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6)
- 2023(8897)
- 2022(7468)
- 2021(6725)
- 2020(5403)
- 2019(12283)
- 2018(12334)
- 2017(24327)
- 2016(12874)
- 2015(14718)
- 2014(14804)
- 2013(15074)
- 2012(14913)
- 2011(13985)
- 2010(14509)
- 2009(13882)
- 2008(13517)
- 2007(12201)
- 2006(11550)
- 2005(11036)
- 学科
- 济(82711)
- 经济(82642)
- 管理(33452)
- 业(31648)
- 中国(25115)
- 地方(24198)
- 方法(23763)
- 企(22337)
- 企业(22337)
- 数学(21044)
- 数学方法(20969)
- 农(18808)
- 业经(16067)
- 地方经济(15478)
- 制(14495)
- 银(13724)
- 银行(13714)
- 财(13703)
- 融(13513)
- 金融(13513)
- 行(13463)
- 农业(12821)
- 学(12784)
- 贸(12432)
- 贸易(12418)
- 发(12379)
- 易(11930)
- 环境(11128)
- 体(9972)
- 和(9272)
- 机构
- 学院(201665)
- 大学(200817)
- 济(99614)
- 经济(97694)
- 研究(77877)
- 管理(71101)
- 中国(61277)
- 理学(58722)
- 理学院(58011)
- 管理学(57385)
- 管理学院(56987)
- 财(47032)
- 京(43687)
- 科学(41901)
- 所(39995)
- 财经(35896)
- 研究所(35222)
- 中心(33558)
- 经济学(32543)
- 经(32385)
- 江(31552)
- 北京(29281)
- 经济学院(29012)
- 农(28852)
- 范(27601)
- 师范(27400)
- 院(27305)
- 财经大学(26359)
- 州(25457)
- 业大(23205)
- 基金
- 项目(115000)
- 科学(90280)
- 研究(89605)
- 基金(81900)
- 家(69338)
- 国家(68729)
- 社会(59328)
- 科学基金(57784)
- 社会科(56357)
- 社会科学(56345)
- 省(44361)
- 基金项目(42107)
- 教育(39659)
- 划(36792)
- 编号(36013)
- 资助(34152)
- 自然(32078)
- 发(32064)
- 自然科(31191)
- 自然科学(31181)
- 成果(31135)
- 自然科学基金(30615)
- 发展(27077)
- 展(26647)
- 课题(26379)
- 部(26300)
- 重点(26121)
- 国家社会(24849)
- 性(23174)
- 创(23162)
- 期刊
- 济(127815)
- 经济(127815)
- 研究(74842)
- 中国(44723)
- 财(33300)
- 管理(29261)
- 农(28396)
- 融(26608)
- 金融(26608)
- 学报(24419)
- 科学(24295)
- 经济研究(22005)
- 教育(21493)
- 业经(19703)
- 农业(19424)
- 大学(19416)
- 财经(19210)
- 学学(18127)
- 技术(18008)
- 问题(17086)
- 经(16732)
- 贸(13998)
- 国际(12614)
- 世界(11993)
- 技术经济(11989)
- 商业(11092)
- 经济问题(10762)
- 经济管理(10451)
- 改革(10265)
- 革(10265)
共检索到338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耀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华详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践来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基础性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并用,横向经济关系与纵向经济关系的平衡结合,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公法与私法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融合,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国人立足于国情研究本土经济法的发展路径。我国未来的市场经济还要大发展、大突破,为之保驾护航的经济法必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全面、综合、系统、平衡、适度调控与规范"两只手"的能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夏锋 郭达
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历程看,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始终是一条主线。从建省之初争取设立特别关税区的区域开放探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探索以产业开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开放,再到2018年党中央宣布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探索更大程度的开放是海南经济特区的不懈追求。要坚持开放为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目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让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关键词:
开放型经济 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小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区域发展战略 演变 基本经验 科学发展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会恒
文章在对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的主体因素、背景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处理好四种关系的主张,即处理好宣传与示范的关系、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农民自我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关系以及政策扶持与市场发育的关系。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 合作经济 合作意识 市场发育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自力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懈奋斗,努力进取,克服艰难险阻,越过急流险滩,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总结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经验,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取得经济建设新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肖日新
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从本国本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外部提供的良机佳遇,确定了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相应地采取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战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实例。而我国沿海各省市的情况在许多方面同韩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省、新加坡等亚洲“四小”具有类似的特点。两者之间显著的共同点就在于:把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和外部的历史机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经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发展过程明显地区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后两个阶段依次表现为对其前一阶段发展特性的否定,从而明显地表现为一个“之”字型发展道路。本文对三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波动状况、人民生活提高速度、所有制结构变化、经济体制结构变化、产业比例状况等几个方面作了实证比较,勾划了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经济轨迹。从中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揭示邓小平经济思想和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内在联系,论证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学说是50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经验教训的理论结晶。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发展阶段 螺旋式上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马贤磊 郭贯成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海波
中国近70年来发展经济的基本经验可以从十个方面总结,包括成功地进行三次经济变革,发挥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双重叠加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实现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增长与各层次教育的迅速发展相结合,实现丰富的国土资源、广阔的天空资源与工业化、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发挥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得益于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以及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聪英 李建平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壮大实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不懈追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跨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等光辉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使中国从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家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实体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未来发展大有可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等。回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发展实体经济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牛嘉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为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上升,但增长率不断下滑,投资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主体结构和投资效率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进一步优化国内市场供给结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助力扩大内需战略,是下一个时期投资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结构和效率的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总量、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主体结构方面的基本经验,探讨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更好服务扩大内需战略提供发展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