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7)
- 2023(12049)
- 2022(10643)
- 2021(9884)
- 2020(8370)
- 2019(19206)
- 2018(19492)
- 2017(38655)
- 2016(21107)
- 2015(23855)
- 2014(24192)
- 2013(24246)
- 2012(22665)
- 2011(20604)
- 2010(20527)
- 2009(18686)
- 2008(18142)
- 2007(15961)
- 2006(14186)
- 2005(12485)
- 学科
- 济(89412)
- 经济(89318)
- 管理(59364)
- 业(54647)
- 企(43161)
- 企业(43161)
- 方法(39913)
- 数学(34861)
- 数学方法(34528)
- 农(24556)
- 中国(23996)
- 地方(22148)
- 学(19706)
- 财(19701)
- 业经(18556)
- 环境(17599)
- 贸(16478)
- 贸易(16470)
- 农业(16349)
- 制(16072)
- 易(15972)
- 和(14891)
- 银(13797)
- 银行(13756)
- 融(13220)
- 金融(13218)
- 行(13186)
- 划(13000)
- 理论(12949)
- 技术(12599)
- 机构
- 大学(306419)
- 学院(304945)
- 济(122695)
- 管理(122284)
- 经济(119930)
- 理学(105927)
- 理学院(104727)
- 研究(103723)
- 管理学(103093)
- 管理学院(102542)
- 中国(76556)
- 京(65722)
- 科学(64774)
- 财(55592)
- 所(52724)
- 农(48797)
- 研究所(48069)
- 中心(46620)
- 业大(46136)
- 财经(44792)
- 江(44135)
- 北京(41866)
- 范(41193)
- 师范(40851)
- 经(40498)
- 农业(38282)
- 院(37847)
- 州(36106)
- 经济学(35946)
- 财经大学(33201)
- 基金
- 项目(207785)
- 科学(162715)
- 研究(153453)
- 基金(149192)
- 家(129483)
- 国家(128425)
- 科学基金(109457)
- 社会(94989)
- 社会科(89859)
- 社会科学(89834)
- 省(82692)
- 基金项目(80397)
- 自然(71239)
- 自然科(69430)
- 自然科学(69414)
- 教育(69311)
- 划(68853)
- 自然科学基金(68117)
- 编号(63899)
- 资助(61394)
- 成果(51576)
- 重点(46453)
- 部(45923)
- 发(45679)
- 课题(43606)
- 创(42599)
- 创新(39805)
- 科研(39623)
- 教育部(38814)
- 项目编号(38556)
- 期刊
- 济(135100)
- 经济(135100)
- 研究(91173)
- 中国(53590)
- 学报(46590)
- 科学(43872)
- 农(43740)
- 管理(43491)
- 财(37913)
- 大学(34767)
- 教育(32849)
- 学学(32594)
- 农业(30787)
- 融(26299)
- 金融(26299)
- 技术(25593)
- 业经(22893)
- 经济研究(20925)
- 财经(20495)
- 问题(18194)
- 经(17331)
- 理论(16451)
- 图书(16313)
- 实践(15224)
- 践(15224)
- 业(15056)
- 技术经济(15044)
- 资源(15036)
- 科技(14923)
- 商业(14126)
共检索到442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浩 付皓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推荐的"表观消费量法"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文章以湖北省为例,估算了该省1998~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别采用绝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及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标对其碳排放水平、趋势、特征进行了实证描述与比较研究。
关键词:
表观消费量 碳排放 能源消费 湖北省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涛 赵天燕
在深入分析相关文献以及考察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度,并根据有关历史数据以及预测的资料,就我国能源消耗过程中碳排放趋势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均C和CO2排放量均呈现弱"N"型变化趋势;政府与企业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其没能有效解决由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增加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量之间的关系向着倒"U"趋势转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来科 赵捧莲 张云
文章对当前中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测算中的研究方法加以梳理,并将这些方法分为单一类型研究方法和组合研究方法两大类。分析了情景分析法、指数分解分析法和传统计量法三种单一类型研究方法和情景分析下的投入产出、CGE、系统动力学三种组合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缺陷,得出单一类型研究方法容易忽略重要的影响因子,组合研究方法的理论模型更具合理性,但参数的设定与实证过程存在难度。
关键词:
中国碳排放量 影响因素 测算 研究方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帮英 苏方林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仅是对变量"均值"估计,不能反映省域碳排放量在空间上的非平稳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技术引入空间效应,发现GWR模型比OLS模型具有明显优势: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价格之前存在内生经济关系;影响碳排放量各因素在省域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为低碳经济实现提出相关政策。
关键词:
碳排放量 低碳经济 地理加权回归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孙传旺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叶 王道平 赵耀
物流活动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从省域层面对我国物流作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和比较分析,对于从宏观上掌控各省域物流作业碳排放量及省域物流作业节能减排目标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给出了省域物流作业CO2排放量测量模型,测算了不同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及排放系数。然后,以物流作业直接能耗法核算我国各省域2008年物流作业的CO2排放指标,包括各省域的CO2排放量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省域之间物流活动产生的CO2排放量存在着地域不平衡性,CO2排放量中东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西部省域,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西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中东部省域。最...
关键词:
省域 低碳 物流作业 碳排放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因素分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峰 龙定洪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科学预测其碳排放量对“双碳”背景下探索省级控碳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各类碳源和碳汇进行核算,得到了广东省1995—2019年的净碳排放量;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经鸡群算法优化的快速学习网CSO-FLN预测模型,对广东省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FLN、ELM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CSO-FLN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富裕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SO-FL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FLN、ELM模型,可作为后续碳排放量预测的有效建模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峰 龙定洪
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科学预测其碳排放量对“双碳”背景下探索省级控碳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各类碳源和碳汇进行核算,得到了广东省1995—2019年的净碳排放量;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广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作为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经鸡群算法优化的快速学习网CSO-FLN预测模型,对广东省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FLN、ELM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CSO-FLN模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间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规模、富裕度、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SO-FL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FLN、ELM模型,可作为后续碳排放量预测的有效建模方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维洋
本文根据学者研究成果,确定人口数量、GDP、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为碳排放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河北省1995~2010年数据,建立碳排放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根据碳排放量各影响因素1995~2010年数据,分别建立各自的一元回归方程,并对其未来值进行预测。依据各因素预测值及多元回归方程预测未来碳排放量,同时也预测降低第二产业不同比重情况下的碳排放量,结论为降低碳排放量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提出了降低碳排放量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正宏 卓翔之 庄道元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方法,以安徽省碳排放量为因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自变量,设定安徽省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人口数量和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为控制变量,结果发现:第一,经济增长(GDP)是影响安徽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LNPGDP的影响系数为0.47;第二,影响安徽省碳排放量的次要因素为LNPSTRU和LNPEO。第三,人均收入和研发投入也会影响安徽省碳排放量大小。
关键词:
碳排放量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 对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永浩 刘争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测算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用物资消耗量的年度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运用灰色预测法GM(1,1)预测中国31个省份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省域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碳排放总量最高,广西碳汇总量、净碳汇总量最高。(2)从时间序列看,中国种植业碳排放高峰已经过去,并且种植业未来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不管是到达碳排放高峰的时间点、碳排放总量还是未来碳排放量下降趋势都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另外,新疆、黑龙江和河南部分主要农用物资(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化肥和灌溉)碳排放量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3)从空间分布看,河南、山东、安徽以及吉林属于高-高型地区,四川和新疆属于高-低型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大小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高值基尼系数在地理分布上,明显呈现沿海性的特征。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种植业碳汇量基尼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芳 陈省宏 陈安祺 季健 秦海鸥
中国的水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了控制水污染,对中国未来废水排放量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影响废水排放量的潜在变量中筛选出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三个关键预测变量,采用1998—2017年中国省域数据和基于任务相关性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各省份废水排放量趋势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保持线性回归模型的可解释性,并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RMSE、MAE和MAPE分别为0.0882、0.0643和0.5533)。预计全国年废水排放总量2025年最低将达到9081209万吨,最高9903864万吨;2030年最低将达到10864311万吨,最高13081922万吨。政府部门可根据预测结果制定废水减排计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芳 陈省宏 陈安祺 季健 秦海鸥
中国的水污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了控制水污染,对中国未来废水排放量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影响废水排放量的潜在变量中筛选出GDP、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三个关键预测变量,采用1998—2017年中国省域数据和基于任务相关性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各省份废水排放量趋势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保持线性回归模型的可解释性,并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RMSE、MAE和MAPE分别为0.0882、0.0643和0.5533)。预计全国年废水排放总量2025年最低将达到9081209万吨,最高9903864万吨;2030年最低将达到10864311万吨,最高13081922万吨。政府部门可根据预测结果制定废水减排计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