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81)
2023(15903)
2022(13721)
2021(12709)
2020(10594)
2019(24307)
2018(24461)
2017(47274)
2016(25565)
2015(29048)
2014(29396)
2013(29370)
2012(27591)
2011(25332)
2010(25834)
2009(24179)
2008(23511)
2007(21118)
2006(19243)
2005(17589)
作者
(77217)
(63786)
(63719)
(60486)
(40765)
(30515)
(29000)
(25091)
(24332)
(23131)
(21772)
(21623)
(20625)
(20504)
(19793)
(19605)
(18901)
(18553)
(18312)
(18306)
(16297)
(15845)
(15435)
(14603)
(14589)
(14350)
(14205)
(14074)
(13063)
(12550)
学科
(123667)
经济(123539)
管理(72867)
(69006)
(54210)
企业(54210)
方法(46993)
数学(40458)
数学方法(40093)
中国(36719)
(31220)
地方(29798)
业经(25861)
(24986)
(24808)
(21921)
农业(21598)
(20215)
贸易(20197)
(19471)
(18968)
银行(18923)
(18309)
(18298)
(18185)
金融(18184)
环境(18020)
理论(17463)
地方经济(17268)
技术(16513)
机构
大学(383165)
学院(380291)
(161890)
经济(158428)
管理(146627)
研究(135527)
理学(125083)
理学院(123613)
管理学(121687)
管理学院(120991)
中国(101902)
(83757)
科学(81574)
(74193)
(69644)
研究所(62808)
(59584)
中心(59131)
财经(58663)
(57066)
北京(54354)
业大(53442)
(53114)
(51986)
师范(51561)
经济学(49504)
(48699)
(46366)
农业(46267)
经济学院(44239)
基金
项目(245627)
科学(192395)
研究(182162)
基金(176638)
(153092)
国家(151762)
科学基金(129190)
社会(115097)
社会科(108985)
社会科学(108957)
(95023)
基金项目(93258)
教育(82750)
自然(81841)
(79948)
自然科(79762)
自然科学(79742)
自然科学基金(78318)
编号(74722)
资助(73418)
成果(62114)
(56140)
重点(54774)
(54416)
课题(52089)
(50054)
国家社会(47051)
创新(46648)
教育部(46590)
科研(46008)
期刊
(190826)
经济(190826)
研究(121770)
中国(78864)
学报(57487)
管理(56374)
(54573)
科学(53936)
(53366)
教育(43806)
大学(43224)
学学(40267)
农业(37895)
(36399)
金融(36399)
技术(33366)
经济研究(30846)
业经(30148)
财经(29518)
(25340)
问题(25039)
图书(21289)
技术经济(20130)
理论(19239)
(19049)
(19000)
商业(17855)
现代(17826)
资源(17470)
科技(17220)
共检索到587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熊健益  丛日玉  
我国劳动力对经济发展而言,其生产率高于资本,因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逐渐变小)。据测算,我国2013年以前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2015年以后劳动力又会供不应求。所以,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2014年前后应采用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来充分满足劳动力就业的要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可栋  朱梦春  阎世平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对国家调控就业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现有成果,梳理了数字经济影响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的理论,采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就业市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产业就业结构高级化;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产业就业结构高级化的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萍华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平利  
文章选取2001~2012年的相关统计年鉴面板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会组建情况等宏观因素对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趋于缓和,集体争议案件发生频率的减少,城镇化、失业率的增加会导致集体劳动关系紧张,增加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智勇  苏宗沛  
构造了"劳动力负荷"相关因子模型,并通过相关数量分析研究,认为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劳动力的释放,然而老年负荷和儿童负荷的影响作用不一样。收入增加因素、劳动力供给因素、公共财政机制等多种因素使得东亚人口劳动力的负荷运转有所减缓;但以后的劳动力负荷是未知数,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也会造成冲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泳梅  李钢  董敏杰  
文章基于效率损失测度法定量测算了各省劳动力资源的平均素质水平和考虑劳动力素质后的劳动力利用效率,发现当前中国存在着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错配问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平均素质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但劳动力利用效率却低于东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升级相对滞后,不能为高素质劳动力提供充足与适合的工作机会。解决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错配问题,将是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益思路之一。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薛继亮  杜凤莲  
本文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测度了非公经济的马尔萨斯指数、边际技术替代率、产出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等指标,结果发现:我国非公经济发展有动力以劳动来替代资本,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非公经济的就业速度明显快于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速度和能力。保证非公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需要宽松活跃的政策环境和充分优化的发展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林秀  罗泽尔  霍艾米  
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发育关系研究张林秀罗泽尔霍艾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转到工业与服务业等其它经济部门,这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运转  宋宇  
基于劳动力同质假说和前市场化歧视理论,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乡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用中国199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劳动力市场扭曲抑制人力资本积累且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影响比低收入和高收入阶段大。目前中国东部大部分省份已经进入高收入阶段,但中西部省份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且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较高省份主要在西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文  尹继东  
基于经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实证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江西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洪银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针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借助宏观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进一步计算出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总体上看,非农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锐  吕臻  
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以跨地区转移为主的就业格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暴露出一些问题,受东部地区出口受挫的影响,农民工失业增加,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平衡的就业格局存在很大的风险,而这种就业格局源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质,深入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发挥的主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有序、良性流动的政策路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纪明山  
党的十四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许多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究竟是不是商品?要不要建立劳动力市场?怎样建立劳动力市场?这些长期被回避而近年来又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国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高国力劳动力迁移作为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影响因素很多,客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都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都阳  
在合宜的经济制度下,人口因素也可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由于迅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共同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进入了人口红利期,但由于生育率水平下降迅速,相对于其他很多国家,中国的人口红利期短,并行将进入人口负债期。低生育率水平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则已经显现,集中体现为人口结构变化成为推动中国劳动力市场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重要因素。因应人口转变和劳动力市场转折,人口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政策都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