础情况和与东部地区的相对产业梯度系数,确定西部各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蔡旺春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文化产业产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间接影响则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通过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从非均衡市场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与路径入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关联程度与波及效应。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桂峰  
随着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也在不同经济体尤其新兴经济体加速进行。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也正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力度,产业在不同区域的梯度转移也在有声有色推进。银行应如何识别并把握这一进程中的机遇,通过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在促成产业升级和在区域间合理布局的同时实现自身资产组合的优化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增进,是"十二五"时期必须重点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温平川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众多跨国IT企业更加注重以外包、合资、合作等形式实现产业的全球性战略转移。分析了信息产业转移与西部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总结了西部IT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梯度转移格局中的西部IT产业发展复制进化学习博弈模型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在IT产业全球性转移的趋势中,尽可能地实现产业转移双方的合作共赢,努力增大产业转入方利益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入方的技术吸收、消化与再创新利益,有利于增强转入产业的根植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兴中  
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相辅相成,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是相反的,劳动力流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国家内部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地带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存在劳动力流动规模大、趋势强,资本反向流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畅等特点和问题。要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需要合理引导区际要素流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东、西部间的梯度转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晶  刘雯雯  
近些年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情况越来越突出,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是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地选择承接产业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得出我国的产业梯度情况,并运用产业区域集聚指数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低梯度地区应承接的产业。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更快、更好转移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