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51)
2023(7310)
2022(6323)
2021(5753)
2020(5044)
2019(11820)
2018(11896)
2017(24147)
2016(13383)
2015(15283)
2014(15579)
2013(15768)
2012(15154)
2011(13919)
2010(14053)
2009(13146)
2008(13202)
2007(12099)
2006(10617)
2005(9605)
作者
(40876)
(34346)
(34094)
(32918)
(21489)
(16393)
(15758)
(13486)
(12564)
(12031)
(11533)
(11428)
(10855)
(10801)
(10735)
(10735)
(10437)
(10162)
(9913)
(9904)
(8683)
(8468)
(8345)
(7848)
(7758)
(7647)
(7592)
(7544)
(6886)
(6869)
学科
(59697)
经济(59647)
管理(37424)
(33956)
方法(28865)
数学(26277)
数学方法(26096)
(25249)
企业(25249)
中国(16958)
(16768)
(14415)
环境(13704)
(13292)
(12537)
贸易(12532)
(12164)
(11901)
地方(11451)
业经(10778)
农业(10666)
(10323)
银行(10296)
(9861)
(9788)
(9064)
金融(9061)
(8687)
(8197)
财务(8182)
机构
大学(205082)
学院(203608)
(86891)
经济(85016)
管理(76246)
研究(69332)
理学(65192)
理学院(64399)
管理学(63397)
管理学院(63022)
中国(52814)
(43804)
科学(42912)
(40965)
(36034)
(35529)
财经(32772)
研究所(32612)
中心(31889)
业大(30837)
(30449)
(29501)
农业(28313)
北京(27888)
经济学(27488)
(26869)
师范(26630)
经济学院(25184)
(24672)
(24229)
基金
项目(129407)
科学(100935)
基金(93673)
研究(93302)
(81861)
国家(81269)
科学基金(68172)
社会(58772)
社会科(55799)
社会科学(55779)
基金项目(50726)
(50463)
自然(43975)
(43159)
自然科(42845)
自然科学(42830)
教育(42585)
自然科学基金(42022)
编号(38453)
资助(38084)
成果(31228)
重点(29493)
(29273)
(28888)
(26357)
课题(26218)
科研(25359)
创新(24841)
教育部(24661)
国家社会(24102)
期刊
(94586)
经济(94586)
研究(59997)
中国(34307)
学报(31573)
(31329)
(30432)
科学(29226)
管理(25030)
大学(23094)
学学(21803)
农业(20931)
(19113)
金融(19113)
教育(17013)
技术(16439)
财经(16001)
业经(15750)
经济研究(15351)
问题(14001)
(13748)
(11686)
(11173)
理论(10963)
技术经济(10912)
商业(10673)
统计(10400)
实践(9927)
(9927)
资源(9533)
共检索到296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崔佳  解品磊  赵文晋  段海燕  王宪恩  
"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完美迪氏指数分解(LMDI)将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分解为技术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并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碳排放强度驱动效应进行测度,分析各省份的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驱动类型。研究显示,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我国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最显著因素;各省份碳排放强度空间驱动类型共有4种,分布特点显著,这对我国新时期国家及各省份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志远  郑伯红  陈祖展  
城市空间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各个城市表现出不同的形状特征。城市空间形状可以从交通通勤、建筑布局等方面影响碳排放。因此,不同的城市空间形状有着不同的碳排放强度。研究首先基于Boyce-Clark方法对我国35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及副省级城市)2000年和2009年建成区形状指数进行测算;再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对35个城市建成区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得到单位建成区面积碳排放强度;最后利用Excel软件分析城市空间形状与碳排放强度的耦合关系。根据两者相关性,提出低碳排放目标下的城市空间形状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济节能、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碳排放强度控制策略;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及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三方面建议,以更好完成中国碳排放强度目标。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佟新华  杜宪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高碳消费模型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本文基于完美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日本快速工业化时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与产业驱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其中技术因素为减量效应因素,其他因素均为增量效应因素;日本技术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分别在不同年份实现了增量效应到减量效应的转变,而且快速工业化阶段为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两因素主导型,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转变为技术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三因素颉颃型。由此,稳定经济发展速度、重点推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是区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本文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菊娥  陈月璇  
文章通过对历年甘肃省五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工业行业对这五个部门以及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计算了1999-2010年无锡市各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99-2010年期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59.6%。采用改进的差值因素分解法,从效率效应、结构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在1999-2010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中,结构贡献率为42.84%,效率贡献率为57.16%;1999-2005年结构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76.23%;2005-2010年效率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为81.73%。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付雪  王桂新  魏涛远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需求结构,其变动会引起碳排放强度增长;GDP增长不会降低上海碳排放强度,因此为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鼓励低碳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比例;中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系数变动影响远比生活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变动的影响较大,更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第二产业中完全需要系数高的行业更需提高效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峰  云国梁  何原荣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目前影响城市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本文采用5幅不同时期的厦门市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ichaRdson和cole空间紧凑度模型计算厦门岛空间紧凑度,并结合城市产业能源利用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碳排放模型测算厦门岛不同历史时期碳排放强度。通过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得出结论:1992年到2014年近22年来厦门岛空间紧凑度不断增大,RichaRdson紧凑度指数高达0.8;22年间厦门市单位GdP耗能呈现下降趋势,与空间紧凑度呈现负相关;碳排放总量与城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峰  云国梁  何原荣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目前影响城市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本文采用5幅不同时期的厦门市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ichardson和Cole空间紧凑度模型计算厦门岛空间紧凑度,并结合城市产业能源利用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碳排放模型测算厦门岛不同历史时期碳排放强度。通过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得出结论:1992年到2014年近22年来厦门岛空间紧凑度不断增大,Richardson紧凑度指数高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