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55)
2023(12586)
2022(11092)
2021(10304)
2020(8753)
2019(20110)
2018(20312)
2017(39945)
2016(21373)
2015(24298)
2014(24429)
2013(24458)
2012(22804)
2011(20986)
2010(21057)
2009(19719)
2008(18914)
2007(16776)
2006(15190)
2005(13607)
作者
(64053)
(52889)
(52862)
(50188)
(33648)
(25287)
(23966)
(20861)
(20200)
(18883)
(17982)
(17843)
(16902)
(16869)
(16441)
(16141)
(15757)
(15461)
(15111)
(15104)
(13306)
(13072)
(12772)
(12105)
(12043)
(11828)
(11730)
(11519)
(10759)
(10235)
学科
(106914)
经济(106808)
管理(60900)
(55777)
(45458)
企业(45458)
方法(44117)
数学(38897)
数学方法(38562)
中国(26690)
(23155)
地方(22823)
(21423)
(20986)
业经(20292)
(17507)
(16700)
贸易(16690)
(16154)
农业(15246)
(15112)
银行(15065)
(14818)
环境(14591)
(14491)
金融(14490)
(14485)
地方经济(14416)
理论(13977)
技术(12701)
机构
大学(321151)
学院(317885)
(138226)
经济(135379)
管理(125257)
研究(109257)
理学(108206)
理学院(107037)
管理学(105298)
管理学院(104728)
中国(81629)
(68273)
科学(65588)
(62393)
(55237)
财经(50266)
研究所(50084)
中心(47803)
(47482)
(45565)
业大(45286)
(45241)
北京(43857)
经济学(42985)
(40456)
师范(40118)
(39164)
经济学院(38548)
财经大学(37408)
农业(37204)
基金
项目(209315)
科学(163644)
研究(153312)
基金(152044)
(131723)
国家(130683)
科学基金(111546)
社会(97173)
社会科(92134)
社会科学(92109)
基金项目(80572)
(80268)
自然(71679)
自然科(69926)
自然科学(69912)
教育(69324)
自然科学基金(68631)
(67330)
资助(63954)
编号(62263)
成果(50855)
(46644)
重点(46307)
(45007)
(42579)
课题(42394)
教育部(40104)
国家社会(39843)
创新(39823)
科研(39757)
期刊
(156398)
经济(156398)
研究(100501)
中国(56058)
学报(48216)
管理(47430)
科学(44686)
(44521)
(42597)
大学(36449)
学学(34467)
教育(29940)
农业(29620)
(29031)
金融(29031)
技术(27401)
经济研究(26343)
财经(25272)
业经(23528)
(21623)
问题(20616)
技术经济(17518)
理论(17324)
图书(15777)
实践(15561)
(15561)
(15513)
现代(14923)
商业(14772)
统计(14475)
共检索到472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金全  李楠  刘汉  
随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减缓,我国经济波动也呈现出稳定性趋势。文章通过建立具有货币政策干预的产品市场均衡模型,对我国实际产出波动率进行了成分分解,并将实际产出波动的来源归结为需求冲击、供给冲击和货币冲击的作用。通过这些经济冲击方差序列的度量,又对实际产出波动率进行了冲击方差序列的回归检验,发现我国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强度的逐渐平稳是经济周期波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供给冲击对实际产出波动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仍然需要坚持需求管理的政策导向,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成思  
本文运用随机波动模型分析1980年1季度~2008年4季度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性特征的动态变化,实证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趋向平稳化的分水岭。本文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增强了实体经济抗冲击的能力,推动了经济波动趋向平稳化转变。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准确划分不同区间分析经济周期问题提供了经验依据,同时对新形势下运用货币政策提振市场信心和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玉春  王雅婷  万里虹  
通过对比我国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图发现,保险周期并不是严格顺经济周期持续,而是在总体上顺周期特征下,保持保险业市场波动的自身特点,其波动频率及波动幅度与经济周期波动具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我国保险市场波动既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保险业自身产业政策的显著影响。此外,寿险与产险两大市场的波动性受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并不一致,保险监管部门应始终监测并充分考虑分险种市场的不同波动特征,以提高逆周期监管的有效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颖  唐晓彬  武一  
文章对我国1952~2009年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识别和检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特征,发现二机制状态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对于刻画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比较适合,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比较平缓。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朱文洁   陈磊   徐聿枫  
省级经济周期波动研究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实际GDP增长率视为经济周期波动,基于时变相关系数测算我国2005—2023年31个省份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分析其时变特征,借助时变一致度指数和FMM聚类,从周期阶段视角深入探究周期波动同步性的变动原因,并分析不同宏观经济因素对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期内,我国省级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变化。其中,2011年2季度至2019年4季度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经历了初期缓慢、中期加速、后期稳定的阶段性下滑;2020年后,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快速提升,并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在多个时间段,存在与其他省份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有较大差异的关键省份。产业结构异质性可能是这些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第二,在同步性下降阶段,各省份周期阶段的时间错位程度有所增加,但形态特征差异才是下滑的主要因素。以各省份平均周期阶段形态特征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除湖北因新冠疫情影响被单独划分为一类外,剩余省份被划分为短周期低波动和长周期高波动两类。前者所含省份普遍有相对更强的经济韧性或更多元的产业布局,后者所含省份通常受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影响较大或产业结构布局相对单一。属于同一类别的省份并无显著的地域特征。第三,实证研究表明,地理距离的拉近并不能显著提升各省份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放松地域限制后,属于同一周期阶段形态特征类别的省份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更高。经济规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相似度、物价水平差异、财政政策差异和对外贸易差异均会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产生影响。但在同步性的上升、下降和稳定阶段,具有显著影响的宏观因素存在一定差别。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相似度的提升在任何阶段均会显著提高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基于此,应坚持推动各省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区域内周期差异化省份的协调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贾俊雪  郭庆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波动明显趋缓,非线性特征明显减弱,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出现以及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制度基础、作用机制和作用工具的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就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制约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效能发挥的制度障碍,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完整理论体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开忠  欧阳一漪  王宇光  
通过研究197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协动性水平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省域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平滑化、微波化特征,1995年后协动性水平明显增强,密度、距离、分割、异质性(即"4D")对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在"4D"影响中,地理毗邻与周期协动性负相关,反映出我国相邻各省域间分割严重,行政和贸易壁垒问题较强;人均GDP差距与周期协动性正相关,反映出我国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水平整体虽然提高,但人均收入扩大的趋势尚未改善。在分区域"4D"影响分析中发现,东部地区受外商直接投资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人均GDP差距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地理毗邻变量在东、中、西部三地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说明三地内部省域分割仍然比较严重,区域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浩  
文章以我国改革以来东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比较为例,得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空间差异是:1995年是改革之后东西部经济波动的一个转折点,在1978~1995年期间东部的波幅大于西部的波幅,而1996~2004年期间则刚好相反。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空间差异的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出口、产业结构等。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杰  王立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看好,但在短期内呈现周期性波动。必须把握这种波动性从而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按照实际产出的构成成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净出口),使用方差分解法。从全期样本和滚动样本两方面探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减弱的成因,并针对可能扩大经济周期波动的潜在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曾铮  
本文探讨了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产业结构失衡和调整的影响。本文在科学界定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这一典型事实后,基于波动周期阶段分别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失衡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经济周期性波动是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基本原因。由此,本文提出了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实现我国产业优化调整和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坤  陆尚瑜  
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从已经经历的十轮经济周期看,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变迁、低效的政府投资和经济结构不平衡。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助于熨平我国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爽  
文章以第三产业为参照,从二阶导数和非对称性等角度对第二产业的经济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由于第二产业投资比例大、对政策敏感以及增长方式粗放等原因,其比例的增大会加剧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对GDP有着杠杆冲击效应;而通过对第三产业波动的分析发现,由于其投资小、见效快以及就业容纳效应强等原因,第三产业比例的增大对经济波动有着缓和作用。因此要优化我国第二产业的结构,提高工业增长效率,并大力推进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努力实现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和"软扩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延军  
在利用H-P滤波法分离经济变量波动成分和趋势成分的基础上,运用ADF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实证研究了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等需求因素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最大,且为正;投资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且为负;净出口的波动与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波动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