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41)
- 2023(10786)
- 2022(9660)
- 2021(9154)
- 2020(7738)
- 2019(18236)
- 2018(18323)
- 2017(36309)
- 2016(19604)
- 2015(22228)
- 2014(22259)
- 2013(22237)
- 2012(20496)
- 2011(18576)
- 2010(18525)
- 2009(17055)
- 2008(16556)
- 2007(14445)
- 2006(12837)
- 2005(11310)
- 学科
- 济(80217)
- 经济(80132)
- 管理(56652)
- 业(53155)
- 企(42733)
- 企业(42733)
- 方法(39002)
- 数学(34469)
- 数学方法(34156)
- 农(22107)
- 中国(21866)
- 财(20646)
- 贸(19472)
- 贸易(19465)
- 易(19068)
- 业经(16572)
- 学(15899)
- 制(14854)
- 地方(14691)
- 农业(14254)
- 出(13118)
- 技术(12561)
- 银(12528)
- 银行(12494)
- 和(12468)
- 环境(12384)
- 务(11962)
- 行(11952)
- 财务(11902)
- 理论(11887)
- 机构
- 大学(284406)
- 学院(281888)
- 管理(115604)
- 济(115367)
- 经济(112970)
- 理学(100519)
- 理学院(99489)
- 管理学(98017)
- 管理学院(97530)
- 研究(91368)
- 中国(68877)
- 京(60705)
- 科学(56033)
- 财(53351)
- 所(45453)
- 农(44956)
- 财经(43243)
- 业大(42705)
- 研究所(41360)
- 中心(41016)
- 经(39324)
- 江(39185)
- 北京(38508)
- 范(36062)
- 师范(35777)
- 农业(35490)
- 经济学(34581)
- 院(32986)
- 财经大学(32290)
- 州(32192)
- 基金
- 项目(191528)
- 科学(150223)
- 研究(141451)
- 基金(139266)
- 家(120568)
- 国家(119617)
- 科学基金(102465)
- 社会(88608)
- 社会科(84053)
- 社会科学(84031)
- 基金项目(74991)
- 省(73791)
- 自然(66511)
- 自然科(64877)
- 自然科学(64863)
- 教育(64089)
- 自然科学基金(63705)
- 划(62143)
- 编号(58594)
- 资助(57520)
- 成果(46993)
- 部(43139)
- 重点(42033)
- 发(40450)
- 创(39497)
- 课题(39125)
- 教育部(36869)
- 创新(36849)
- 科研(36624)
- 人文(36316)
- 期刊
- 济(122678)
- 经济(122678)
- 研究(84679)
- 中国(48200)
- 学报(42586)
- 管理(40923)
- 农(40258)
- 科学(39604)
- 财(37788)
- 大学(32158)
- 学学(30163)
- 农业(28871)
- 教育(28624)
- 融(23721)
- 金融(23721)
- 技术(23467)
- 业经(20841)
- 财经(20399)
- 经济研究(19721)
- 问题(17347)
- 经(17214)
- 理论(15674)
- 图书(15353)
- 贸(14552)
- 实践(14486)
- 践(14486)
- 业(14300)
- 技术经济(14161)
- 科技(13437)
- 现代(13116)
共检索到404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浩 濮励杰 张健
根据我国粮食主产区11个省1990~2004年地均种植业产值、地均劳动力及各种农业生产物质的投入情况,以耕地产出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计算出各省历年来的耕地产出效率值。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耕地经营仍以人力与物质成本的投入为主。与机械化生产相比,化肥等化学和人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更能与小规模农户经营的体制相适应;我国耕地产出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耕地的实际产出与现有投入水平下的潜在产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省际间耕地产出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且其差距有着缩小的趋势;近15年来,我国耕地产出效率虽然逐渐提高,但提高的速率却在下降。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高产需要依靠大量物质投入...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高玉强 贺伊琦
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粮食直补的传导机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从整体上检验了粮食直补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并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4~2008年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直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主产区粮食直补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无效率;粮食直补的Malmquist生产率年均增长3.6%,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及规模效率的提高而不是纯技术效率的改进。
关键词:
粮食直接补贴 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兆雪 孙萍 张景奇
基于环境约束条件,采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指数,测算1994—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寻找其区域差异的结构性原因。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约束的耕地利用效率值高于考虑环境约束的效率值,环境约束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影响;(2)1994—2014年间呈波动下降状态,其均值均在1以下,整体效率不高;(3)考虑环境约束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值空间差异显著,由1994年"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启楠 张凡凡 陈学军
本文以2006-2016年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对其粮食生产效率进行精确评价,同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剔除环境影响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效率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主要由规模效率偏低所致;从区域分布来看,粮食生产效率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两边逐级递减趋势,但从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西部地区省份之间的差距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效率有促进作用,但作用程度不明显,维持一定的粮食零售价格指数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而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会阻碍粮食生产效率。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价格 粮食生产效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术魁 韩思雨 张路
研究目的: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构建粮食主产区休耕最大规模测算和仿真模型,仿真预测不同人口政策效应情景下最大休耕规模及休耕规模弹性边界,以期为保障中国休耕政策推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6年模拟期内,湖北省在兼顾区域粮食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够保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的弹性耕地资源,支撑国家"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2)2017—2036年仿真期内,湖北省休耕最大规模和休耕规模弹性边界在人口增长保持不变和不断下降两种情景下总体保持扩张趋势,在人口增幅略微上升和大幅上升两种情景下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态势;(3)在当前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目标人群规模庞大且妇女二孩生育意愿较强的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在中长期的粮食需求增加效应极有可能导致湖北省可休耕耕地规模减少和休耕规模弹性边界缩小。研究结论:应积极扩大休耕规模和范围,丰富休耕试点区域,正式建立目标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和实施常态化的耕地休耕制度,以粮食安全为前提实现对休耕的宏观调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建波 王莉 宋富强 樊鹏
[目的]分析耕地质量构成要素对粮食产量影响,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途径和方法。[方法]文章选取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内近10年来的土地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耕地地力评价、粮食产能核算等多项成果数据,以4.645 0万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建立了耕地质量单因素变化及因素指标组合与粮食产能关系曲线,测算了多模型影响下耕地质量因素改变量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大小。[结果](1)耕地质量影响因素各指标分级变化会引起粮食产能改变,总体上,当耕地所处的环境因素改善后,粮食产能将不断增加,因素指标分级对粮食增产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雨凌 马雯秋 姜广辉 李广泳 周丁扬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为405.53万hm~2,撂荒率约为5.85%;空间上撂荒地规模分布呈"T"字形空间格局,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为撂荒地主要集聚区。(2)耕地撂荒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1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因耕地撂荒损失的农田生产潜力达到1339.15万t,损失的粮食产量高达2265.6万t,损失比例达4.69%;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粮食产出损失量和损失比例最大的地区。(3)粮食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投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系数分别为-0.194、-0.025和0.006。(4)应遵从城乡融合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态势,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植,构建粮食生产—耕地休耕空间转换弹性机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淑敏 马帅 陈印军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机播面积>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机电排灌面积>化肥用量>成灾面积;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耕地、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生产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宋戈 柳清 王越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结果:(1)巴彦县耕地总面积约1/5可以满足该区域的自身粮食需求,其余约4/5为耕地盈余面积,耕地发展权总价值最高为303.72亿元;(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限制区域耕地转为他用,国家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3)对无法完成耕地"占一补一",委托区域代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地区,应购买区域耕地发展权;(4)对确需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区域耕地,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海平 周静逸 余兆鹏
本文运用耕地压力模型对我国13个粮食生产省(区)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与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时空纬度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依然较为脆弱,粮食安全保障压力依然周期性地存在。耕地压力呈现由华北产区向西南、中部产区转移的趋势,且传统产粮大省相较于新兴产粮大省耕地压力问题更加突出。为此,需要提高单产及耕地生产力、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力开展耕地整理优化耕地资源利用,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化。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压力指数 粮食主产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海平 余兆鹏 朱勤勤
本文基于区域粮食调出运用FSP模型测算了1985-2015年间粮食区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并对其时空属性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表明,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内部发生了重大变迁,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地位以及粮食外调贡献经历了分化重组,形成了新的粮食安全格局。2015年粮食主产省(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达95%,但动态来看粮食安全贡献度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趋势,并存在个别省(区)周期性波动异常、农业资源与粮食安全地位错配和偏离等较为突出的粮食安全隐患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优化农业资源、建立产区间的联动机制、强化粮食风险时空监测及防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贡献度 粮食主产区 空间分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蒙罢 张安录 文高辉
基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及空间收敛模型,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及收敛态势定量刻画。结果表明:(1)2007—2018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中等,各粮食主产区效率差异明显,效率损失主要源于投入冗余所带来的投入非效率,其中劳动力投入冗余度最高;(2)时间维度上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始终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整体内部差异呈扩大趋势,但逐步趋于稳定,各粮食主产区内部差异演变具有较大分异性;(3)空间维度上看,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境下,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整体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在科技水平、农户收入水平、灌溉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以1.01%的速度条件收敛,但各粮食主产区收敛态势具有区域差异性。应建立粮食主产区协同机制,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以提升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宝涛 陆鹏 刘帅 李子奇
文章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R/S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揭示中国粮食主产区2000—2018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格局特征、预测演化趋势并进行协调度分区与优化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表现为持续下降——波动上升——下降的变化态势且波动幅度较大,其变异系数波动频繁,需要持续完善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研究区各省份综合指数均值呈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其中,东北地区最高,华北地区居中,西南地区、华中地区的三个省份最低;各省份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呈显著Hurst现象,说明耕地多功能发展演化上以延续过去变化趋势为主,其中,黑龙江、辽宁可能性最大,湖北可能性最小;各省份耕地多功能协调度发展形势较不理想,协调度指数偏低,且年际间波动较大。研究结果与粮食主产区发展战略定位相符,为指导耕地多功能利用、优化调整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粮食主产区 时空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