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73)
- 2023(11338)
- 2022(9857)
- 2021(8733)
- 2020(7618)
- 2019(17308)
- 2018(17254)
- 2017(34148)
- 2016(18937)
- 2015(21110)
- 2014(21461)
- 2013(21531)
- 2012(20441)
- 2011(18664)
- 2010(18758)
- 2009(17294)
- 2008(17325)
- 2007(15812)
- 2006(13784)
- 2005(12531)
- 学科
- 济(84089)
- 经济(84011)
- 管理(53156)
- 业(49887)
- 方法(40034)
- 企(38523)
- 企业(38523)
- 数学(36182)
- 数学方法(35863)
- 中国(22267)
- 农(22185)
- 财(20975)
- 学(18908)
- 地方(17979)
- 环境(16477)
- 制(16112)
- 贸(15976)
- 贸易(15972)
- 业经(15626)
- 易(15534)
- 农业(14519)
- 银(14164)
- 银行(14119)
- 行(13527)
- 融(13266)
- 金融(13264)
- 和(12741)
- 务(12740)
- 财务(12719)
- 财务管理(12685)
- 机构
- 大学(285096)
- 学院(283609)
- 济(119094)
- 经济(116627)
- 管理(106055)
- 研究(97472)
- 理学(91812)
- 理学院(90692)
- 管理学(89167)
- 管理学院(88633)
- 中国(72876)
- 科学(61844)
- 京(60015)
- 财(55115)
- 农(52723)
- 所(51011)
- 研究所(46627)
- 业大(45169)
- 财经(44426)
- 中心(44326)
- 农业(42172)
- 江(42098)
- 经(40220)
- 经济学(37671)
- 北京(37471)
- 范(36985)
- 师范(36583)
- 院(34637)
- 经济学院(34385)
- 州(33387)
- 基金
- 项目(188835)
- 科学(148319)
- 基金(137975)
- 研究(133534)
- 家(122020)
- 国家(121101)
- 科学基金(101982)
- 社会(85341)
- 社会科(81047)
- 社会科学(81019)
- 省(74071)
- 基金项目(73697)
- 自然(66706)
- 自然科(65100)
- 自然科学(65079)
- 自然科学基金(63948)
- 划(63118)
- 教育(61519)
- 资助(56474)
- 编号(53052)
- 重点(43537)
- 成果(42856)
- 部(42564)
- 发(41710)
- 创(38897)
- 科研(37015)
- 课题(36766)
- 创新(36612)
- 教育部(35825)
- 计划(35782)
共检索到407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席建国
把碳排放作为投入要素,依托投入导向的DEA模型,采用分省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大陆26个省份碳排放效率。利用绝对β收敛理论检验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敛散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贸依存度、外资强度和所有制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碳排放效率在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有发散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外贸依存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从空间上来看,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和所有制结构。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动态差异 敛散性 时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珍花 方勇 侯青
根据全国各省2000~2009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将全国划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强度三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重度与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扩大,而中度与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缩小,然后对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共同因素,最后对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作一探讨,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呈现N型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LMDI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国刚 顾婷婷 赵杨
针对我国各地碳排放量不均衡现象,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碳排放进行度量。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GDP水平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单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制;GDP增长速度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双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中、低3个区制。在高GDP水平区制和中、低GDP增速区制下,EKC存在拐点。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6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莉娜 曲建升 黄雨生 王莉 曾静静 边悦
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分解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锋 徐喜辉 龙如银 韩宇
在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Theil系数等方法对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Theil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呈现区域差异性,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导致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东部地区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人均碳排放西部地区差异最大、东部最小,碳排放强度中部地区差异最大、东部最小;基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碳排放差异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运用聚类分析将全国各省碳排放现状分为优、良、中、差四大类。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节能减排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剑波 李潇潇 王蕾
文章运用两步法随机前沿模型与共同前沿理论,将技术异质性与随机误差引起的估计偏误纳入碳排放效率的测度框架,并实证探究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促进试点地区碳排放效率提升,然而市场发育成熟度与要素市场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有效性。通过泰尔指数得知未实行碳交易政策的地区内部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且短期内无法消除。在空间马尔可夫链下碳排放效率的转移概率具有稳定性且整体效率水平有待优化。在全样本时期全国、试点与非试点地区存在显著的时空β收敛,碳交易政策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碳排放效率的分化,而俱乐部关系的形成及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助于缓解地区间碳排放效率差距的扩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祚 谢书楠
本文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效应及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价格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在不引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我国省际房地产价格不收敛;在引入控制变量的情形下,我国省际房地产价格收敛;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开发商自身因素的引入对我国区域房地产价格的收敛趋势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改变了房地产价格的收敛方向,是缩小各区域房地产价格落差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区域房地产价格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存在条件收敛趋势。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 空间面板模型 区域敛散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建锋 曾冰
新常态下,实施大国金融崛起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发展效率意义重大,而其对区域经济敛散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3-2014年的金融发展效率进行了测度,并据此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份金融效率与区域经济敛散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金融效率地区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金融效率较高,中部地区集体塌陷;(2)2003-2014年,金融效率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收敛,但作用程度大小不一。本研究结论对新常态下重新思考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新常态 金融效率 敛散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曾冰
区域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变化的重要动因。借助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理解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及其敛散性的作用机理。在199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础上,并从区域金融规模和效率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敛散性的作用效果。从总体上看,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在规模上对经济收敛起到了作用,但在效率上不利于省际经济收敛。地区上看,东中西三大地区的金融发展对自身经济增长及其收敛表现不尽相同。从时期变化来看,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只在金融规模上起到了作用,但难以带来效率上的提升,从而加剧了区域金融发展风险。
关键词:
区域金融 敛散性 金融效率 金融规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通过计算1995-2009年我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揭示了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LMDI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9类驱动因素,其中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这9类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及其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我国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驱动诱因 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