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1)
- 2023(12210)
- 2022(10893)
- 2021(10359)
- 2020(8749)
- 2019(20245)
- 2018(20340)
- 2017(40431)
- 2016(21916)
- 2015(24354)
- 2014(24376)
- 2013(24427)
- 2012(22456)
- 2011(20250)
- 2010(20101)
- 2009(18625)
- 2008(18266)
- 2007(15933)
- 2006(14120)
- 2005(12476)
- 学科
- 济(83427)
- 经济(83333)
- 管理(61149)
- 业(58140)
- 企(47674)
- 企业(47674)
- 方法(40355)
- 数学(35430)
- 数学方法(35046)
- 财(25430)
- 中国(23696)
- 农(21845)
- 税(21781)
- 税收(20337)
- 收(20164)
- 学(18742)
- 业经(17549)
- 地方(16496)
- 制(16451)
- 贸(15841)
- 贸易(15832)
- 易(15394)
- 务(14703)
- 财务(14643)
- 财务管理(14619)
- 和(14197)
- 农业(14110)
- 银(13932)
- 银行(13893)
- 企业财务(13892)
- 机构
- 大学(311955)
- 学院(309373)
- 管理(121978)
- 济(121066)
- 经济(118356)
- 理学(106150)
- 理学院(104918)
- 管理学(103121)
- 管理学院(102553)
- 研究(102029)
- 中国(75550)
- 京(66687)
- 科学(64634)
- 财(62595)
- 所(51499)
- 财经(49410)
- 农(47337)
- 研究所(46664)
- 业大(45672)
- 中心(45295)
- 经(44731)
- 江(43986)
- 北京(42415)
- 范(40192)
- 师范(39832)
- 农业(37349)
- 院(37145)
- 财经大学(36738)
- 经济学(36414)
- 州(36088)
- 基金
- 项目(209958)
- 科学(164518)
- 基金(152855)
- 研究(152208)
- 家(133527)
- 国家(132493)
- 科学基金(113222)
- 社会(95001)
- 社会科(90103)
- 社会科学(90080)
- 基金项目(82205)
- 省(80870)
- 自然(74671)
- 自然科(72917)
- 自然科学(72898)
- 自然科学基金(71565)
- 教育(68880)
- 划(68862)
- 资助(63101)
- 编号(62477)
- 成果(51079)
- 重点(46367)
- 部(46325)
- 发(44026)
- 创(43278)
- 课题(42055)
- 科研(40480)
- 创新(40416)
- 教育部(39476)
- 项目编号(39167)
共检索到446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徐敏 姜勇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2010-2012年我国税负痛感指数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税负痛感指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人口性别比例、老龄化程度对税负痛感指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人口密度、公民受教育程度、失业率、非税收入占比、财政分权等对税负痛感指数有正向影响。提出从降低非税收比重、科学分配公共服务资源、提高财政用之于民生的比重等方面来降低我国公民的税负痛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伟 宫善栋
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历年《福布斯》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中,中国大陆排名均十分靠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高低也有不少争论。但在以往对宏观税负的研究中,纳税人的主观税负痛感往往被忽视。本文基于财政幻觉的视角,通过对政府各类收入施加权重来调整并重新测算税负痛感指数,借此来考察中国纳税人的主观税负痛感,并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来衡量中国实际税负痛感水平高低。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税负痛感在全球58个国家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并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庞凤喜 潘孝珍
本文在分析《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缺陷的基础上,根据公民感受"税痛"的心理机制,构建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税负痛感指数,并以统一口径对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税负痛感指数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纵向比较来看,中国的税负痛感指数近年来具有下降的趋势;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税负痛感指数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对偏高,中国的税负痛感指数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基于空气质量指数(AQI),检验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存在的是强的正线性关系,并且验证了经济集聚、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加快都会使污染集聚加速;而科技创新投入和FDI增加则会化解污染集聚的形成。增加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融合变量的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的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融合可显著地降低污染的集聚,协调融合度越高,越能化解污染集聚的形成。在对策举措方面,北方地区省市污染集聚现象严重,可通过信息化加速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促使重工业转型与升级,以缓解污染集聚形成;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严格控制污染集聚形成。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高丽娜 何斌
以Baldwin和Okubo的异质性企业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探讨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微观机制。研究表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与资本支出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迁移企业的生产率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在引导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时应综合考察区域的资本支出规模、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与贸易开放程度等因素,合理引导企业进行迁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刘强 陆小莉 徐生霞
产业集聚与城市集群是集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的表现,当前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而这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修正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AHHI),结合Copula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种城市群产业集聚空间辐射效应的非线性测度方法;并从产业集聚与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耦合机制研究的角度,对城市群发展不同辐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异质性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群稳步递增、东北及中西部城市群逐年下降的态势。空间辐射效应方面,一是产业集聚的非线性辐射效应呈现出较大“地域差异性”,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辐射效应最强,而哈长城最弱;二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而与地理区位的耦合效应较差。在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水平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更加重视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一体化的实现提供源动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房胜飞 徐秋艳 马琳琳
金融集聚是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研究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且地区差异性比较明显,整体空间布局具有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特征;从全国来看,金融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了经济增长,且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地区来看,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为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发挥好金融集聚效应、提升金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洪
税收政策在缩小地区贫富差距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针对现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应当及时纠正向东部地区过度倾斜的累退性导向,以实现地区范畴上的公平对待,并避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出现各地争设各类开发区、园区的风潮。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应积极推动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以自动调整区域税负分布状况。此外,消费行为及其结构也会在微观层面对税负分布及归宿产生影响。对区域性因素的扰动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税负分布格局的合理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卫东 傅博
文章以绿色创新为视角构建非径向DEA-RAM模型,将综合污染指数和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绿色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通过Moran’s I指数计算与散点图分析验证了空间集聚效应与异质性的存在,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引入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2005—2014年30省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的差异化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人才聚集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环境管制强度与政府角色的不同是造成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卫东 傅博
文章以绿色创新为视角构建非径向DEA-RAM模型,将综合污染指数和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绿色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通过Moran’s I指数计算与散点图分析验证了空间集聚效应与异质性的存在,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引入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2005—2014年30省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的差异化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人才聚集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环境管制强度与政府角色的不同是造成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海娟
文章利用2003—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税负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产业税负变化的反应是比较敏感和强烈的。其中,第三产业税负对各地区产业结构影响均显著为负,但影响程度表现出西、中、东的递减趋势;第二产业税负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大且显著为负,对东、中部地区影响则相对均衡。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各地区第三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总体上大于第二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税负 区域异质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朱青
本文对我国税负轻重问题发表了看法,认为在与国外比较税负时,不应把非税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计入在内。目前,我国宏观税率较低,老百姓感觉税负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税负结构不合理,而且税款的使用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未来结构性减税,就是要在税收总规模适度增加的基础上调整税负结构,通过税制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
关键词:
税负 宏观税率 结构性减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程明红
一、我国税负总水平的基本走向建国42年来,我国税负总水平处于不断地调整变化之中,其运行轨迹呈上下波动的曲线状态,升降交替出现.以税负总水平的变动走向为标志,可将我国税负总水平变化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基本稳定阶段.1952——1980年间,除个别年份税负总水平偏高或偏低,变化幅度较大外,大多数年份变化较为平缓,税负总水平似乎也不高,这一水平与此期间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人们对税收的认识密切相关.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史耀斌
2005年5月下旬以来,一些媒体报道了《福布斯》发布的"2005年度税负痛苦指数",称我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60,在统计的52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二。这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通过分析测算,我们认为,《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不能反映真实的税收负担水平,按照国际通行的以税收总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为衡量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标准来看,我国实际税负水平并不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