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87)
2023(6353)
2022(4743)
2021(4308)
2020(3554)
2019(7920)
2018(8261)
2017(15977)
2016(9396)
2015(11040)
2014(11250)
2013(10814)
2012(9973)
2011(9139)
2010(9452)
2009(8798)
2008(8834)
2007(8100)
2006(7583)
2005(7097)
作者
(28084)
(23276)
(22911)
(22297)
(14583)
(10904)
(10585)
(9010)
(8914)
(8275)
(7929)
(7597)
(7551)
(7492)
(7183)
(7115)
(7049)
(6777)
(6767)
(6577)
(6152)
(5883)
(5760)
(5435)
(5277)
(5212)
(5153)
(5090)
(4850)
(4694)
学科
(34612)
经济(34574)
管理(21718)
(21390)
中国(15983)
(14826)
企业(14826)
(13015)
方法(12664)
数学(11186)
数学方法(11067)
(10828)
教育(9540)
业经(8770)
(8270)
农业(7967)
(7900)
银行(7877)
(7578)
理论(7502)
(7234)
(7020)
贸易(7015)
(6880)
(6695)
教学(6580)
研究(6544)
(6442)
(6422)
金融(6422)
机构
大学(138273)
学院(137279)
(54665)
经济(53170)
研究(50005)
管理(45676)
理学(38076)
理学院(37628)
管理学(36901)
管理学院(36666)
中国(36413)
(30564)
科学(28510)
(27813)
(25637)
(23508)
研究所(22920)
(22339)
财经(21533)
中心(21057)
(20343)
师范(20149)
北京(20079)
(19405)
业大(19203)
农业(18333)
(18207)
(17848)
经济学(17427)
技术(16435)
基金
项目(81560)
研究(63952)
科学(61996)
基金(55031)
(47702)
国家(47266)
科学基金(38473)
社会(38018)
社会科(35786)
社会科学(35776)
(33015)
教育(32101)
编号(28527)
基金项目(28280)
(27730)
成果(24650)
自然(22605)
资助(22599)
自然科(21989)
自然科学(21977)
自然科学基金(21568)
课题(21293)
重点(19158)
(18503)
(18354)
(17431)
(16709)
(16639)
项目编号(16406)
教育部(15635)
期刊
(66391)
经济(66391)
研究(47892)
中国(33563)
教育(27721)
(22511)
学报(21431)
(19627)
科学(18606)
管理(17672)
大学(16629)
农业(15411)
学学(15209)
(15018)
金融(15018)
技术(13037)
业经(11283)
财经(10995)
经济研究(10752)
问题(9753)
(9508)
(8112)
职业(7995)
(7869)
(7822)
理论(7033)
国际(6924)
图书(6750)
商业(6731)
(6526)
共检索到219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素芹  张晓明  
从理论上对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沿革、多样化的价值论基础、多样化的内涵和外延等进行了阐释,通过纯化语境、匡正认知的尝试,以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学位类型、不同个体在硕士生教育实践中实现各异的培养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文伟  
通过对我国硕士生原有培养目标的分析,认为其在时代发展中已然陈旧,不能适应国家、社会与学习者个人三方面的要求。认同多种类型并举,提出应用型、复合型应为大多数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认为培养部分教学科研专门人才与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应为新时期我国硕士生教育的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本涛  杨佳乐  王传毅  
与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相比,目前针对硕士生培养目标还缺乏系统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第一,存在"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两种培养目标的操作性概念,二者各有利弊;第二,培养规模扩大、培养结构调整、知识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需求迭代均是推动硕士生培养目标变革的动因;第三,变革硕士生培养目标的行动包括通过招生改革提前引导生源分流,通过课程改革更新学生所需的能力素质,通过倾听多方声音保障变革的有效落实。未来在变革硕士生培养目标时可兼顾横纵两种概念,综合考虑内外部动力因素,从招生机制、课程教学和参与主体等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考虑培养目标的学科差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谈我国硕士学位的地位和硕士生培养年限徐忠勤强文鑫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实现高层次专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弘弘  谭中平  
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既不同于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也不同于法学硕士研究生,但究竟如何定位,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实务中都比较模糊。基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法学教育过度扩张等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根据我们调研问卷的结果,将法律硕士(法学)人才定位为高层次、精英化、专业化、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是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法学教育的内在特点的。增加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这一类别有利于提升我国硕士法学教育,培养法律职业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建银  
在分析教育硕士多样化培养模式政策的形成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按照政策公平、规格一致、保证质量、统一衔接以及平稳过渡等原则,构建了更为合理、可行的我国未来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制度框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韩玉  
培养目标定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研究生培养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回溯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历史,并从研究方向的变化观察该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应从确立目标定位的依据、完善目标基本定位、与其他培养阶段目标对接这三个方面进行目标定位的战略性调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卫嵘  陈平水  
自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的反思、评析,依据培养目标定位的客观依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笔者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的教育者,它具有中介性、反思性、合作性、渗透性四个特征。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英惠  
基于教育硕士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承担教育硕士生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所具有的有利因素,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塑造名师。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诸问题,不利于名师的培养。为此,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时间环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华国  
从个人体会出发,讨论了青年教师从讲师迈入硕士生导师阶段的角色差异。认为年轻的硕士生导师应该学会找准定位,从个人单干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运用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法,组建研究生团队,突破当前发展瓶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岑逾豪  杨媛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硕士毕业生就学体验调查数据,分析了硕士生在地国际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这些经历对其全球胜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硕士生读研期间都有在地国际化经历;其中,与国际人员交流、参与国际化主题研讨可以显著提升硕士生的全球胜任力;做外文学术汇报、与外国学者开展学术交流能够进一步提升有跨境经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分析发现,在地国际化不能取代也无法超越跨境国际化,在地国际化仍是提升研究生全球胜任力的有效途径。建议高校树立在地国际化培养理念和政策自觉,拓宽在地国际化资源的供给与宣传,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理念与实施。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花玲  李秀兵  
从我国企业技术研发现状、美国硕士生培养实践、我国硕士生毕业去向等侧面阐述了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祖望  
由于学科特点、导师治学方式存在差异等原因,文科硕士生培养理念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培养理念表现在学习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式、论文标准等四个方面。硕士生学习应该有质的变化,即接受科研训练而非继续灌输知识;科研训练过程重于结果,不可过于强调所谓的创新和突破。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义伦  
为了科学地构建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几年来我们认真研究了工程硕士生自身条件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基地培养的特点,独创了工程硕士生培养的校企互动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课程学习的校企互动,科学研究的校企互补,素质养成的校企互促。同时认为,要培养出合格的工程硕士,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创新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功实  
加速实现硕士生培养重心的调整林功实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提出:“硕士生培养的重心应加快调整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上来。”这是适应跨世纪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需求;是实现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