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1)
2023(4529)
2022(4040)
2021(3743)
2020(3278)
2019(7668)
2018(7795)
2017(16708)
2016(8833)
2015(10096)
2014(10041)
2013(10305)
2012(9719)
2011(8808)
2010(9025)
2009(8517)
2008(8242)
2007(7474)
2006(6940)
2005(6251)
作者
(26550)
(22153)
(21770)
(20849)
(13696)
(10490)
(10172)
(8445)
(8231)
(7914)
(7394)
(7305)
(7051)
(6921)
(6791)
(6732)
(6512)
(6389)
(6383)
(6318)
(5642)
(5340)
(5338)
(5039)
(4903)
(4885)
(4815)
(4811)
(4411)
(4295)
学科
(40584)
经济(40556)
(21555)
管理(21380)
方法(19745)
数学(18568)
数学方法(18459)
(13827)
企业(13827)
(12898)
中国(12879)
(9607)
贸易(9600)
(9362)
(8944)
农业(8324)
(8213)
地方(7558)
(7431)
银行(7409)
业经(7379)
(7166)
(6868)
(6731)
税收(6600)
(6563)
(6130)
金融(6130)
环境(5488)
(5145)
机构
大学(133341)
学院(132494)
(61326)
经济(60261)
管理(49481)
研究(45841)
理学(42541)
理学院(42088)
管理学(41531)
管理学院(41285)
中国(36070)
(29060)
(28000)
科学(26365)
(25133)
(23723)
财经(22903)
研究所(21343)
(20776)
中心(20486)
业大(20295)
农业(19988)
经济学(19664)
(19576)
经济学院(18073)
北京(17744)
财经大学(16949)
(16267)
师范(16058)
(15734)
基金
项目(82049)
科学(63933)
研究(60057)
基金(59664)
(52203)
国家(51805)
科学基金(43073)
社会(38982)
社会科(37063)
社会科学(37055)
基金项目(31710)
(31451)
教育(27630)
(26596)
自然(26538)
自然科(25855)
自然科学(25847)
自然科学基金(25421)
资助(24839)
编号(24378)
成果(20195)
(19256)
重点(18540)
(18278)
(16646)
国家社会(16554)
课题(16438)
教育部(16431)
人文(15920)
创新(15657)
期刊
(66917)
经济(66917)
研究(41909)
中国(23997)
(22285)
(20294)
学报(20180)
科学(18254)
管理(18238)
农业(15517)
大学(15421)
学学(14627)
(13950)
金融(13950)
经济研究(11713)
教育(11704)
财经(11436)
业经(11145)
技术(11145)
问题(10163)
(9909)
(8581)
(7795)
理论(7430)
技术经济(7195)
商业(7183)
统计(7180)
国际(6907)
实践(6565)
(6565)
共检索到200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涛  钱俊熹  黄丽艳  佴军  陆建飞  
1949-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刚好实现5个亿t台阶的跨越。本文基于粮食产量计算公式,厘出5个产量构成因素,并运用因素分解法,评估各自对亿t增产台阶的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亿t台阶期中,作物单产提升始终是最主要贡献因素,以1978年为界,其对总产的贡献总体呈先增后减态势;复种指数、粮食作物品种结构以正贡献为主,至新近台阶期,两者贡献程度均明显放大,其中复种贡献量已接近于作物单产的贡献量。粮作比调整始终是最主要减产因素,耕地面积也以负贡献为主,尤其1978年后,两者负影响均较前期有明显放大,至新近台阶期达最高。结合我国粮食增产台阶的因子演变过程,探讨了未来粮食增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珊珊  张广胜  李秋丹  李颖  
分析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变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目标。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份2005-2015年的数据,采用因素分解法对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因,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较小。但2010年以来,化肥施用强度提高的贡献在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在上升。分作物看,粮食作物施用强度提高和播种面积增加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园艺作物施用强度提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珊珊  张广胜  李秋丹  李颖  
分析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变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目标。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份2005-2015年的数据,采用因素分解法对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因,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较小。但2010年以来,化肥施用强度提高的贡献在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在上升。分作物看,粮食作物施用强度提高和播种面积增加是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园艺作物施用强度提高和播种面积增加,传统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增长很少。分区域看,北方主产区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施用强度提高,其次是播种面积增加;南方主产区播种面积增加和施用强度提高的累计贡献量大致相当。由此提出,促进粮食主产区化肥减量的重点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同时积极推广节肥型品种,促进园艺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愈茂  
粮食上台阶功夫在价外●李愈茂天字第一号:中国人的粮食观西方人把“上帝”奉为“天”,而中国人则把粮食比作“天”。“民以食为天”这句千年古训,至今还使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念念不忘。中国人之所以把粮食问题看成天字第一号,是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作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何谓足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可见,人均占有足够数量的粮食,是达到足食,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标志。国际上以人均占有500公斤作为公认的粮食过关线。我国政府早就提出:“要保证城乡人民的口粮、工业用粮和其他用粮,将来每人每年平均用粮最少应该达到八百斤”;“‘七五’计划要求粮食总产量达到九千亿斤,保持人均八百斤左右”。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在制定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的规划中,也都以实现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为其基本考核指标之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珂珊  
根据我国粮食产后系统中人为损失高达1400亿kg,大大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次灾害带来的损失的严峻事实,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总结经验的方法,作出了多角度的论述,提出了“多环节减少粮食损失,全方位降低粮食消耗”的基本对策,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粮食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锐  
以2003至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2003-2014年期间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际粮食价格是我国进口增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粮食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此外,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也很大,直接通过国内市场供求缺口影响粮食进口;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次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粮食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也较高,进口的汇率弹性较大;国际石油价格对粮食进口增长影响较小,但是其交叉影响不容忽视;我国粮食出口不断萎缩,呈现出与进口此消彼长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汤丹  
粮食价格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准确区分不同时期粮食价格变动成因,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且合理的政策措施,以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文章采用1996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的受灾面积、肉禽及蛋类消费价格指数、货币供给M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五个变量,建立SVAR模型对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各种冲击进行结构分解,分解出供给冲击、需求冲击、货币冲击、成本冲击与预期冲击并分析这五种冲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预测短期粮食价格的变动主要需要考虑成本冲击,而预测4季度后价格变动需同时考虑成本冲击和供给冲击,预期冲击和货币冲击对粮食零售价格变动的影响最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舒惠国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舒惠国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体制要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历史性转变中,最突出的问题和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农业。而农业中,粮食又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蔡向群  
党的五中全会要求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同时指出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不可能增加很多的农业投入,主要是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要重视增加劳务积累,这是农业投入的主体。为了认真贯彻这个精神,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我认为需要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杜冠章  王连华  李功勋  刘光生  高子云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河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增加粮食产量,保证有效供给,确保“总量平衡”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目标的战略任务,即到本世纪末,粮食产量在1994年325亿公斤的基础上,再增产50亿公斤,达到375亿公斤的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史向臣  崔正平  李斌  
文章对河南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到200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达到4000万t的水平,才能实现小康目标。作者从需求、生产依据和增产对策三方面具体作了论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建民  
针对我国在强烈的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促进农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粮食增长持续稳定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指出只有跳出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 ,即在重视改善传统粮食生产要素土地、水、化肥的利用率来促进粮食增长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知识技术和制度创新、价值创新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 ,才能为我国处于传统性农业资源贫乏因境中的粮食增长提供发展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一行  
90年代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进程。它对以粮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相应的供需水平、生产结构与区域结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为了研究90年代粮食的发展,在此首先分析口粮水平与口粮总量的几个转折阶段。 从1962年到1990年的28年间,粮食总产量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的,但中间有六次跌落,是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曹娜  
近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主要粮食品种净进口呈常态化,甚至在"三高"并存下,我国粮食进口仍在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增长率一直高达两位数。根据农业部数据计算得到,2016年1-9月年我国粮食(包括薯类和DDGS)达到8789.4万吨,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63.12%。虽然粮食进口已成为我国调剂余缺重要手段,但"立足国内"是我国粮食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