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7)
- 2023(8398)
- 2022(7147)
- 2021(6710)
- 2020(5618)
- 2019(13162)
- 2018(13083)
- 2017(26726)
- 2016(14571)
- 2015(16349)
- 2014(16492)
- 2013(16527)
- 2012(15675)
- 2011(14305)
- 2010(14414)
- 2009(13947)
- 2008(14024)
- 2007(12933)
- 2006(11285)
- 2005(10240)
- 学科
- 济(61511)
- 经济(61455)
- 管理(37467)
- 业(36822)
- 方法(28743)
- 企(26775)
- 企业(26775)
- 数学(25940)
- 数学方法(25749)
- 农(20672)
- 中国(18649)
- 财(15255)
- 制(13672)
- 贸(13197)
- 贸易(13191)
- 农业(13169)
- 易(12863)
- 业经(12646)
- 地方(11777)
- 学(11748)
- 银(11169)
- 银行(11147)
- 行(10665)
- 融(9644)
- 金融(9641)
- 和(9022)
- 环境(8944)
- 体(8665)
- 务(8452)
- 财务(8435)
- 机构
- 学院(215565)
- 大学(214862)
- 济(91511)
- 经济(89574)
- 管理(79474)
- 研究(73385)
- 理学(67929)
- 理学院(67137)
- 管理学(66113)
- 管理学院(65705)
- 中国(57065)
- 京(45379)
- 科学(44560)
- 财(43752)
- 农(39617)
- 所(38036)
- 财经(34560)
- 研究所(34365)
- 中心(33839)
- 江(32791)
- 业大(32357)
- 农业(31430)
- 经(31144)
- 北京(28855)
- 经济学(28776)
- 范(28495)
- 师范(28228)
- 经济学院(26345)
- 州(26018)
- 院(25850)
- 基金
- 项目(135466)
- 科学(105185)
- 研究(101269)
- 基金(96210)
- 家(83324)
- 国家(82618)
- 科学基金(68872)
- 社会(63295)
- 社会科(59916)
- 社会科学(59895)
- 省(53557)
- 基金项目(51139)
- 教育(46562)
- 划(45217)
- 编号(43111)
- 自然(42441)
- 自然科(41316)
- 自然科学(41301)
- 自然科学基金(40551)
- 资助(39007)
- 成果(35758)
- 重点(30954)
- 发(30658)
- 部(30621)
- 课题(29665)
- 创(27923)
- 性(26203)
- 创新(26179)
- 科研(25928)
- 教育部(25845)
共检索到318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晨 张文博 王济民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给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和时空变化特征,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都不同程度驱动形成当前粮食供给格局,该文通过对我国粮食供给情况时空变迁及过去产能提升路径分析,提出未来粮食产能提升可能的增长途径。[方法]以粮食增产的角度重新划分粮食供给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使用标准差椭圆描绘粮食增产的空间格局变化路径,并运用供给反应模型分析粮食供给增长的驱动因素,使用实证方法分析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的潜力和方向。[结果]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供给经历了1978—1998年、2003—2015年、2019年至今3个粮食供给增长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粮食增产重心由西南—东北—西北移动,稻谷增产重心不断向东北偏移,小麦增产重心各阶段变化不大,玉米增产重心由西南—东北—西北移动,大豆增产重心由东北—西南—东北移动。通过供给反应模型分析粮食供给增长驱动因素发现,粮食价格的提高、农业政策的实行对粮食供给有正向影响,而化肥价格的提高、自然灾害的增加对粮食供给有负向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与粮食供给增长趋势相反,粮食供给区域特征明显。[结论]总结过去粮食供给增长经验和路径,为保证未来粮食产能提升提出以下建议:应优化粮食产业布局,缓解粮食增长重心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配置之间的矛盾。发挥粮食价格和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保证农民粮食生产价格预期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供给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军伟 张锦华 吴方卫
文章利用空间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置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以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算了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规模和强度,估算了碳减排的潜力,然后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分析了碳减排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有显著空间依赖性,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大异质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全国有34.5%的碳减排潜力。从碳减排路径看,全国绝对趋同下的碳减排对粮食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俱乐部趋同下的碳减排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关键词:
碳排放 随机前沿 粮食产能 减排潜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松颖 刘颖 金雅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维护粮食安全战略意义重大。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98—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粮食生产发展,并结合粮食生产现实状况研究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及其变迁。研究表明:耕地、劳动力、农业机械、有效灌溉率和抗灾能力等因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不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粮食财政支出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了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但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市场扭曲效应日趋明显。为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应重视对耕地数量与质量的保护;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培养职业农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粮食财政支持政策,建立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生产资源的基础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梁世夫 王雅鹏
在我国粮食安全政策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趋向强制性变迁和以调整利益关系、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的渐进性变迁中,粮食安全政策变迁所面临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凸现;坚持粮食生产与流通市场化路径、强化粮食生产资源与环境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完善粮食安全的政策与法制建设和粮食安全机制建设、节约粮食安全成本,是深化我国农业多重转型中粮食安全政策变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政策变迁 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艳
现阶段,我国粮食目标价格制度构建依然面临诸多障碍,如合理目标价格测算难、有效补贴方式确定难、具体补贴资金核定难、农民生产决策难度大等。基于此,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收入成本相结合原则确定目标价格;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步伐;建立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完善和健全粮食期货市场;建立消费者补贴机制。
关键词:
粮食目标价格 粮食补贴 制度构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栾甫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博
高考改革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受到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其制度结构也是这些因素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高考制度变迁渐进性规律,注意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科学研究,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增强考试机构的服务性,鼓励考生申报志愿的独立性,减少基础教育评价的依赖性,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汤标中
有一句古老的拉丁谚语:“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活着。”在古代汉语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民以食为天”。说明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需要食物,吃饭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问题。当今世界,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粮食生产徘徊的情况下,人对粮食的需求与供给的问题更为突出,应予以重视、探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风田 陈武
我国农业发展中有个怪圈一直令人费解:一方面是近些年农民卖粮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大量农民弃耕弃农,粮食浪费数量每年近亿吨;而另一方面却是理论界提出的“人均400公斤粮食不可少”,“我国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等论断。另外,随着“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石盛林
分析我国县域制度变迁的历程及路径依赖发现,我国县域经济制度变迁总体上呈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交互演进的特点,但与之相应的金融制度变迁却表现出不一样的路径选择,其背后有国家经济转型的深层次背景,具有合理的一面。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金融制度供给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县域金融 制度变迁 路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亮 穆月英
本文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两个依赖路径:一是依赖国内生产和供给,二是依赖世界粮食生产并通过进口实现。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自给率及其波动情况,认为在国内粮食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依靠粮食进口以平抑国内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波动。建立影响粮食贸易因素的综合指标即贸易难易程度指标ρ,并将该指标纳入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国内粮食生产分别对小麦、玉米、水稻三种粮食作物进口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进口受国内及世界粮食生产影响较为敏感,国内和世界产量对玉米和水稻进口量因受到其他外生因素影响而不敏感。在世界粮食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在依赖国内粮食供给的同时可适度进口从而保障我国粮食足量供给。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玉周
文章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阶段农村土地制度与粮食生产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对粮食生产绩效有显著差异;农业合作化曾促进粮食生产,并改善了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曾使粮食产量迅猛增长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现已达到新的制度均衡。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宜分两步:第一阶段保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使用的制度,完善土地承包制;第二阶段通过新的合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土地制度创新。
关键词:
土地制度 粮食生产 绩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肖海峰 王姣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主要途径。而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又是制定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措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将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最后得出结论及政策含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燕枝 郭静利 王秀东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不同时期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得出了四个不同阶段,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不同主导因素。
关键词:
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 因素 对应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茂 赵予新
借助样本数据,利用超越对数粮食生产函数、产出弹性及替代弹性,对粮食生产资源中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内部替代关系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农业基本建设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可耕地面积的日渐不足;中国农业生产正在由人力投入向科技投入过渡。从而为政府管理部门对资本、科技、人力资源的投入更有针对性提供了量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