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01)
- 2023(18666)
- 2022(16139)
- 2021(14967)
- 2020(12504)
- 2019(28604)
- 2018(28552)
- 2017(55282)
- 2016(29834)
- 2015(33689)
- 2014(34104)
- 2013(33720)
- 2012(31534)
- 2011(28949)
- 2010(29495)
- 2009(27777)
- 2008(27461)
- 2007(24692)
- 2006(22402)
- 2005(20665)
- 学科
- 济(135793)
- 经济(135627)
- 管理(90319)
- 业(84924)
- 企(68418)
- 企业(68418)
- 方法(51123)
- 数学(43906)
- 数学方法(43408)
- 中国(39319)
- 农(36426)
- 财(33787)
- 地方(31558)
- 业经(29774)
- 制(29245)
- 学(26708)
- 农业(24492)
- 贸(23546)
- 银(23532)
- 贸易(23529)
- 银行(23488)
- 易(22770)
- 行(22601)
- 融(22136)
- 金融(22133)
- 环境(20309)
- 理论(19812)
- 体(19614)
- 和(19540)
- 务(19424)
- 机构
- 大学(438478)
- 学院(436811)
- 济(186220)
- 经济(182106)
- 管理(168458)
- 研究(153761)
- 理学(143022)
- 理学院(141432)
- 管理学(139274)
- 管理学院(138470)
- 中国(118466)
- 京(94954)
- 财(90492)
- 科学(89792)
- 所(77925)
- 财经(69735)
- 研究所(69534)
- 中心(68393)
- 江(67359)
- 农(66760)
- 经(63035)
- 北京(61473)
- 业大(59480)
- 范(58622)
- 师范(58150)
- 经济学(56636)
- 院(55323)
- 州(53868)
- 农业(51488)
- 财经大学(51330)
- 基金
- 项目(278087)
- 科学(218913)
- 研究(209081)
- 基金(200392)
- 家(172488)
- 国家(170994)
- 科学基金(146613)
- 社会(132651)
- 社会科(125734)
- 社会科学(125705)
- 省(107686)
- 基金项目(104852)
- 教育(95847)
- 自然(91919)
- 划(90219)
- 自然科(89676)
- 自然科学(89657)
- 自然科学基金(88034)
- 编号(86007)
- 资助(83366)
- 成果(72593)
- 发(62187)
- 部(62178)
- 重点(62058)
- 课题(60381)
- 创(57127)
- 国家社会(54251)
- 教育部(53801)
- 制(53454)
- 创新(53385)
- 期刊
- 济(221369)
- 经济(221369)
- 研究(142882)
- 中国(92461)
- 财(68809)
- 管理(66031)
- 学报(62279)
- 农(62212)
- 科学(58990)
- 教育(51882)
- 大学(48301)
- 融(47002)
- 金融(47002)
- 学学(45116)
- 农业(42256)
- 技术(38910)
- 经济研究(35280)
- 财经(35200)
- 业经(34942)
- 经(30221)
- 问题(28716)
- 贸(23010)
- 技术经济(22583)
- 图书(21942)
- 理论(21763)
- 业(21008)
- 现代(20496)
- 国际(20312)
- 世界(19890)
- 商业(19679)
共检索到686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智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由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需动力结构决定的。然而,评价内外需动力结构需要对内外需对经济的“真实贡献”做出客观的测度。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内需为主体、外需有潜力、内外需双引擎驱动特征。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消除内外需的内耗机制,寻求内外需融合的合力机制。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内外需动力 测度基准 政策协同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智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外需动力结构决定。评价内外需动力结构需要对内外需对经济的"真实贡献"做出客观的测度。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内需为主体、外需有潜力、内外需双引擎驱动特征。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消除内外需的内耗机制,寻求内外需融合的合力机制。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内外需动力 测度基准 政策协同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周克清 刘海二 刘姁姁
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但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无法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得到有效改善,政府干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政府干预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区域经济分工布局和梯度有序发展,为此需要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具体包括财税体制、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和公债政策等。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财税政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徐君
本文将影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为7个内部动力因素,6个外部动力因素和2个耦合动力因素。在分析各个动力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模型、外部动力机制模型和耦合动力机制模型。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因素 动力机制 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柯金川 郝艺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高耗低效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能源的供需紧张关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笔者首先对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然后对能源产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能源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了增加国内能源供应,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适时调整能源国际贸易政策与重视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作用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能源 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范柏乃 张维维 贺建军
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来看,协调发展既应强调协调,也应强调发展,是协调和发展的综合体。已有文献中,有学者用离差系数来测度协调发展水平,事实上,离差系数只能测度一组数据的离散趋势,也就是说只能测度协调水平,而无法描述系统间的发展度,离差系数在测度协调发展水平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不可否认,离差系数在测度协调度时有着先天的优势,在离差系数上加权发展度效应,则可以更加科学的测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
关键词: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离差系数 测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于倩 江晴
通过梳理国内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献发现,目前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已有研究多局限在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类型的界定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难点和路径的角度,从优化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系统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成果非常鲜见。本文试图引入协同演化理论,从研究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协同演化特征、方程和路径的角度入手,探讨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机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子晨 戚巍 郭江江
基于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性构建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权,并利用协调度模型分别从区域差异和省际差异的视角对我国八大区域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二者协调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我国八大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失衡现象,由东向西呈现"高-中-低"三段式发展态势,且部分区域内各省市间协调度水平差异较大,协调度较高的省份少,大多数省份处于初级协调状态。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协调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邬彩霞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本文从能源流和资源流两个方面明确低碳发展的实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善了低碳经济理论。同时,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构建低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中国低碳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采取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增长。进一步地,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流 资源流 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尹德伟 秦小云
高等教育的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耦合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持等方面。为此,应形成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区域经济导向性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萍 李陇堂 夏四友 高秀云
文章运用DEA模型、熵权TOPSIS法、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旅游综合效率平均值介于0.426~0.513之间,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旅游效率空间差异较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稳步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经济新常态下,2010—2015年的增长幅度小于2005—2010年的增长幅度;在空间上经济综合指数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低水平区数量明显减少,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3)我国旅游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间的协调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桥兴 赵海东
推进“五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影响的理论分析,采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且在当前阶段为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该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产出能够延长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五化”协调的影响在内陆和沿海地区存在区域异质性并在内陆地区呈“倒U”型特征;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与“五化”协调间的非线性关系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在本地产生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郑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比较德国、日本两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入手,通过分析各自的特点,总结出我国可以借鉴的方面,并构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该如何建立,为解决我国在市场经济进程中产生的区域差距扩大问题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朱敏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出口下滑、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中西部经济在政策支持、产业转移和内需拉动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经济平衡性有所增强。而今年一季度,地区经济发展再次进入平衡状态,表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