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23)
2023(11868)
2022(10267)
2021(9717)
2020(7850)
2019(18345)
2018(18464)
2017(36219)
2016(19709)
2015(22297)
2014(22520)
2013(22403)
2012(20645)
2011(18656)
2010(18612)
2009(16864)
2008(16168)
2007(14152)
2006(12517)
2005(10947)
作者
(56910)
(46802)
(46778)
(44368)
(29631)
(22385)
(21209)
(18355)
(17698)
(16682)
(16043)
(15579)
(14750)
(14591)
(14419)
(14103)
(14041)
(13923)
(13387)
(13225)
(11589)
(11535)
(11270)
(10568)
(10564)
(10486)
(10398)
(10353)
(9343)
(9167)
学科
(77160)
经济(77079)
管理(58082)
(52764)
(42684)
企业(42684)
方法(36044)
数学(31452)
数学方法(31138)
中国(22777)
(21843)
(18996)
业经(17358)
(16930)
环境(16506)
(15845)
地方(15138)
(14835)
贸易(14826)
农业(14496)
(14447)
(13979)
银行(13944)
(13518)
(13293)
理论(12383)
(12366)
技术(12065)
(12050)
金融(12048)
机构
大学(282231)
学院(281421)
管理(113806)
(110796)
经济(108303)
理学(98534)
理学院(97485)
管理学(96006)
管理学院(95499)
研究(91084)
中国(68456)
(60368)
科学(56199)
(52151)
(45026)
财经(42014)
(41644)
业大(41297)
研究所(40876)
中心(40715)
(39483)
北京(38575)
(38077)
(37019)
师范(36724)
(33515)
(32690)
农业(32593)
经济学(32582)
财经大学(31259)
基金
项目(191332)
科学(149622)
研究(143432)
基金(137241)
(118409)
国家(117414)
科学基金(100398)
社会(88323)
社会科(83601)
社会科学(83579)
(74832)
基金项目(73690)
教育(65302)
自然(64595)
(63163)
自然科(62953)
自然科学(62940)
自然科学基金(61777)
编号(60459)
资助(55897)
成果(48949)
重点(42372)
(42176)
(41378)
课题(40989)
(39760)
项目编号(37487)
创新(36991)
科研(36457)
教育部(36131)
期刊
(120860)
经济(120860)
研究(84276)
中国(49269)
学报(42178)
管理(41111)
科学(39310)
(38002)
(36742)
教育(32225)
大学(31960)
学学(29974)
农业(26868)
(24944)
金融(24944)
技术(24237)
业经(21150)
财经(19505)
经济研究(19081)
(16473)
问题(16424)
理论(15523)
图书(15483)
实践(14420)
(14420)
科技(13725)
技术经济(13560)
现代(13209)
商业(13002)
(12492)
共检索到404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朋程   李伟娟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石化产业碳减排是实现我国“30·60”目标的关键。本文以我国石化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2021年统计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和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建立石化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模型,探讨石化行业碳减排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水平、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随着分位数增加在逐渐增强,投资规模、产出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强;(2)长期来看,技术水平、能源结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长期均衡关系,各因素随机扰动项受到冲击后,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的响应是负向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的响应是正向的;(3)除自身影响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技术水平、产出规模、投资规模和能源结构,但随着滞后期增加总体上呈递增态势,贡献率从滞后第2期的4.6%增长到滞后第10期的14.0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我国石化行业碳减排的主要实现路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和调整投资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县华  范庆泉  
本文建立了分别包含碳强度目标约束和总量目标约束的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中国现阶段实施的基于重点行业碳强度减排目标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解释了现阶段实施的减排政策产生就业红利,并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因。本文结论表明,随着中国碳强度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当前政策的就业红利将不复存在,同时政策机制蕴含的资源错配、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不相等的问题则愈加严重,实施碳交易减排政策的时机逐渐成熟,政府应及时推出碳交易政策代替现行的减排政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朋程   李伟娟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石化产业碳减排和碳达峰是实现我国“30·60”目标的关键。本文以我国石化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1991-2021年统计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和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建立石化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模型,探讨石化行业碳达峰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水平、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随着分位数增加在逐渐增强,投资规模、产出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强;(2)长期来看,技术水平、能源结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长期均衡关系,各因素随机扰动项受到冲击后,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的响应是负向的,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的响应是正向的;(3)除自身影响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技术水平、产出规模、投资规模和能源结构,但随着滞后期增加总体上呈递增态势,贡献率从滞后第2期的4.6%增长到滞后第10期的14.0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我国石化行业碳达峰的主要实现路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和调整投资结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梁文群  欧阳正杰  李玮  
对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从动态视角对影响区域人均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松彦  汪鹏  赵黛青  戴瀚程  
广东省积极尝试应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前电力、水泥、钢铁、石化四部门已纳入碳排放权交易。按照《广东碳交易管理办法》,未来要将纺织、造纸、陶瓷、有色、化工五大工业纳入到碳排放管理体系。研究应用多区域动态CGE模型对广东省工业行业开展量化预测分析,模型结果表明:2020年广东省九大工业部门碳交易总量宜控制在3.71亿吨(不包括电力重复计算)。对工业部门碳减排贡献最大的措施是工业行业的能效提高及技术进步,九部门的减排贡献由大到小分别为:电力、水泥、石化、钢铁、化工、造纸、有色、纺织、陶瓷。实施碳减排将对GDP带来影响,其中全部门责任分担(S1)情景对GDP损失影响最大,约为1.27%,而其他三个...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宋艺  杨林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但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因缺少着力点,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看,农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增加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一般农业生产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是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减少农业碳排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在于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因此,从低碳农业技术供需两端入手,深入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技术这一关键因子,设计构建"绿色金融—低碳农业技术—农业碳减排"的路径模型,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立军  曾繁华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战略目标,减排成本与减排路径是该战略实施中的两大现实问题。基于行业视角,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行业减排成本,技术减排效应及减排路径展开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行业减排成本差异较大,整体减排成本逐年上升。各行业减排成本极差在20倍左右,2005—2015年行业平均减排成本上升了近1倍;(2)技术进步的减排贡献较大,但部分行业技术减排有限。研究期内技术进步累计实现减排97.36亿吨,累计技术减排率达到51.38%;但在废品废料业、纺织服装制品业,服务业等行业技术减排有限;(3)减排路径应遵循从“高碳”到“低碳”的行业顺序。优先和重点减排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给、金属采选冶炼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可相对延后和非重点减排行业主要为食品烟草等传统加工制造业及商贸、金融、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利军  肖瑞阳  李一博  黎杰  
充分发挥碳核查的监督职能对航空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航空碳核查作为研究背景,以我国商业航空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碳核查的揭示、预防和建设职能视角,实证分析航空碳核查的政策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航空碳核查与企业碳排放强度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实施碳核查的航空公司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2.1%,碳核查的减碳效应具有明显的运营模式异质性,碳核查主要通过环保投资和精细化管理提升碳减排效率。未来,强化碳核查制度的执法刚性、规范碳减排信息披露、严格碳核查机构资格准入对继续发挥环境政策效应至关重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卓德保  吴玉海  潘植强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逐渐变暖,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低碳城市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研究的新焦点。通过上海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演变,分析上海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城市化发展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为基础,发现上海低碳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一个多目标问题,涉及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三方面,其中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居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企业则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纽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海英  钟莹  
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市场化手段。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SDM-DID)和中介效应检验对其减排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作用路径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存在高-高排放、低-低排放地区聚集的空间特征;两种碳减排政策在考虑空间关联性后仍然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试点省份周边地区能借助试点省份的政策红利实现碳减排,而“碳税”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存在“污染天堂”现象,碳排放权交易能通过促进工业结构低碳转型、改善能源结构来实现碳减排,“碳税”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来减少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张钰玲  
基于Tapio模型考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情况,依据脱钩弹性系数、碳强度构建分类准则对各省份进行类型划分,进一步采用STIRPAT模型识别不同类型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探寻不同类型省域碳减排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类型Ⅰ省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湖南、湖北、江西等类型Ⅱ省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云南和福建需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山西和新疆两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宁夏和内蒙古减排空间较大,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张钰玲  
基于Tapio模型考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情况,依据脱钩弹性系数、碳强度构建分类准则对各省份进行类型划分,进一步采用STIRPAT模型识别不同类型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探寻不同类型省域碳减排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类型Ⅰ省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湖南、湖北、江西等类型Ⅱ省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云南和福建需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山西和新疆两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宁夏和内蒙古减排空间较大,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军伟  张锦华  吴方卫  
文章利用空间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置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以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算了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规模和强度,估算了碳减排的潜力,然后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分析了碳减排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有显著空间依赖性,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大异质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全国有34.5%的碳减排潜力。从碳减排路径看,全国绝对趋同下的碳减排对粮食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俱乐部趋同下的碳减排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孙惠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恰恰又是能源资源强消耗阶段。节能是指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节能已被称为世界第五大能源,它不仅可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大气污染的最现实最经济的途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潘仁飞  陈柳钦  
为检验2020年我国能否实现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单位GDP CO2排放降低40%~45%的碳减排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文章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角度,对不同能源结构调整下的CO2排放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能源消费结构下能否实现我们的碳减排目标进行了检验,得出在无约束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减排目标,在能源规划约束下基本可以实现40%的减排目标,而要实现45%的减排目标则存在较大难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