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1)
2023(15044)
2022(13297)
2021(12255)
2020(10526)
2019(24209)
2018(23961)
2017(47392)
2016(25232)
2015(28592)
2014(28468)
2013(28029)
2012(25702)
2011(23152)
2010(22974)
2009(21006)
2008(20338)
2007(17652)
2006(15438)
2005(13141)
作者
(72435)
(60179)
(59881)
(56961)
(38143)
(28833)
(27264)
(23690)
(22839)
(21160)
(20511)
(20055)
(18863)
(18680)
(18560)
(18107)
(18085)
(17848)
(17276)
(17171)
(14737)
(14652)
(14514)
(13646)
(13529)
(13335)
(13142)
(13052)
(12066)
(11845)
学科
(102970)
经济(102855)
管理(73935)
(71531)
(57749)
企业(57749)
方法(53294)
数学(47596)
数学方法(47027)
(28634)
中国(27137)
(26759)
业经(21874)
(20115)
(19647)
贸易(19639)
农业(19232)
(19095)
(18713)
地方(18666)
(17057)
财务(16986)
财务管理(16946)
技术(16108)
理论(16101)
企业财务(16087)
(16058)
银行(16013)
环境(15884)
(15366)
机构
大学(365895)
学院(363505)
管理(148572)
(147597)
经济(144599)
理学(130267)
理学院(128922)
管理学(126688)
管理学院(126030)
研究(114072)
中国(84810)
(76200)
科学(69921)
(67976)
(56630)
财经(56063)
(55180)
业大(55051)
中心(52538)
(51141)
研究所(50420)
(50079)
北京(47487)
(46463)
师范(46028)
经济学(45068)
农业(44544)
财经大学(42056)
(41600)
经济学院(41134)
基金
项目(253865)
科学(200676)
基金(186230)
研究(184853)
(161586)
国家(160294)
科学基金(139007)
社会(117544)
社会科(111583)
社会科学(111554)
基金项目(99155)
(97924)
自然(91066)
自然科(88957)
自然科学(88936)
自然科学基金(87366)
教育(85883)
(82698)
资助(77323)
编号(75527)
成果(60032)
(56910)
重点(56186)
(53080)
(52497)
课题(50639)
教育部(49294)
创新(48971)
科研(48856)
国家社会(48528)
期刊
(149950)
经济(149950)
研究(103635)
中国(58850)
学报(56059)
管理(52015)
科学(51367)
(49778)
(49699)
大学(43354)
学学(40902)
教育(36765)
农业(34627)
技术(31675)
(29860)
金融(29860)
财经(26803)
业经(25464)
经济研究(24612)
(22758)
问题(20531)
理论(18294)
图书(18267)
技术经济(17802)
统计(17489)
科技(16796)
商业(16765)
实践(16729)
(16729)
(16727)
共检索到505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尧成  徐晓萍  
为了研究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经常账户出现持续顺差的内外部原因,本文利用Blanchard和Quah提出的对冲击进行长期约束的冲击分解方法,分析了内部冲击和外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冲击-传导"机制。分析结论表明:我国经常账户失衡主要是由我国内部冲击因素导致的,并且,在样本期内,我国经常账户的波动也可以由其内部冲击分量来模拟。依据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了应对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胡渊  黄涛  
经常账户失衡激进调整会给失衡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本文在界定激进和渐进调整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三元离散选择面板模型,探讨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是否会以激进模式展开,取决于其经常账户赤字规模、金融深化水平和财政收支情况,而发展中经济体经常账户赤字调整除了受以上三个因素影响之外,还与该经济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汇率制度相关。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亮  
本文使用B-N分解方法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序列的持久性成分和暂时性成分进行了动态分离。研究结论显示:前者与经常账户正相关,后者与经常账户负相关。前者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后者,持久性冲击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具有时滞性,经常账户对持久性冲击的反应更为敏感、记忆时间更长。这意味着从长期看中国存在HLM效应,政府在处理经常账户与价格贸易条件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时,要加强对价格贸易条件持久性趋势变化的研判和预测,在政策干预力度考量和时机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持久性成分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强度、时滞效应以及经常账户对持久性冲击的记忆强度。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君斌  郭新强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得到中国货币政策冲击对经常账户、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动态效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汇率超调";通货膨胀具有惯性;人民币名义汇率存在"远期贴水偏差"和经常账户的"J曲线效应"取决于货币政策冲击的类型。本文通过构建并模拟一个开放经济模型发现,在固定汇率制和钉住汇率波动的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上述三个经验事实。贸易条件效应、流动性效应和风险溢价是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继勇  郭夏杰  
全球经济的失衡是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而美国和中国经常账户之间的严重失衡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G20确定的经济失衡评估指标和对美中两国当前经济现象的描述,本文建立了一个囊括美中两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经济增长、财政赤字等诸多因素的均衡模型,并采用VECM模型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对美中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及程度。本文以G20确定的失衡指标为参照系,分别探讨了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经济增长、财政赤字和中国的经济增长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中经常账户的失衡,得出以下结论:长期来看,美元贬值对改善美中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并不显著;美国的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和美中两国的经济增长对加剧美中经...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艾瑶  叶德磊  
以1982-2007年中国经常账户余额、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GDP的增长率构建VAR模型,长期存在协整且具统计上的显著性,升值和经济增长带来经常账户余额增长。速度调整系数显著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允许短期波动。脉冲响应显示本币升值经常账户余额先升后降,经常账户的波动主要(70%)来自经济增长。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红忠  秦泰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翟晓英  刘维奇  
本文沿着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的路径对中国经常账户失衡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GDP受消费率的影响,而一国的消费率又受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经常账户的失衡受消费率显著负向影响,而消费率受金融发展程度的显著影响。在对金融发展程度变量的处理上,本文选取了代表金融发展的10个指标,对这些金融发展代理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提取它们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来获得一个金融发展的综合变量,从而避免某单一变量或几个变量代表性不足的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董楠  
本文利用SVAR模型识别出了"外生"的财政冲击,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财政冲击对经常账户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扩张性的财政冲击会带来经常账户的恶化、实际利率的上升和实际汇率的贬值,而且财政扩张对经常账户的冲击影响有较长的持续性。我们认为外部失衡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空间巨大,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和提升投资效率,可以在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的同时,弥补缺口从而实现内外部再平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政宁  史新鹭  
本文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考察了我国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对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影响。通过模拟发现:(1)随着我国贸易中间品厂商的生产率不断上升,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第40期的3.1%。相反地,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0上升到1.5%。(2)随着我国央行的意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的经常账户也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2%;相反地,美国此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不断上升,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1%。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政宁  史新鹭  
本文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两国开放经济模型,分别考察了我国生产率上升及央行意愿外汇储备增加对中美两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影响。通过模拟发现:(1)随着我国贸易中间品厂商的生产率不断上升,我国的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第40期的3.1%。相反地,美国的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0上升到1.5%。(2)随着我国央行的意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我国的经常账户也出现盈余,其占总产出的比重由稳态时的0逐渐上升到0.2%;相反地,美国此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其占总产出的比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昕  
以经常性账户失衡为表现形式的全球失衡水平在2007年,即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达到峰值。早在2006年,中国已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顺差国,现今全球顺差的1/4来自中国。在IMF构建的三种旨在衡量一国经常性账户"合意"水平的框架下,本文对我国外部失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我国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比重的理论水平约3.12%,2004年以来,我国实际汇率的调整幅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的改革是治理我国外部失衡的有效手段之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曹强  虞文美  
本文构建金融结构与经常账户的理论模型,使用91个国家1990-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基于Driscoll和Kraay(1998)估计对金融结构与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再检验,得出四点结论:人均GDP与经常账户的U型关系表现不稳定,全样本中是U型关系,但分组样本中二者均表现为倒U型关系;金融危机效应,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造成经常账户赤字;金融一体化进程必须要和金融结构共同影响经常账户,且这种效应在发达国家中更显著;金融结构问题,一国金融结构的比值上升,表明金融结构处于劣势,即一国金融中介居于主导地位,使得一国经常账户出现盈余,而且金融结构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的系数值更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茅锐  徐建炜  姚洋  
仅从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不能揭示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本质原因。全球失衡不只是金融部门的问题,其实质是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不平衡。基于制造业-金融业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制造业较强的国家产生经常账户盈余,而金融业较强的国家产生经常账户赤字。缺乏充分协调的国际分工,是造成全球失衡的根源。因此,通过国际合作,调整各国间不合理的结构性差异,是在不损害任何国家福利的前提下解决全球失衡的关键途径。赤字国提升本国制造业生产力、盈余国提升本国金融业生产力,将缓解目前全球失衡造成的赤字国债务不可持续、盈余国财务负担过重等问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歆怡  刘方  
采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与经常账户失衡的双向互动影响。结果表明:1)人民币计价份额、进口结算份额的提升会降低经常账户顺差,而人民币出口结算份额上升将扩大经常账户顺差,整体上人民币计价职能的影响大于结算职能的综合影响;反过来,经常账户顺差扩大抑制人民币进出口结算和计价份额的提升,即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2)人民币国际化与经常账户失衡之间的双向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3)经常账户失衡与人民币不同货币职能之间的影响趋势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经常账户由“顺”转“逆”或“顺逆交替”将成为常态,未来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金融账户顺差模式可能成为人民币深度国际化后的货币循环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