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4)
- 2023(8246)
- 2022(7054)
- 2021(6407)
- 2020(5363)
- 2019(11799)
- 2018(11715)
- 2017(23321)
- 2016(12510)
- 2015(14108)
- 2014(14136)
- 2013(14438)
- 2012(14271)
- 2011(13482)
- 2010(13956)
- 2009(13211)
- 2008(12811)
- 2007(11616)
- 2006(10838)
- 2005(9934)
- 学科
- 济(79629)
- 经济(79572)
- 管理(29434)
- 业(25411)
- 方法(25061)
- 地方(23168)
- 数学(22704)
- 数学方法(22546)
- 中国(19784)
- 农(18273)
- 企(16369)
- 企业(16369)
- 学(16149)
- 地方经济(14756)
- 业经(13547)
- 农业(12442)
- 制(12255)
- 环境(11961)
- 财(11075)
- 融(10748)
- 金融(10745)
- 贸(10659)
- 贸易(10651)
- 银(10397)
- 银行(10372)
- 易(10176)
- 行(10132)
- 发(9393)
- 和(9104)
- 体(8879)
- 机构
- 大学(201389)
- 学院(200672)
- 济(94822)
- 经济(92917)
- 研究(78811)
- 管理(69535)
- 理学(59004)
- 中国(58904)
- 理学院(58090)
- 管理学(57113)
- 管理学院(56723)
- 科学(47902)
- 京(43493)
- 财(42076)
- 所(41780)
- 研究所(37901)
- 农(33679)
- 中心(33633)
- 财经(33256)
- 江(31695)
- 经济学(31095)
- 经(29874)
- 范(28943)
- 师范(28742)
- 业大(28014)
- 院(27975)
- 经济学院(27820)
- 北京(27704)
- 农业(26361)
- 科学院(24768)
- 基金
- 项目(125727)
- 科学(99150)
- 基金(91261)
- 研究(91127)
- 家(79964)
- 国家(79371)
- 科学基金(66227)
- 社会(59794)
- 社会科(56657)
- 社会科学(56639)
- 省(50350)
- 基金项目(48755)
- 划(41502)
- 自然(41051)
- 自然科(39927)
- 自然科学(39910)
- 教育(39714)
- 自然科学基金(39127)
- 资助(36721)
- 编号(35904)
- 发(30500)
- 成果(29525)
- 重点(29336)
- 部(27776)
- 课题(25934)
- 发展(25155)
- 国家社会(24995)
- 展(24817)
- 创(24734)
- 创新(23502)
- 期刊
- 济(117025)
- 经济(117025)
- 研究(67256)
- 中国(37068)
- 农(30738)
- 学报(30444)
- 科学(29853)
- 财(28154)
- 管理(25481)
- 大学(22426)
- 学学(21392)
- 农业(20975)
- 融(20597)
- 金融(20597)
- 经济研究(19465)
- 财经(17273)
- 业经(17081)
- 问题(16128)
- 技术(16057)
- 教育(15370)
- 经(15036)
- 贸(12495)
- 资源(12405)
- 技术经济(11748)
- 国际(10895)
- 统计(10722)
- 经济问题(10008)
- 商业(9919)
- 业(9905)
- 世界(9761)
共检索到313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江 苗长虹 茹乐峰 崔彩辉
借助空间相互作用重力模型,利用2009和2000年的市区总人口、GDP及公路运营里程等指标,综合测度全国全部287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的省域空间经济联系。计算每个省域所辖中心城市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并以经济联系强度小于10、介于10—100、大于100三个区段按统一尺度标准,通过ArcGIS软件分别绘制出2009、2000年各省的经济联系空间分布格局图。综合对比发现,区域空间结构与其内部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联系网络的发育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空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联系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区域空间结构也随之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络式、一体化方向发展;全国省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全国主要城市群可以进行完美的空间拟合,反映出空间经济联系的强弱与紧密程度表征了城市群的演化阶段与发育状况,也说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是其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三地区的三大城市群区域,并且这一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仍在持续发展。
关键词:
重力模型 空间经济联系 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晓 韩增林 赵林 郭建科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截取2001年和2011年两个时间断面,基于改造后的金融外向服务功能模型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我国省域金融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金融外向服务功能价值量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较高和高等级的省份数量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外向服务价值量较弱;②金融外向服务功能价值量在空间分布上由上海"单极突出"发展成上海—北京"双核心"结构,并逐步向上海—北京—广东"三足鼎立"的格局迈进;③空间金融联系总量大幅度增强,区域空间结构也由"极核式"单中心结构向"多核心"网状结构发展;④四大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且不平衡的趋势仍在扩大。研究认为,今后应充分发挥上海、北京、广东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西部地区金融增长极,强化省域金融联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梦周 潘家栋
本文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同步考察2002~2017年浙江省域经济联系、创新联系及其空间形态演进,发现相较于经济关联,浙江城市间创新关联网络密度增长更快,城市所处的创新网络位置变化较大,空间形态演进更为活跃。其中,宁波在创新联系格局中从一高一低型跃迁为双高型,嘉兴从一高一低型趋向于双高型,湖州从双低型变为一高一低型,表明环杭州湾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增强。相较之下,温台地区创新联系弱于经济联系,温州在创新联系格局中从一高一低型变为了双低型,对外辐射能力下降。舟山与宁波,金华与绍兴、衢州等周边地区无论经济还是创新联系都在弱化,形成了较为孤立的状态。据此,本文提出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核心需要充分重视区域创新联系的活跃性,优化配置创新要素来推动区域一体化。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创新联系 空间形态 分异演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高建华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年、2010年231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位、前5位、前10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
经济联系网络 空间格局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一星,张莉
开放条件下,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这种格局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以大连、天津、上海和广州、深圳为龙头,由沿海至内地形成多条对外联系轴线。根据各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全国基本形成东北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和华南区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李建豹 徐静
在修正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形成以中下游城市群和上游城市群为核心的两大板块,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是促进中下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核心区与边缘区网络密度差异较大,上海、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成为经济联系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一轴线、两板块、多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李建豹 徐静
在修正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一体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形成以中下游城市群和上游城市群为核心的两大板块,区域内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是促进中下游经济联系的主要原因之一;"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核心区与边缘区网络密度差异较大,上海、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城市成为经济联系网络中重要的中介城市,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一轴线、两板块、多中心"的经济联系格局;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式上分别呈现出"多中心紧凑模式、多中心松散模式、双核极化模式",表明中下游区域以城市群为主体,中介城市为对接点的经济联系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加强与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上游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实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史琴琴 康江江 鲁丰先 赵凯娜 任世鑫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模型和方法,对山西省107个研究单元的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山西省可达性水平形成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局部来看,东部可达性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2)县际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呈"大"字形,初步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联系格局;城市对外联系总量差异较大,空间上表现为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单元为主的中心—外围格局,西部沿黄河一带的边缘单元与全省其他单元联系微弱,对外联系强度小;各省辖市与北京、石家庄、西安、济南、郑州联系紧密,与银川、兰州等西部省会城市联系较弱。(3)县际经济联系受城市基础规模、交通优势度、区位、城市化水平、地形等因素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申晓燕 王茜茜 李晓丹 宋洁 徐建斌 孙峰华
借助SPSS20.0平台,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预测。以Arc GIS中距离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的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前后对东北、华北和山东半岛区域经济联系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区域间经济联系大为增强;山东半岛往西往北和辽东半岛往东往北区域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弱;北京、天津、辽宁省的西北区域、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区域、内蒙古的中西部区域其经济联系不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明水 谢红彬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经历了提出、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意义,应用引力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进行计算,并用Mapinfo9.0专题地图显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双核"城市群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沿海放射长廊,中、西部"次增长点"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多级体系,沿海发展轴对中、西次增长点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度由沿海向内陆山区随着距离成本的增加呈现出衰减规律;区域内陆各城市之间的彼此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其中山地地形条件和距离成本是海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阻碍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建平 李振福 邓昭
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促使北极航线开通成为了可能,北极的航运价值愈发凸显,并对沿线国家经济联系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引力模型和可达性理论分析北极航线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及网络特征,结果发现:北极航线开通促使部分节点中心度上升,北极航线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北极航线开通促进了北极航线经济圈经济联系网络密度的提升,国家间联系逐渐密切;同时北极航线开通后绝大部分西欧国家可达性水平较高,而东北亚国家的可达性水平较低,但东北亚国家可达性水平提升幅度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涂建军 罗运超 张骞 唐思琪 吴越
以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截取1984、1995、2006和2016年等4个时间节点,按照点(城市潜能)—线(经济联系轴线)—网络(经济联系网络)的分析框架,借助城市潜能模型、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变异系数模型和线性加权平均方向模型等测算城市经济联系的强度、差异、形态、层级和方向,刻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经济联系时空格局的演化历程:①我国城市潜能在"递进演化"的同时,其地域分异特征愈加明显且差距不断扩大,高潜能城市始终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城市潜能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顽健性"。②城市经济联系主轴线的"跨省"特征日益凸显,且从1995年开始逐渐突破省域界线,呈现出以重点城市为中心的"簇状"延伸形态,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等级城市的经济垂直关联体系。③我国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加大,复杂性逐渐增强,且经济联系日益突破距离限制,跨省经济联系规模和联系网络密集度日益增大;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在2006年开始由省域经济逐渐向城市群经济转变,2016年城市群经济特征愈加明显。④城市间经济联系方向具有明显的"向心性"特征,在空间上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等重点城市为核心呈"汇聚"态势,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未来,应有序引导和调整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层级、方向,优化完善城市经济联系网络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筑梯次良好、互通密切的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廉晓梅 姜姿卉
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有助于提升东北区域一体化水平,形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济联系网络受省级行政区划的制约较为明显,同一省份内的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经济联系强度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沈阳市、大连市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长春市、沈阳市、哈尔滨市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突出,黑河市、伊春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偏弱,整体形成“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网络重心具有向辽中南城市群移动的态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需求、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助于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
关键词:
东北振兴 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网络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坚
基于中心职能强度及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中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三角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极点的"多心组团"的空间格局。城市集聚功能依然是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功能,城市辐射功能欠缺,中三角城市群目前还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城市流的动态变化来看,近五年来,中三角三大城市群均表现出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快于第三产业的特征,制造业的增长是促进中部城市群城市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中三角城市群 城市流 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俊智 文淑惠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4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Multilevel p2模型方法,分析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结构、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呈"核心-边缘"分布的三级圈层结构,各层级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空间经济联系程度比较松散。同时,GMS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程度还受单个城市经济、资源集聚效应的影响,而城市间要素的扩散效应影响尚不显著。随着各成员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GMS城市群空间经济网络正迅速形成与拓展,中心城市的增加与城市之间相互建立新的经济联系将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