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23)
2023(18598)
2022(15983)
2021(14840)
2020(12363)
2019(28388)
2018(28010)
2017(54687)
2016(29489)
2015(32910)
2014(33080)
2013(32610)
2012(30041)
2011(27086)
2010(27204)
2009(25168)
2008(24262)
2007(21385)
2006(18895)
2005(16826)
作者
(84688)
(70641)
(70171)
(66855)
(44892)
(33800)
(32068)
(27528)
(26637)
(25076)
(23904)
(23756)
(22415)
(22258)
(21757)
(21703)
(20823)
(20723)
(20256)
(20202)
(17598)
(17274)
(17052)
(16084)
(15944)
(15687)
(15457)
(15435)
(14343)
(13833)
学科
(132460)
经济(132321)
管理(84014)
(80161)
(65009)
企业(65009)
方法(56537)
数学(49515)
数学方法(48897)
中国(33896)
(33070)
(32834)
业经(27509)
地方(27028)
(26979)
(23370)
农业(22567)
(22407)
贸易(22394)
(21753)
(19617)
银行(19570)
理论(19396)
(19370)
财务(19294)
财务管理(19253)
(18796)
金融(18793)
(18751)
(18691)
机构
大学(424501)
学院(423125)
(178432)
经济(174826)
管理(164780)
理学(142785)
研究(142614)
理学院(141208)
管理学(138680)
管理学院(137900)
中国(105748)
(89155)
科学(86173)
(82626)
(71265)
财经(66322)
(65581)
研究所(64725)
中心(63851)
业大(61305)
(60787)
(60270)
北京(56256)
经济学(55289)
(54895)
师范(54358)
(51819)
农业(51337)
经济学院(49693)
财经大学(49397)
基金
项目(284941)
科学(224147)
研究(208565)
基金(206933)
(180005)
国家(178542)
科学基金(153354)
社会(132636)
社会科(125765)
社会科学(125733)
(110535)
基金项目(109012)
自然(98682)
自然科(96388)
自然科学(96363)
教育(96225)
自然科学基金(94628)
(93069)
资助(85916)
编号(84851)
成果(68762)
重点(63552)
(63428)
(61178)
(58830)
课题(58267)
创新(54947)
国家社会(54892)
教育部(54660)
科研(54594)
期刊
(196248)
经济(196248)
研究(127274)
中国(75035)
学报(65692)
(62464)
管理(61937)
科学(60022)
(59262)
大学(50395)
学学(47654)
教育(44183)
农业(41013)
技术(37669)
(36804)
金融(36804)
经济研究(33053)
财经(32759)
业经(30889)
(28154)
问题(25760)
技术经济(21482)
(20643)
统计(20472)
(20431)
理论(20366)
图书(19538)
商业(19148)
科技(18866)
(18852)
共检索到620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金全  张运峰  王俏茹  
本文通过构建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描述、分析和检验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36个国家,在1980~2017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集团收敛"情况。实证结果发现,"中等收入陷阱"在短期确实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稳态",但从长期来看则是非稳定状态,存在多种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在各种跨越条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各国向高收入水平收敛的关键所在。本文进一步通过技术前沿收敛模型,探索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结果发现这一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低收入水平阶段,可通过技术模仿提升TFP,实现第一阶段的"集团收敛";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跃升阶段,需在技术模仿的同时利用全球技术边界提升带来的技术溢出拉动TFP增长;在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跃升阶段,需由外部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此时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全  王俏茹  刘达禹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可理解为一国在中等收入水平处收敛而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新常态时期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否意味着我国在向中等收入水平收敛?这一命题能够从"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重新审视新常态时期的种种变化,进而为引领新常态提供新的理论思路。文章首先通过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路径进行识别,发现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正处于中等收入的收敛曲线上,继续沿现有曲线收敛将难以顺利向高收入阶段跃升。那么,新常态时期我国是否具备向高收入阶段跃升的动力条件?文章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与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丽莉  文一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工业化使中国在35年内由一个低收入的农业国,发展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工业国和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本文基于工业化路径的跨国比较,解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并试图回答中国能否以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依次经历了作坊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1988年)、规模化轻工业繁荣发展(1988-1998年)和规模化重化工业重新崛起(1998年起)三个阶段;虽然目前还没有完成第三个阶段,但却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遵循着相同的"胚胎发育"式的市场和产业升级路径。相反,陷入中、低收入陷阱的国家则违背了以上工业化的发展顺序。其中,被困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东欧、拉美国家未能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过早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和金融业现代化;而被困在贫困陷阱中的非洲国家则严重缺乏启动规模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革命所必须的原始(乡村)工业化过程,盲目上马违背自身比较优势的现代企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因此,本文认为一个由国家主导的自下而上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立足于制造品(包括原始手工品)出口而不是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的工业化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政策,是成功跨越各种收入陷阱的关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丽莉  文一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工业化使中国在35年内由一个低收入的农业国,发展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工业国和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本文基于工业化路径的跨国比较,解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并试图回答中国能否以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依次经历了作坊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1988年)、规模化轻工业繁荣发展(1988-1998年)和规模化重化工业重新崛起(1998年起)三个阶段;虽然目前还没有完成第三个阶段,但却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文  张建华  
文章对1950—2010年世界119个经济体曾经历过的"增长塌陷"进行了定量识别,从统计角度证明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识别方法进行了评估和修正,并识别出了历史上曾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发经济体及其陷入陷阱的持续时间,从而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路径指引和政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人均收入突破4035美元,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较高的收入增长不代表长久的经济增长,任何一个中等收入国家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后,经济增速告别了两位数字增长,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存在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不利因素,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更多困难与挑战。文章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从宏观角度寻找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数字量化以计量手段加以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程度以及不足,由此提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人均收入突破4035美元,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较高的收入增长不代表长久的经济增长,任何一个中等收入国家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后,经济增速告别了两位数字增长,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存在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不利因素,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更多困难与挑战。文章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从宏观角度寻找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数字量化以计量手段加以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对中国跨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荣  张桂文  
笔者基于1987年—201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对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结果表明,GDP增长适当降速、科技进步以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正向效应;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负向效应;GDP增长率、人口因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科技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GDP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荣  张桂文  
笔者基于1987年—2015年的数据,通过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对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结果表明,GDP增长适当降速、科技进步以及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正向效应;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负向效应;GDP增长率、人口因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科技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GDP增长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消费总额、科技进步水平等因素对人均国民收入影响显著,而产业结构因素对人均国民收入影响较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海超  李晓静  张周鹏  
经济新常态是有别于以往经济发展的状态,是经济自身发展的理性回归,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经济增长速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化升级。新常态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一方面扬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部署新的经济发展方略。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产能过剩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将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其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供给侧改革是保障,教育是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战略导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海超  李晓静  张周鹏  
经济新常态是有别于以往经济发展的状态,是经济自身发展的理性回归,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经济增长速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化升级。新常态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一方面扬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部署新的经济发展方略。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产能过剩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将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其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彭刚  李逸浩  
1.建立健全竞争性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由于知识产权等保护还有待完善,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知识产权盗用、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同时,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竞争能力差距较大,不宜用行政手段过多的支持垄断企业。因此,必须首先着力于建立健全竞争性市场机制。只有具备公平的市场机制,不同企业之间才能高效地参与市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万军  
通过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分析,作者发现结构失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障碍,人口红利逐渐式微加剧了我国向高收入组跨越的难度。在调节结构失衡的过程中,应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建立集体工资谈判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财税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由技术内生化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实现增长阶段的跨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珠萍  
中国正从经济奇迹走向"新常态",但依旧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日韩、拉美等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考察,探究其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教训,由此认为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政府职能转变是保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制度机制设计是重要驱动力、缩小收入差距是基本前提。只有通过调整经济合理增长区间,扩大和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