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4)
2023(9044)
2022(7965)
2021(7254)
2020(6467)
2019(14919)
2018(14745)
2017(29441)
2016(16295)
2015(18666)
2014(18892)
2013(19074)
2012(18242)
2011(16667)
2010(16743)
2009(15930)
2008(15855)
2007(14564)
2006(12820)
2005(11623)
作者
(50715)
(42301)
(42288)
(40297)
(26469)
(20423)
(19585)
(16618)
(15748)
(14970)
(14358)
(14237)
(13342)
(13342)
(13248)
(13221)
(13102)
(12513)
(12244)
(12138)
(10674)
(10560)
(10283)
(9649)
(9546)
(9514)
(9397)
(9255)
(8577)
(8570)
学科
(74104)
经济(74044)
管理(40761)
(39636)
方法(33442)
数学(30399)
数学方法(30177)
(27994)
企业(27994)
(23156)
中国(20109)
地方(19511)
(16176)
农业(15238)
(14923)
(14283)
贸易(14278)
业经(14052)
(13841)
(13727)
(11526)
环境(11488)
银行(11487)
(11018)
地方经济(10891)
(10758)
金融(10756)
(10434)
(8704)
(8665)
机构
学院(246213)
大学(245772)
(102835)
经济(100579)
管理(90749)
研究(86104)
理学(77962)
理学院(76947)
管理学(75689)
管理学院(75219)
中国(65061)
科学(55065)
(52177)
(49140)
(46903)
(45687)
研究所(41642)
业大(39950)
中心(39722)
农业(39148)
(38557)
财经(37270)
(33827)
(33542)
师范(33502)
北京(32533)
经济学(31802)
(30270)
(30132)
经济学院(29099)
基金
项目(160190)
科学(124584)
研究(115751)
基金(113969)
(99881)
国家(99062)
科学基金(82759)
社会(72304)
社会科(68437)
社会科学(68410)
(65642)
基金项目(61488)
(54353)
自然(53088)
教育(52938)
自然科(51695)
自然科学(51676)
自然科学基金(50742)
编号(48220)
资助(46220)
成果(39218)
重点(36881)
(36618)
(35611)
课题(33453)
(32570)
科研(30835)
创新(30632)
计划(30140)
教育部(29544)
期刊
(114344)
经济(114344)
研究(70974)
中国(45637)
(44432)
学报(41243)
科学(36903)
(34116)
农业(30451)
大学(29943)
管理(29291)
学学(28323)
教育(23710)
(22574)
金融(22574)
技术(20455)
业经(19785)
财经(18059)
经济研究(17892)
问题(16711)
(15830)
(15522)
(13293)
资源(13062)
技术经济(12878)
理论(12648)
商业(12309)
统计(12240)
(12186)
实践(11456)
共检索到362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建军  侯纪伟  侯婧祎  
从粮食产需空间失配的角度分析我国省域粮食产需匹配关系及粮食安全。通过构建粮食产需空间失配模型,选择我国27个省级区域分析其粮食产需空间失配的时空演变特征,比较2007—2013年、2013—2019年两个时期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变化对产需失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域的粮食产需失配状况愈发严重,需要采取更多的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等措施和投入以确保由于粮食产需空间失配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 2)不同省域粮食产需空间失配的时空特征与变化特征不同,应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将27个省域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4种类型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 3)我国粮食产需空间失配受粮食产业政策和投入影响明显,在加大粮食生产和投入的同时应加强粮食储备、粮食通道等粮食产需再匹配环节的建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邝婵娟  朱忠玉  曾建强  
我国40多年来粮食生产跨上7个台阶,粮食增产的潜力在于科技的进步,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等。在地域生产布局上应充分发挥产大于需类型区粮食的生产优势,特别是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三大余粮区,挖掘产需趋向平衡类型的生产潜力,提高产小于需类型区粮食的自给水平。提出了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经过努力,本世纪末,我国粮食能再增产5000万吨是能够实现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鲍丙飞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1—2012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3%,且是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从空间维度看,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除四川省下降之外,其余省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上升;显著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为粮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劳均经营规模、种粮人口比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礼连  张利国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驱动因子由技术进步型向技术效率型转换;从空间上来看,长江经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在区域上呈"阶梯"分布,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下降;种粮人口比重、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税减免政策与滞后一期粮食价格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粮食受灾率对长江经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负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礼连  张利国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驱动因子由技术进步型向技术效率型转换;从空间上来看,长江经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在区域上呈"阶梯"分布,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下降;种粮人口比重、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税减免政策与滞后一期粮食价格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粮食受灾率对长江经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慧芳  鲍丙飞  张利国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其与粮食生产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2002-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由技术进步驱动型向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驱动型转变,且空间差异较大;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产出全局空间相关性呈"N"型变化趋势,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考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县(市)空间异质性,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推进粮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慧芝  王建力  王勇  龙晓泳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5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产量、户籍人口数据、农业化肥使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740个区县),运用粮食变化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西差异显著,年均增长率为0. 5%,上中下游依次为0. 6%、0. 8%和-0. 7%;上游为劣势区,中游为优势增长区,下游为减弱区。(2)粮食产量冷点聚类一直分布在上游地区,聚类格局在2000年左右由西南边界的"L"型转变为西北倒"L"型;下游江淮地区与太湖平原的热点集聚在2000年后消失,且长期处于减产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呈较高的空间相似性,2000年为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3) 1990~2015年长江流域一般余粮县和重要余粮县重心呈现出"南下西移"态势,缺粮县和供需紧平衡县重心发生了"从南向北、从西向东"迁移变化。(4)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均具显著性正向效益。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继文  崔家鸣  
为了探索影响山东省各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关键因素,以及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值法对2011—2017年山东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山东农业科技规律为根本,提高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水平;改进粮食耕作模式,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凤  刘艳芳  孔雪松  陈奕云  潘佳威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地形分异规律,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静芬  李丁  刘笑杰  肖人荣  戚禹林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月  孔祥斌  张安录  张雪靓  祁凌云  
从耕地利用角度对影响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应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Lmdi)将影响1980—2010年我国省域粮食生产变化的因素分为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耕地面积和粮作比例;对粮食生产及其分解因素的统计指标在省级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加22 592.3万t,粮食生产格局重心由南重北轻逐渐演变为北重南轻;4个因素中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起到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增产作用逐年降低,并被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所替代;耕地面积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全国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秀梅  石森昌  
本文利用双对数模型,就我国不同时期的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弹性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弹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及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实证检验,同时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红富  周生路  吴绍华  郑光辉  花盛  李莉  
为了研究江苏省农用地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分析了2000年和2006年江苏省农用地粮食单产和总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人为影响因素和气象因素对江苏省农用地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农用地粮食单产空间分布差异表现为由南往北不断减少的格局,这个格局2006年与2000年相比没有发生改变,但是,随着近年表现出苏北和苏中粮食单产增加大于苏南的趋势,苏南地区的粮食单产优势在渐渐消失,苏中地区成为江苏省粮食单产的另一个高值区,局部地区接近苏南的单产水平。2000年粮食总产分布表现为高值区多中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中和苏北地区,但到2006年后粮食总产高值区在苏北和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卫晓梅  吴健生  黄秀兰  刘洪萌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1990—2010年粮食产需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构建粮食安全指数,识别京津冀粮食安全区域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粮食生产经历了上升期、快速下降期、恢复增长期3个变化阶段,粮食低产县逐年减少,中产县基本保持稳定,高产县则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需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南部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及产需差热点,而北部则为低值聚集区;在安全区域识别方面,大部分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类型,较少县属于生产安全-消费不安全类型,生产不安全-消费不安全的类型最少;对区域安全变化进行分类,安全-安全类型的县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地区,不安全-不安全类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文斌  徐通  王雅鹏  
中部地区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中部六省之一,湖北省在粮食安全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运用DEA方法分析1990-2004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揭示湖北省在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方面的运行效率,发现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投入过多,要素投入有松弛量,尤其是2004年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同时发现,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规模过小的制约,需要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发挥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