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64)
2023(16941)
2022(14447)
2021(13639)
2020(11563)
2019(26407)
2018(26067)
2017(51488)
2016(27688)
2015(31017)
2014(31112)
2013(30716)
2012(28518)
2011(25798)
2010(26267)
2009(24909)
2008(24010)
2007(21320)
2006(19057)
2005(17256)
作者
(79991)
(66087)
(65635)
(62834)
(42347)
(31666)
(30262)
(25735)
(25154)
(24045)
(22652)
(22304)
(21002)
(20997)
(20720)
(20643)
(19632)
(19493)
(19104)
(19001)
(16429)
(16233)
(16092)
(15059)
(14935)
(14854)
(14791)
(14559)
(13368)
(13000)
学科
(109385)
经济(109254)
管理(82055)
(81295)
(65730)
企业(65730)
方法(51684)
数学(45430)
数学方法(44935)
中国(36339)
(32624)
(30731)
(30708)
金融(30707)
银行(30692)
(30038)
(29471)
(26118)
业经(23977)
(22728)
地方(22483)
(21632)
贸易(21617)
(21106)
(21050)
财务(21031)
财务管理(20987)
企业财务(20052)
农业(20004)
理论(18625)
机构
大学(396769)
学院(394919)
(161889)
经济(158252)
管理(156240)
理学(134135)
理学院(132701)
研究(130663)
管理学(130551)
管理学院(129816)
中国(107455)
(84429)
(80742)
科学(77915)
(64979)
财经(63982)
中心(61493)
(60788)
研究所(58635)
(58125)
(57922)
业大(56041)
北京(54111)
(50071)
经济学(49675)
师范(49616)
财经大学(47773)
(47741)
农业(47629)
(47384)
基金
项目(261037)
科学(205346)
研究(192372)
基金(190259)
(164267)
国家(162874)
科学基金(140304)
社会(121369)
社会科(115097)
社会科学(115070)
(100515)
基金项目(100128)
自然(90939)
自然科(88790)
自然科学(88769)
教育(88514)
自然科学基金(87192)
(84895)
资助(80241)
编号(78589)
成果(64860)
(58575)
重点(57896)
(55022)
课题(53959)
(53758)
教育部(50595)
创新(50138)
科研(49858)
国家社会(49483)
期刊
(174684)
经济(174684)
研究(123591)
中国(74250)
(60426)
学报(59482)
管理(57006)
(55136)
金融(55136)
(54423)
科学(54196)
大学(45640)
学学(43015)
教育(41246)
农业(36706)
技术(32818)
财经(31746)
经济研究(28777)
业经(27980)
(26985)
问题(22812)
理论(21093)
实践(19189)
(19189)
(19135)
技术经济(18851)
图书(18725)
(18024)
现代(17847)
统计(17537)
共检索到592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葛志强  姜全  闫兆虎  
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来源,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目前的总体系统性风险处于相对安全区间,但受房地产信贷、政府债务风险较高及汇率波动、宏观环境稳定性下降等因素影响,我国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快速上升,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逆周期调控,弱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建立风险预警,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肖飞  张希羚  徐龙炳  
宏观审慎工具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从宏观审慎工具视角研究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宽松型和紧缩型宏观审慎工具均能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二者表现并无差异,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宏观审慎工具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当银行竞争度高、透明度低时,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表明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发挥是情境依赖的。本文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视角丰富和补充了宏观审慎工具应用评价的研究,在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情境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静  
宏观审慎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根本目标,其中,量化系统性风险是有效监管的关键之一。本文尝试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专门用于监测系统性风险的指标和工具,并根据我国实际构建了"宏观+微观"双层次的系统性风险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金融压力的概念,通过构造系统性风险压力指数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量化评估。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贺聪  洪昊  王紫薇  陈一稀  葛声  游碧芙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应用宏观压力测试和蒙特卡洛模拟,选择GDP、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失业率、房地产价格指数、出口增长率、生产者物价指数,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分析。模型分析得出三个结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关,当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将会大幅增加;生产者物价指数、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出口增长率对信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房地产价格指数对信用风险产生负向影响;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出口增长率会在短期和长期对信用风险产生相对重要的影响。最后,本文对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付刚  
本文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梳理,认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一方面要完善风险评估框架,确立宏观审慎分析方法,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另一方面要改进现行金融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职责、引入逆周期的政策工具和实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以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关崇明  蒙泽群  唐宏飞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深刻反思,要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本文从比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实践,论述了如何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设置相关职能,并提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毛建林  
金融危机发生后,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对西方主要经济体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践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从明确组织机构、健全风险监测评估框架、丰富工具篮子、完善政策安排及协调机制四个方面健全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  魏革军  
气候变化主要通过物理风险渠道和转型风险渠道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基于2000—2019年全国气候和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从气温偏离度和降水偏离度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显著影响并经由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产生作用:一是气温偏离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影响滞后且影响程度为0.2815,经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传导的间接影响为0.1193;二是降水偏离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总体影响程度为0.0043,其中直接影响程度是0.0030而间接影响程度为0.0013。为此,我国积极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但仍存在三方面主要不足,建议建立金融机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创新开展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进一步健全应对气候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苗永旺  王亮亮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因此,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政策工具加以介绍,并对宏观审慎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黄丽灵  
遭遇负向冲击,银行会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差异选择资产抛售并因此形成风险传染。微观审慎抛售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弱的资产,宏观审慎抛售则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强的资产,且微观审慎抛售作为纳什均衡结果会导致更高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发现,宏观审慎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导致银行合作的激励机制。基于此理念,本文通过博弈论分析并结合构建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测度出"窗口指导"、"流动性注入"等宏观审慎政策的时变政策成本与收益,发现"窗口指导"政策优于"流动性注入"政策,并以此提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顺序。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政策实践情况,论证了上述宏观审慎政策的可行性及实施顺序的合理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道平  刘杨婧卓  徐宇轩  刘琳琳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变革,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受到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深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微观银行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倾向、加深银行间关联程度,进而导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放大,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时边际风险更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能有效削弱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分析表明,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研究对我国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柯孔林  宋悦  
本文以中国53个城市2009~2018年数据为样本,将股票市场对房价波动反应因素纳入边际期望损失模型,测度我国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经济增长压力对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紧缩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明显滞后效应。当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和经济增长压力时,地方政府缺乏调控土地价格和住房价格的激励,这会削弱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果,上述作用效果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更为显著。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丰富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将房价增速纳入中央对地方政府考核体系,从供需两端合力防范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田海山  胡锡亮  吴恒煜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以及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使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而系统性风险及其测度则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诠释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按概率分布研究方法、未定权益分析法、流动性不足、金融网络、宏观金融与压力测试六种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因子及演变模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管理的关键是,运用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及时有效地发现、测度与管理系统性风险。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勇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以2009年初美联储进行压力测试的美国18家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波动率和系统性风险予以度量。实证研究表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起,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低谷走向高峰,至今虽有所缓释,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金融监管目标框架应该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康。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