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36)
- 2023(17909)
- 2022(15389)
- 2021(14192)
- 2020(12038)
- 2019(27029)
- 2018(26914)
- 2017(52333)
- 2016(28333)
- 2015(31304)
- 2014(30854)
- 2013(30733)
- 2012(28247)
- 2011(25694)
- 2010(25748)
- 2009(24120)
- 2008(23107)
- 2007(20466)
- 2006(18170)
- 2005(15959)
- 学科
- 济(128753)
- 经济(128624)
- 管理(79831)
- 业(76027)
- 企(60990)
- 企业(60990)
- 方法(52458)
- 数学(45734)
- 数学方法(45323)
- 农(32599)
- 中国(32475)
- 财(28836)
- 地方(27442)
- 业经(27210)
- 学(26342)
- 制(22414)
- 贸(22127)
- 贸易(22115)
- 农业(21910)
- 易(21434)
- 环境(18525)
- 银(18460)
- 银行(18390)
- 技术(17932)
- 和(17841)
- 行(17592)
- 理论(17551)
- 融(17354)
- 金融(17352)
- 务(17281)
- 机构
- 大学(408861)
- 学院(408711)
- 济(173073)
- 经济(169688)
- 管理(158300)
- 研究(140082)
- 理学(137451)
- 理学院(135941)
- 管理学(133675)
- 管理学院(132967)
- 中国(102600)
- 科学(86618)
- 京(86000)
- 财(77564)
- 所(71003)
- 农(69716)
- 研究所(64796)
- 业大(63001)
- 财经(62640)
- 中心(61814)
- 江(58522)
- 经(56853)
- 农业(55068)
- 北京(54056)
- 经济学(53387)
- 范(52093)
- 师范(51519)
- 院(50194)
- 经济学院(48064)
- 州(47202)
- 基金
- 项目(276839)
- 科学(216609)
- 基金(200650)
- 研究(199035)
- 家(176299)
- 国家(174890)
- 科学基金(148851)
- 社会(127459)
- 社会科(120871)
- 社会科学(120840)
- 省(108281)
- 基金项目(106779)
- 自然(96554)
- 自然科(94245)
- 自然科学(94220)
- 自然科学基金(92551)
- 划(90940)
- 教育(90178)
- 资助(82172)
- 编号(80130)
- 成果(64082)
- 重点(62086)
- 部(60539)
- 发(60254)
- 创(57647)
- 课题(54873)
- 创新(53842)
- 科研(52787)
- 国家社会(52638)
- 教育部(51707)
- 期刊
- 济(192340)
- 经济(192340)
- 研究(121669)
- 中国(71158)
- 学报(67704)
- 农(63305)
- 科学(60635)
- 管理(57912)
- 财(57186)
- 大学(50353)
- 学学(48034)
- 农业(43381)
- 教育(38347)
- 融(34377)
- 金融(34377)
- 技术(33259)
- 经济研究(32433)
- 业经(31484)
- 财经(31036)
- 经(26771)
- 问题(25340)
- 业(21396)
- 技术经济(21043)
- 科技(19851)
- 商业(19505)
- 贸(19455)
- 理论(19093)
- 版(18570)
- 现代(18407)
- 统计(17906)
共检索到592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芳 汪婷
本文利用200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指数和DEA模型分别测算了各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经济增长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第一二三产业集聚水平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证实,在统计期间内,从全国来看,第一产业集聚水平最高,第二产业集聚度较低,第三产业最高值为北京市,最低值则由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据。上海市经济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处于有效状态,东部地区省份技术效率整体较高,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技术效率在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规模效率均高于纯技术效率,表明资源配置效率偏离最优,存在着严重的要素过剩投入和技术投入不足现象。第一二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呈现"正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而第三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呈现正向线性相关关系。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纪玉俊 张莉健
对外开放水平会对产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有很大提高,但各地差异仍较大,由此而产生的影响结果也不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利用我国的省份面板数据,以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分析了我国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对外开放水平下,当服务业集聚能够更好地利用对外开放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时,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反之则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增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发达地区则应更好地"消化吸收"高对外开放水
关键词:
服务业集聚 经济增长 对外开放 门槛回归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纪玉俊 张莉健
对外开放水平会对产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有很大提高,但各地差异仍较大,由此而产生的影响结果也不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利用我国的省份面板数据,以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分析了我国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对外开放水平下,当服务业集聚能够更好地利用对外开放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时,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反之则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增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发达地区则应更好地"消化吸收"高对外开放水
关键词:
服务业集聚 经济增长 对外开放 门槛回归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纪玉俊 张莉健
对外开放水平会对产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有很大提高,但各地差异仍较大,由此而产生的影响结果也不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利用我国的省份面板数据,以对外开放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分析了我国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对外开放水平下,当服务业集聚能够更好地利用对外开放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时,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反之则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增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发达地区则应更好地"消化吸收"高对外开放水平所带来的正外部影响,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关键词:
服务业集聚 经济增长 对外开放 门槛回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金凤君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技术要素 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宗岚 刘习平
考虑了资源和产业集聚要素,扩展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依据2005~2010年中部六省493个县域的数据,对县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产业集聚的条件下,资本、劳动和资源投入的增加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从贡献的大小来看,依次为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要素。在考虑产业集聚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负,说明县域产业同构现象很严重,导致了恶性竞争和资源的浪费;资源的产出弹性为正,说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资源消耗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未来政府要注意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要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走县域经济生态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发展模式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朋飞 谢国斌
本文在使用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下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利用W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M-SYS方法估计了我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增长效率,检验了经济结构变迁、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等因素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效率有促进的作用,通货膨胀在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效率的抑制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外资利用、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表现各异,金融发展也并未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丁行政 曹灿
本文运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城市空间集聚产生的效应,以及它们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城市的空间集聚会导致资本在该城市的形成和集聚,产生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该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城市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这也是导致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根紧 丁志帆
文章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框架,检验了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制度改革、对外开放等都能促进我国经济效率提升,而科技进步却未能起到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情况与全国类似,但中、西部地区却表现出异质性,表现在中部产业结构优化未能改善技术效率,而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中、西部地区所有制改革在短期内也无法助推经济效率提高。
关键词:
随机前沿分析 经济增长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光远 李鹏飞
基于1985—2014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及省际经济增长效应差异,结果显示:中国货币政策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央行统一的正向货币政策更好地促进了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则明显较弱,并且货币政策对区域内各省份的影响方向和力度也显著不均衡。进一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区域经济增长非对称效应的原因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产业结构、金融环境、企业结构等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本市场条件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贸易开放度条件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玉林 马照宁
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样本企业地理位置经纬度微观数据测算产业集聚程度lnθ,基于湖北省16个地区2012~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的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并由于其关联效应显著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lnθ值等于12.3500时为模型最优点,集聚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湖北省现阶段已有四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达到拐点,其余大部分地区尚未达到最佳规模。因此,提出如下建议:高技术产业集聚过度的地区应适当扩大开发区面积,加强技术扩散与产业转移;高技术产业集聚度不足的地区可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带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寿奎 廖荣艳
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接着采用重心模型探究空间演变规律,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地区环境效率整体偏低,存在不均衡性。(2)成渝地区东西方向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非均衡性,且环境效率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3)成渝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存在单门槛效应,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减小。(4)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向影响环境效率;而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则抑制环境效率的提升。因此,应该鼓励绿色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高技术、低能耗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西贝 王群勇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