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47)
2023(7058)
2022(6221)
2021(6094)
2020(5002)
2019(11658)
2018(11347)
2017(22010)
2016(11991)
2015(13695)
2014(13673)
2013(13632)
2012(13075)
2011(12190)
2010(12365)
2009(11922)
2008(11873)
2007(10321)
2006(9599)
2005(8991)
作者
(34706)
(28838)
(28820)
(27712)
(18402)
(13666)
(13228)
(10989)
(10940)
(10471)
(9698)
(9564)
(9435)
(9373)
(9189)
(8947)
(8489)
(8466)
(8410)
(8400)
(7401)
(7089)
(7057)
(6727)
(6688)
(6540)
(6382)
(6339)
(5804)
(5741)
学科
(47926)
经济(47880)
管理(33851)
(33411)
(23874)
企业(23874)
方法(19784)
数学(18158)
数学方法(17943)
中国(17364)
(17177)
(13455)
(12194)
(11886)
贸易(11878)
(11631)
农业(10644)
(10493)
银行(10485)
(10173)
(9789)
(9782)
业经(9771)
(9545)
税收(9293)
(9218)
(8730)
金融(8730)
地方(8544)
及其(8020)
机构
学院(172807)
大学(172124)
(78285)
经济(76659)
研究(65175)
管理(65115)
理学(54745)
理学院(54132)
中国(53858)
管理学(53300)
管理学院(52956)
(39683)
(37180)
科学(36846)
(33541)
(29840)
研究所(29838)
中心(29834)
财经(29678)
(27081)
(26958)
北京(24348)
经济学(23530)
(23470)
农业(23346)
业大(23094)
(22910)
师范(22734)
财经大学(21785)
(21258)
基金
项目(104528)
科学(82799)
研究(78978)
基金(76356)
(66511)
国家(65961)
科学基金(55253)
社会(49874)
社会科(47273)
社会科学(47268)
基金项目(39108)
(38715)
教育(35798)
自然(34838)
(34015)
自然科(33931)
自然科学(33923)
自然科学基金(33313)
编号(32735)
资助(32437)
成果(27898)
(24424)
重点(24004)
(23571)
课题(22870)
(21056)
(20884)
教育部(20745)
国家社会(20519)
人文(19968)
期刊
(91288)
经济(91288)
研究(60696)
中国(36502)
(28224)
(27046)
管理(24954)
科学(23177)
学报(22983)
(22933)
金融(22933)
教育(18886)
农业(18869)
大学(17931)
学学(16637)
经济研究(15689)
业经(15016)
技术(14548)
财经(14339)
(12473)
(12387)
问题(12154)
国际(11391)
(10063)
理论(9970)
世界(8989)
实践(8946)
(8946)
技术经济(8929)
现代(8424)
共检索到284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瑛  钟钰  
本文回顾了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从总量、品种和区域角度归纳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新特征,提出了粮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循环增长,增长率也在逐步降低;四大粮食品种的增长不一致,有相互"熨平"功能;各产区粮食生产差异很大,主产区集聚增强。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注重粮食品种结构平衡,提升各产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汪希成  徐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明显上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北移;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本文认为,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以及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善平衡区生产条件和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彭澧丽  龙方  卜蓓  
运用DEA方法测算200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呈反复波动趋势。根据我国分地区逐步推进粮食生产补偿政策实施的特征,运用双差分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正面效应,但其长期效应有待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尹昌斌  
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的6个主要阶段的周期性特征,归纳了各个阶段影响粮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从制度创新、政策扶持、科技进步、防灾减灾等4个方面,概括总结了30年来我国发展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5点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黎莉莉  胡晓群  陈松柏  
全球疫情持续和俄乌冲突以来,确保大宗商品供应链稳定,消弭全球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安澜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后发布的修正数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阶段特征、品种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因素贡献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在不同阶段交互作用推动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中央政府连续出台的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发挥了显著制度效应。运用跨学科和结构分析方法,对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结构演化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包括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制度支持体系和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一杰  邸菲  辛岭  
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75%的粮食产量和80%左右的商品粮,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整体产能,在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6—2016年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法,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产、主产区省际差异等多个角度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并对其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中"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粮食生产中仍存在产销区利益分配失衡,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科技贡献不足,农业劳动力老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方  纪飞峰  
2008年以来,一些国家粮食短缺,粮价飞涨,发生饥饿粮荒,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与此相对的是,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粮食自给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然而,随着我国将迎来15亿人的人口峰值对粮食需求量的巨大推动,以及城镇化率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对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及结构的重要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在未来三五十年是否依然可以继续保持乐观形势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相关影响要素,构建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变化的可能情景,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制定粮食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汪希成  徐芳  
1.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了我国粮食优势产区的生产集中度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已分别达到98%、80%、70%和59%。但是,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实践中,粮食主产区的范围比较宽泛,无法完全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生产的要求将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地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治华  
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张治华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对长期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将剩余粮食在市场上出售,从此开始自觉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和刺激粮食生产。经过十几年的改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帆  
本文采取地区粮食生产指数,实证地考察1978 ̄2003年我国内地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回归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29个省区的粮食生产地位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有6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指数在稳定上升,5个省区有一定程度的上升,5个省区相对不变,5个省区有一定的下降,8个省区出现了急剧的下降,总体上粮食生产出现了从"中心"地区向"边缘"区域转移的倾向。因素分解的结果显示,引致粮食生产指数上升的是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的同时增加,而导致指数下降的主要是播种面积的缩减。不同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及生产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发挥比较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自发特征。然而,粮食生产地区的"边缘化"会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俊红   钟春艳   宋玉芬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粮食生产时空特征,研究供给能力提升对策,对于持续提高北京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保障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首都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从北京粮食生产总量、结构、单产及效益四个方面分析北京粮食生产特征,深入探讨北京粮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北京粮食产业供给能力提升策略。【结果】①近13年来,北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北京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持续下降,粮食生产地位和作用均需加强。②北京的主粮品种玉米、小麦和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前三,粮食产品以原粮为主,粮食消费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粮食自给率较低。③北京粮食单产增幅较慢,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13个粮食主产区平均单产,不同作物单产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④北京粮食种植收益不高,土地租金和种粮补贴对粮食种植大户收益影响较大,北京的种粮收益低于毗邻的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竞争力较差。【结论】制约北京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有:耕地面积小且质量不高、粮食新品种与技术成果转化不足、全产业链条缺失且三产融合乏力、产业支持政策不完善。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应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完善粮食产业链条、优化粮食产业政策四方面提升北京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利国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差异较大,分析不同区域粮食生产演变情况,有助于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障我国粮食生产,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文章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三个方面剖析了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演变情况,并提出了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利国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从长远来看,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本文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3个方面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情况,并提出了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汪莹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方面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从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