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27)
2023(18023)
2022(15710)
2021(14641)
2020(12461)
2019(29081)
2018(29195)
2017(56595)
2016(31020)
2015(35400)
2014(35718)
2013(35266)
2012(32532)
2011(29644)
2010(29881)
2009(27536)
2008(27222)
2007(24314)
2006(21114)
2005(18651)
作者
(92637)
(77129)
(77030)
(73152)
(48886)
(37328)
(35124)
(30432)
(29130)
(27576)
(26163)
(25859)
(24526)
(24413)
(23989)
(23824)
(23649)
(22960)
(22185)
(22082)
(19260)
(19132)
(18911)
(17515)
(17407)
(17273)
(17131)
(17061)
(15793)
(15385)
学科
(126761)
经济(126623)
管理(89944)
(85371)
(70291)
企业(70291)
方法(62705)
数学(54743)
数学方法(53888)
(34305)
中国(32639)
(31687)
(29157)
业经(27424)
地方(23576)
(23556)
贸易(23546)
理论(22873)
(22861)
(22791)
农业(22738)
环境(21140)
(20536)
(20176)
财务(20085)
财务管理(20037)
(19187)
银行(19120)
技术(19001)
企业财务(18920)
机构
大学(456004)
学院(455604)
(178770)
管理(177430)
经济(174784)
理学(154242)
理学院(152501)
管理学(149364)
管理学院(148552)
研究(148391)
中国(109465)
(96829)
科学(95252)
(82072)
(77404)
(75892)
业大(71265)
研究所(69398)
中心(67501)
财经(66597)
(66037)
农业(61278)
北京(60920)
(60255)
(59792)
师范(59177)
经济学(54009)
(53691)
(53397)
财经大学(49368)
基金
项目(307943)
科学(240364)
基金(221446)
研究(221001)
(194142)
国家(192571)
科学基金(164333)
社会(136258)
社会科(129038)
社会科学(128999)
(121730)
基金项目(117152)
自然(109285)
自然科(106688)
自然科学(106660)
自然科学基金(104712)
教育(103383)
(102588)
资助(93011)
编号(91271)
成果(73768)
重点(69367)
(67311)
(65167)
(63332)
课题(63016)
科研(59393)
创新(59086)
教育部(57193)
大学(57168)
期刊
(190171)
经济(190171)
研究(127929)
中国(79879)
学报(75657)
(69285)
科学(67742)
管理(63408)
(62376)
大学(56551)
学学(53391)
教育(50555)
农业(47834)
技术(41500)
(34992)
金融(34992)
财经(31995)
业经(31946)
经济研究(30685)
(27318)
问题(25479)
(24939)
统计(22925)
技术经济(22873)
图书(22802)
(21946)
理论(21465)
科技(21317)
商业(20817)
(20462)
共检索到647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纳军  程郁泰  肖红叶  
在深入解读碳排放生产理论分解分析模型的理论技术框架基础上,基于我国2005—201 5年间30个省份相关数据开展了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潜在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技术效率及产出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主导因素;潜在碳排放强度、潜在产出水平及碳减排技术则对碳排放水平加剧产生显著影响。长期看,减排技术效率提高与生产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碳减排的关键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春花  孙振清  
以亚洲三国(中国、日本、韩国)的1965~2011年的数据进行似不相关模型(SUR模型)的分析,试图验证中日韩关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存在。将人均GDP变量、城市化率和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自变量,分四种模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三国都存在关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在现阶段中国还未达到理论上的"拐点",而日本和韩国分别在1991年和2007年已经达到人均碳排放的峰值。基于SUR模型结果,中日韩的数据分成1965~1991年、1991~2007年、2007~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因素分解分析(LMDI分解法),找出各国碳排放贡献最多的因素。分析结果是:影响碳排放的4个因素中,人均G...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通过计算1995-2009年我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揭示了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LMDI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9类驱动因素,其中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这9类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及其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我国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温景光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本文对中国农业1981—2007年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农业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雅楠  孙养学  李威  
基于1997—2012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研究人口相关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通过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发现,大部分省份的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支出、能源强度和城镇化对碳排放有正影响,只有北京和广东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是负影响,说明可能存在能源回弹效应。老龄化因素只在六个省份与碳排放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家庭规模在大部分省份对碳排放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会增加碳排放。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隋占林  咸金坤  陈磊  
基于TVP-SV-AR模型研究2002—2015年我国总体CPI及其构成成分的通胀持续性时变特征。结果发现,我国总体CPI及其分类价格指数的持续性水平较高,并且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分类价格指数持续性表现出异质性特征。这表明通胀对政策调整的反应仍然较慢,但不同分类价格指数的反应速度具有显著差异。另外,利用TVP-SV-VAR模型对CPI与GDP增速及M2增速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作用机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雨朦   杨丹辉  
我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在数字化背景下,研究数字化投入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对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引入数字化投入的我国工业碳排放LMDI分解模型,使用OECD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定量评估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变化的绝对影响与相对贡献,重点关注数字化投入的作用。研究表明:2006-2021年,我国工业碳排放历年的增长量逐步减少,我国工业正处在减碳过程之中;分解结果中数字化相关的总效应为负,意味着数字化对于我国工业碳排放的降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化相关的规模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负,但在绝对值上技术效应大于规模效应,总体表现出“减碳”效果;分时期研究表明: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数字化投入的减碳效果正在逐步加深;分行业研究表明:数字化相关效应的表现在工业各行业部门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基于此,应重视数字化碳减排效应,加速推进工业领域实现“数绿融合”;加大行业数字化投入,提升数字化低碳技术供给能力;鼓励不同行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探索数字化减排新方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立新  张蓓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吴驰宸  
提升隐含碳生产率是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键。基于2002—2020投入产出数据与能源碳排放数据建立隐含碳生产率指标,利用LMDI-PDA综合分解法,系统梳理各效应、各细分产业部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直接排放率效应对28个产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产业部门的隐含碳生产率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排放能效效应以及能源资本替代效应则主要起积极作用;隐含碳生产率效应普遍推动三次产业隐含碳生产率上升,排放结构效应则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隐含碳生产率的增长,负向效应分别为-0.0166万元/吨、-0.0190万元/吨;对产业部门整体隐含碳生产率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产业部门是其他服务业和建筑业。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产业低碳变革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省  
对碳价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有利于提高碳市场风险防范能力。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次分解和机器学习的碳价组合预测模型,将影响碳交易价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输入预测模型,汇总各序列的最优预测值即得到碳价的最终组合预测结果。以湖北碳市场价格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达到了较高的预测精度,有利于提高碳交易价格预判的准确度、提高碳市场运行效率。基于此,建议采取二次分解和机器学习方法开展碳交易价格预测工作,建立跨试点碳价风险预警联动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及时调整碳配额发放总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作人  周德群  周鹏  
本文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和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将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若干贡献因素,并应用于分析我国工业36个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潜在能源结构碳强度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要小于潜在能源强度,能源强度调整空间更大;能源结构碳强度由于煤炭占总能源消费比例过高趋势并未扭转,致使结构节能的潜力并未有效释放;能源利用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各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效率差异成扩大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