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05)
- 2023(4597)
- 2022(4023)
- 2021(3698)
- 2020(3325)
- 2019(7513)
- 2018(7705)
- 2017(15759)
- 2016(8685)
- 2015(9900)
- 2014(9859)
- 2013(10057)
- 2012(9489)
- 2011(8730)
- 2010(8825)
- 2009(8296)
- 2008(8063)
- 2007(7292)
- 2006(6636)
- 2005(6011)
- 学科
- 济(38430)
- 经济(38396)
- 业(23699)
- 管理(21361)
- 方法(19950)
- 数学(18790)
- 数学方法(18686)
- 企(14457)
- 企业(14457)
- 农(13450)
- 中国(12767)
- 财(11710)
- 农业(9199)
- 收入(8551)
- 制(8264)
- 贸(8186)
- 贸易(8182)
- 易(8032)
- 银(7293)
- 银行(7269)
- 行(7045)
- 业经(6964)
- 学(6105)
- 融(5858)
- 金融(5858)
- 税(5597)
- 环境(5557)
- 地方(5378)
- 税收(5340)
- 收(5214)
- 机构
- 大学(133938)
- 学院(132690)
- 济(61663)
- 经济(60627)
- 管理(49779)
- 研究(45644)
- 理学(43062)
- 理学院(42596)
- 管理学(42035)
- 管理学院(41789)
- 中国(35205)
- 财(29685)
- 京(28221)
- 科学(26456)
- 农(25044)
- 财经(23594)
- 所(23477)
- 经(21497)
- 研究所(21214)
- 业大(20664)
- 经济学(20497)
- 中心(20073)
- 农业(20012)
- 江(19075)
- 经济学院(18866)
- 北京(17928)
- 财经大学(17620)
- 范(16361)
- 师范(16191)
- 院(15727)
- 基金
- 项目(84326)
- 科学(66483)
- 基金(62729)
- 研究(60606)
- 家(55248)
- 国家(54828)
- 科学基金(45948)
- 社会(40553)
- 社会科(38616)
- 社会科学(38608)
- 基金项目(33081)
- 省(31553)
- 自然(28582)
- 教育(28052)
- 自然科(27917)
- 自然科学(27910)
- 自然科学基金(27447)
- 划(27009)
- 资助(26364)
- 编号(23868)
- 部(20094)
- 成果(19439)
- 重点(18999)
- 发(18336)
- 国家社会(17625)
- 教育部(17199)
- 创(17029)
- 人文(16531)
- 科研(16286)
- 课题(16166)
共检索到194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云航 张德荣
本文借鉴增长核算方法估算了1987-2004年我国各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各省区的劳均GDP进行了水平分解和不同形式的方差分解。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投入要素的积累差异是导致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之间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更为重要原因。
关键词:
地区差距 要素积累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智勇 胡永远
文章采用增长核算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1995年前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增长差异对地区差异的解释力。结果表明,尽管物质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它对产出增长差异的贡献份额也不断提高,而物质资本积累对产出增长差异的贡献份额趋于下降。因此,提高落后地区的生产率是缩小地区差异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常建
劳动者报酬是广大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会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文章利用中国199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劳动收入份额对人力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能够显著提升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收入份额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劳动收入份额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影响显著为正,对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有利于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发挥的是"追赶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熊永莲 谢建国 徐保昌
利用1990~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构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老年抚养比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人口结构的差异也是东、中、西部经济绩效差异的原因之一。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对经济绩效的负面影响较之少儿抚养比下跌对经济绩效的正面促进更大,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趋向于降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绩效。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东、中部地区老龄化问题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东、中部地区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将削弱东、中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建新
本文采用动态分布方法研究了中国1952-2005年的省区劳均产出、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分布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前后的省区劳均产出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改革后多数地区的劳均产出向高收入收敛。研究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本积累不是影响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有上升的趋势,原因可能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文忻 陆云航
基于1987—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财政支出的扩大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要素积累 政府政策 城乡差距 面板数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云航
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既有城乡要素积累差异的原因,又有政府政策的作用,本文综合考察了这两类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1987 ̄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基础教育的普及对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正面作用,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很大程度上是城乡要素积累差异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程度的扩大则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的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影响,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效应。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非国有化以及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力较弱。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政府政策 城乡差距 面板数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治 王四笔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的思想,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我国各省的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核密度函数分析了投入和产出要素的省际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较为明显,但省际间差异也较为显著,虽然其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但其仍然是各地省际经济发展非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文强 楚天舒
本文考察国有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构建"城市-行业"单元为分析单位的数据指标,发现国有经济比重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与单使用地区或者行业层面数据得到的研究结论不同。进一步分析发现,国有经济主要通过提高人均劳动者报酬(收入效应)的方式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人均劳动产出没有显著作用,因而不通过后者产生影响(不存在生产率效应)。该发现有赖于使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劳动投入进行小时数调整。国有经济因工人工作小时少,使用工人人数计算劳动生产率将导致向下的偏误。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久文 年猛
运用2005~2009年中国31省份服务业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原因、空间差异与变动趋势进行考察,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整体仍表现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落后,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中国及各区域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陶长琪 齐亚伟
本文结合TOPSIS理想解思想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87~2007年28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了测算,并从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的成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技术效率的恶化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引进战略没有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R&D对技术效率的改善有正向影响,但其技术进步效应不强;R&D对外资的吸收能力较低,外资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生产率的改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差异 FDI 自主研发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蔡湘杰 贺正楚 潘为华
产学研协同以协同促进、互惠互利、资源互补为目的,构建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根据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产学研协同发展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层级分布,其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发展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知识积累具有门限效应。从异质性知识积累区间看,低水平知识积累区间(kn≤10.267)的正向促进效应要低于高水平知识积累区间(kn>10.267)的正向促进效应;产学研协同发展通过提升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应增强创新主体的协同性,实行差异化创新战略,重视知识积累,加强自主知识创新与扩散,进一步提高知识积累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文礼朋 郭熙保
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研发支出、品牌建设等无形投资的回报,与有形资本积累一样要付出资金成本。在技术落后阶段,通过引进技术来获得技术进步,尽管全要素生产率会降低,但是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更快。重化工业化、借用技术与代工生产是造成我国资本积累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并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超
本文利用中国省区面板数据,通过运用系统GMM方法和脉冲反应研究了FDI、非国有经济投资及其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FDI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而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效果与其相反,FDI和人力资本吸收对技术效率都不显著,非国有经济投资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对技术进步不显著,因此,适当调整引资政策和提升非国有经济的技术水平是政府的基本政策导向。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人力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和旺 左文婷
文章以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3—2011年我国省级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于面板模型分析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随着市场型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会提升,但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即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2)严格适宜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激发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生产率的"双赢",由此验证了"波特假说"。(3)使用不同的环境规制变量,并用环保人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来克服反向因果关系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命令控制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但这一作用弱于市场型环境规制,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还未显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