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04)
2023(11472)
2022(10104)
2021(9442)
2020(7818)
2019(18127)
2018(18312)
2017(35962)
2016(19603)
2015(22048)
2014(22156)
2013(22060)
2012(20343)
2011(18506)
2010(18389)
2009(16578)
2008(15963)
2007(13881)
2006(12351)
2005(10758)
作者
(57120)
(47162)
(47054)
(44720)
(29818)
(22616)
(21307)
(18498)
(17819)
(16588)
(16066)
(15771)
(14837)
(14808)
(14604)
(14222)
(14107)
(14088)
(13508)
(13329)
(11670)
(11569)
(11292)
(10672)
(10647)
(10442)
(10419)
(10408)
(9443)
(9259)
学科
(79154)
经济(79073)
管理(57039)
(52598)
(41992)
企业(41992)
方法(37920)
数学(33432)
数学方法(33109)
中国(22247)
(21390)
(18432)
(17449)
业经(16958)
环境(16400)
地方(15683)
(14940)
贸易(14931)
(14524)
(14295)
农业(14148)
(13379)
(12409)
银行(12372)
(12151)
技术(12137)
理论(11938)
(11832)
(11240)
财务(11181)
机构
大学(283725)
学院(281577)
管理(114037)
(112695)
经济(110212)
理学(99279)
理学院(98177)
管理学(96613)
管理学院(96115)
研究(92519)
中国(68483)
(60816)
科学(57895)
(51617)
(45927)
(43095)
业大(42282)
财经(42071)
研究所(41938)
中心(41203)
(39055)
北京(38589)
(38148)
(37133)
师范(36835)
(33991)
农业(33897)
经济学(33689)
(32272)
财经大学(31397)
基金
项目(193967)
科学(152402)
研究(142300)
基金(140943)
(122584)
国家(121631)
科学基金(104307)
社会(88863)
社会科(84268)
社会科学(84248)
基金项目(75988)
(75149)
自然(68369)
自然科(66708)
自然科学(66693)
自然科学基金(65472)
教育(64256)
(63524)
编号(58673)
资助(57724)
成果(46648)
重点(42906)
(42780)
(41461)
(40004)
课题(39571)
创新(37324)
科研(37013)
教育部(36512)
国家社会(36018)
期刊
(120333)
经济(120333)
研究(83942)
中国(47043)
学报(42841)
管理(40907)
科学(40417)
(38181)
(35484)
大学(32237)
学学(30321)
教育(29413)
农业(27285)
技术(23825)
(22557)
金融(22557)
业经(20276)
财经(19430)
经济研究(19224)
问题(16610)
(16444)
理论(15244)
图书(15101)
技术经济(14145)
实践(14136)
(14136)
科技(13838)
(13554)
现代(13361)
商业(12850)
共检索到399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艳坤  张成  
本文使用包含非自由处置变量的SBM超效率模型估算了我国各省、市或自治区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冗余量及碳生产率的潜在提升空间,结果发现:在CO2指标上,全国冗余量高达357569.920万吨,占全国实际排放量的41.88%;在GDP产出上,全国应该提高75094.20亿元,意味着具备23.85%的提升空间;在碳生产率指标上,全国碳生产率水平具备从0.37提升至0.78的潜在空间,具体到内部省份,除前沿面省份外,山西、宁夏和内蒙古的提升空间最大,而福建、上海和浙江的提升空间则相对较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成  高红贵  刘荣  
碳生产率将成为比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更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碳生产率水平是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对生态文明质量演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能  王艳  王群伟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β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趋同效应。东部省区显著受惠于邻近省区的正外部性,均向高值收敛,中西部省区显著受到邻近省区的负外部性影响,均向低值收敛。其中,集聚动态外部性是改善碳生产率和实现碳生产率趋同的重要机制。不同集聚程度下不同的集聚形式对应于不同的碳生产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减的同时多样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增。而且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取决于适宜的集聚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西藏、港澳台除外)工业面板数据,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CO_2)的Shephard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地区工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并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工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中国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全国工业碳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东、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西部地区存在σ发散,全国及东、中、东北、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以及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和工业能源结构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起负向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垚立  贺京同  
文章利用中美1995年-2011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两国的16个工业行业在效率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继而通过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我国工业由于技术、效率方面的不足而造成的与美国的产出差距,而这部分差距正是我国通过供给侧改革可提升的空间。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供给侧改革,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都能获得显著的提升,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是我国工业的发展途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马红亮  王琳  特伦斯·卡瓦诺  雷媛  
空间能力是人类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业和职业成就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预测价值。为探究3D打印技术对空间能力的提升机制,本研究借鉴工程领域的O-CDIO理念,设计开发了"3D打印教育应用"国际暑期课程,并采用单组前后测准实验方法探索该课程对学生空间能力发展的影响。25名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O-CDIO理念的3D打印课程显著增强研究生的空间能力,特别是较复杂的心理旋转能力;对空间能力较弱研究生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理科与美术专业研究生的空间能力提升较文科生明显。研究建议教师在面对面和在线环境中可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空间能力有效和全面的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家华  张丽峰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总的碳生产率泰尔指数表明碳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三大区域泰尔指数表明:东部内部差异在不断缩小,中部内部差异先大后小,而西部内部差异却呈现扩大趋势;碳生产率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区内差异,地区内差异又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内差异,但地区间差异贡献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脱钩指数呈现不同的状态,碳生产率也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即使在相同脱钩状态下,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含悦  张润清  王哲  
[目的]马铃薯主粮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主粮革命的新趋势,我国马铃薯产业具有良好的产能基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加工能力低、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实现我国主粮多元化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16年我国马铃薯16个主产区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动态变化。[结果]马铃薯产业整体技术效率偏低且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逐渐从技术进步转变到更加注重提高技术效率且主导因素存在区域性差异;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新区"、南北连通的"西区"和强强联手的"北区"三大集聚区。[结论]马铃薯产业区域性明显,打破地理界线跨地区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后从技术效率提升、区域产业布局、市场对接等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传江  胡威  
中国多年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自身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和外部减排压力要求我们理清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文章首先对2000~2012年中国各省区的碳生产率水平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进一步的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污染天堂"和"污染光环"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显著提升了区域内碳生产率,却对邻近地区碳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效应。地区层面的研究结果也各有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体碳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主要来自西部地区的贡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曾杨梅  吴贤荣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大伟  聂海松  
文章构建了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影响碳生产率的空间效应模型,利用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不仅促进了本区域碳生产率的提高,而且间接地提高了其他区域的碳生产率;国外引进技术合同直接效应对本区域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降低了其他区域的碳生产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国平  曹莉萍  
将碳生产率划分为基于经济绩效的狭义碳生产率和基于福利绩效的广义碳生产率。通过情景分析,认为中国应采取"C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福利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与"C模式"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提出"两个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平  
关键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任雪荻  康旭华  赵国浩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提高碳生产率是兼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稳步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经理论分析,资源配置是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长期以来占据着全国终端能源消费的70%以上,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在能源供给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DDF)对工业碳生产率指数(Industrial Carbon Productivity Index,ICPI)进行了测算;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ICPI进行了模型化分解,证明了资源配置在ICPI变化过程中的存在性,进而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了各要素的再配置对ICP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DF所测算的ICPI更能真实反映工业碳生产率增长水平;中国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要素(Carbon Space,CBS)向碳生产率增长较快行业的再配置可以缩小各行业碳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个工业部门的碳生产率;降低煤炭资源配置比例是提高工业碳生产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军  李佳艺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