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32)
2023(6303)
2022(5364)
2021(4663)
2020(3904)
2019(8666)
2018(8714)
2017(17773)
2016(9773)
2015(10923)
2014(11020)
2013(11272)
2012(10619)
2011(9953)
2010(9936)
2009(8890)
2008(8630)
2007(7747)
2006(7126)
2005(6429)
作者
(30143)
(25081)
(25052)
(23779)
(15591)
(11951)
(11494)
(9662)
(9390)
(8717)
(8574)
(8424)
(7941)
(7878)
(7737)
(7624)
(7507)
(7504)
(7223)
(7104)
(6274)
(6169)
(6074)
(5769)
(5565)
(5519)
(5490)
(5449)
(4998)
(4985)
学科
(47941)
经济(47910)
管理(26386)
(22961)
方法(20915)
数学(19612)
数学方法(19508)
(14764)
企业(14764)
中国(13986)
(13197)
环境(12671)
地方(11654)
(9522)
(9026)
贸易(9022)
(8806)
农业(8725)
(8385)
(8377)
业经(8203)
地方经济(7770)
(7620)
银行(7597)
(7390)
(7193)
(6798)
(6779)
金融(6778)
(6538)
机构
大学(150056)
学院(149905)
(66905)
经济(65665)
管理(55878)
研究(52762)
理学(48355)
理学院(47759)
管理学(47073)
管理学院(46795)
中国(39908)
科学(32187)
(31872)
(29880)
(27134)
(26892)
研究所(24759)
财经(24217)
业大(23374)
中心(23371)
(21918)
(21774)
经济学(21646)
农业(21475)
北京(20006)
经济学院(19812)
(19689)
师范(19496)
(18791)
财经大学(17960)
基金
项目(99479)
科学(78835)
基金(73005)
研究(71735)
(64536)
国家(64073)
科学基金(53785)
社会(47389)
社会科(45125)
社会科学(45116)
基金项目(38892)
(38793)
自然(33696)
(33174)
自然科(32825)
自然科学(32816)
教育(32430)
自然科学基金(32227)
资助(29663)
编号(28483)
(23471)
重点(23094)
(22724)
成果(22225)
(20285)
国家社会(20284)
课题(19651)
创新(19213)
科研(19140)
教育部(19110)
期刊
(70912)
经济(70912)
研究(44482)
中国(25354)
学报(23427)
(23220)
科学(22244)
(19227)
管理(18806)
大学(17512)
学学(16681)
农业(16291)
(14075)
金融(14075)
教育(12895)
技术(12205)
经济研究(12031)
业经(11830)
财经(11520)
问题(10475)
(10039)
(8772)
统计(8389)
技术经济(8249)
(8228)
资源(8016)
商业(7747)
理论(7613)
(7295)
国际(6892)
共检索到216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冬兰  王樱洁  
针对提高渔业碳生产率的问题,测算1978—2011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渔业碳生产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渔业碳生产率整体在逐年提高,但各省市间的渔业碳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天津、江苏和山东的渔业碳生产率排名前3位,广西、海南和浙江排在最后;从海域视角看,呈现出由渤海、黄海和东海到南海渔业碳生产率逐渐降低的趋势。对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的因素主要有渔业发展水平(0.023)、产业结构(0.438)、对外开放度(0.044)和技术进步(0.760)。从低碳渔业经济模范市、渔业科技进步和渔业外贸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沿海渔业碳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成  王建科  史文悦  李远  
本文以中国各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碳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七重因素分解,分解时不仅考虑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影响,还充分利用了全要素框架下的生产率信息,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对碳生产率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技术进步(正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负效应)三个分解变量的影响,而技术效率(负效应)、随机偏差(负效应)、规模效率(正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正效应)的影响较为有限;2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在样本期间的波动幅度最为明显,且两者在影响力度上呈现了此消彼长的角力格局,但两者在影响效果的变化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国平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植  
本文通过索洛余值法估计了京津冀三地2006年到2016年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并进一步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比较估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京津冀三地的科技水平差异较大,以保守的估算结果看,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河北的2倍多;第二,北京的科技水平进步最快,天津次之,河北最慢;第三,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未在科技创新上对天津和河北形成明显的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炜  范洪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阶段特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较大,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趋同。1998-2012年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无变化,两个地区虽技术水平变化增长0.3%,但技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蓉蓉  廖小静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对2002-2010年以来我国不同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采用了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对我国经济的TFP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以此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全国总体及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在此阶段TFP增长有限,对GDP贡献不够;Malmquist指数的结果也显示了我国各地区的T F P增长中由技术进步指数带动的和由效率改进带动的效应程度大体相同,我国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的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家华  张丽峰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总的碳生产率泰尔指数表明碳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三大区域泰尔指数表明:东部内部差异在不断缩小,中部内部差异先大后小,而西部内部差异却呈现扩大趋势;碳生产率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区内差异,地区内差异又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内差异,但地区间差异贡献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脱钩指数呈现不同的状态,碳生产率也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即使在相同脱钩状态下,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方国柱  祁春节  雷权勇  
[目的]在我国柑橘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存在耕地规模狭小和劳动资源匮乏的双重瓶颈,研究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柑橘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方法]基于2011—2016年我国柑橘生产的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特点,比较了柑橘、柑和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结果](1)从整体趋势看,2011年以来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小。考察期间内,柑橘、柑和橘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2. 6%、2. 0%和2. 3%。(2)从影响因素看,技术进步是影响柑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3)从区域差异看,科技进步为福建、广东等省份柑橘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营规模过小阻碍了其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增长优势明显劣于江西、湖南两省。(4)从品种分类看,多数省份橘的技术进步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高于柑,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差,仅在部分省份优势明显。[结论]推进柑橘科技创新,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施柑橘产业支持政策是促进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效途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月玲  叶阿忠  吴继贵  
利用我国1996~2011年29省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解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发现:异质技术前沿下区域TF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更契合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东部TFP增长呈稳中有降的"下台阶型"变化,中部呈稳中有升的"上台阶型"增长,西部则呈持续的"锯齿型"波动;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东西部技术选择存在欠适宜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江松颖  刘颖  王嫚嫚  
本文基于2001—2013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谷物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谷物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特点,比较水稻、小麦和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2001年以来我国谷物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增后减的态势,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变迁与经营规模;主产区谷物生产明显优于平衡区,主销区则以水稻生产为主,规模效率偏低,科技进步显著;水稻的全要素生产率较小麦和玉米相比更具有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实施农业科技政策,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粮食功能分区,制定差异化农业发展政策是提高谷物生产效率,增强国家谷物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文  李大胜  
本文基于我国27省市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外贸依存度和R&D投入增长率PanelData的实证检验并结合其变化趋势,得出人均人力资本、R&D投入的增长率下降是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TFP)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而进出口量增长对TFP增长影响不显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进出口量增长迅速的一些地区TFP增长却不快。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魏下海  李树培  
本文以1990—2006年我国29个省区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出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4个成分,考察4个成分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平均Farrell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落后地区与生产前沿面渐行渐远;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发散的,尽管物质资本积累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有显著影响,但技术进步最终促使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发散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