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40)
- 2023(18552)
- 2022(15681)
- 2021(14634)
- 2020(12158)
- 2019(27745)
- 2018(27600)
- 2017(52874)
- 2016(28532)
- 2015(32357)
- 2014(32627)
- 2013(32545)
- 2012(30507)
- 2011(27891)
- 2010(28566)
- 2009(26810)
- 2008(25653)
- 2007(23049)
- 2006(20864)
- 2005(18932)
- 学科
- 济(132698)
- 经济(132570)
- 管理(79725)
- 业(74971)
- 企(59474)
- 企业(59474)
- 方法(49621)
- 数学(42809)
- 数学方法(42381)
- 中国(41875)
- 农(35159)
- 地方(35051)
- 融(29475)
- 金融(29473)
- 财(29264)
- 银(29113)
- 银行(29071)
- 业经(29024)
- 行(28111)
- 学(27309)
- 制(25873)
- 农业(23962)
- 环境(21489)
- 贸(21207)
- 贸易(21184)
- 易(20446)
- 理论(19569)
- 和(19529)
- 地方经济(18400)
- 技术(17981)
- 机构
- 大学(413963)
- 学院(413430)
- 济(172871)
- 经济(168964)
- 管理(157667)
- 研究(147843)
- 理学(133707)
- 理学院(132137)
- 管理学(130029)
- 管理学院(129286)
- 中国(115914)
- 京(90515)
- 科学(89516)
- 财(80483)
- 所(75543)
- 研究所(68162)
- 中心(67303)
- 农(67069)
- 江(63602)
- 财经(62705)
- 业大(59146)
- 北京(58604)
- 范(56791)
- 经(56644)
- 师范(56306)
- 院(53540)
- 经济学(52390)
- 州(51869)
- 农业(51795)
- 经济学院(46844)
- 基金
- 项目(268629)
- 科学(209733)
- 研究(200185)
- 基金(190723)
- 家(165285)
- 国家(163844)
- 科学基金(139293)
- 社会(125191)
- 社会科(118545)
- 社会科学(118508)
- 省(106930)
- 基金项目(101023)
- 教育(91200)
- 划(88853)
- 自然(87888)
- 自然科(85638)
- 自然科学(85617)
- 自然科学基金(84019)
- 编号(83128)
- 资助(78807)
- 成果(68558)
- 发(61629)
- 重点(60675)
- 部(58850)
- 课题(58524)
- 创(54863)
- 创新(51277)
- 国家社会(50710)
- 科研(50360)
- 教育部(50042)
- 期刊
- 济(204264)
- 经济(204264)
- 研究(131744)
- 中国(89020)
- 学报(62143)
- 农(61527)
- 管理(59326)
- 财(59076)
- 科学(58020)
- 融(50441)
- 金融(50441)
- 教育(50049)
- 大学(47025)
- 学学(43815)
- 农业(42048)
- 技术(37620)
- 业经(32688)
- 经济研究(32128)
- 财经(31041)
- 经(26632)
- 问题(26468)
- 图书(22603)
- 技术经济(21437)
- 业(21248)
- 理论(20933)
- 贸(19677)
- 资源(19568)
- 现代(19188)
- 科技(19100)
- 实践(18826)
共检索到648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王如琦
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制度实施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水平存在着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局面,其中大部分省份是一个起伏下行的趋势,最终针对如何更好地融入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红贵 王如琦
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制度实施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水平存在着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局面,其中大部分省份是一个起伏下行的趋势,最终针对如何更好地融入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赵培棪 洪名勇 张曌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贵州省作为我国喀斯特分布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区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和生态制度五个维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对贵州省2006—2022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法分析各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显示:(1)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综合评分从2006年的0.31上升到2022年的0.61,年均增长率为4.32%,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和生态制度的评分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6%、5.24%、8.03%和5.91%。(2)通过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生态治理、生态制度以及生态空间对生态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生态经济和生态治理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促进作用。文章利用时间序列动态分析,填补了贵州省生态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领域的空白,首次将因果分析方法引入生态文明建设影响维度的分析中,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1)生态经济方面,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和生态的协调统一。(2)生态保障方面,建立补偿与激励、约束与惩罚机制。(3)生态治理方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社会参与的多元协调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王旭 付晗宁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为基本发展形态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一些企业没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缺乏绿色营销意识和手段,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企业绿色教育,推行绿色生产,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加大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绿色生产 绿色技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珺东 李波
省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经济问题,但是单一的评价方法很难有效地对省域经济这样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给出科学评价。本文首先运用层次分析、灰色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价"的组合评价方法,选取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5个年度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三种方法的综合排名结果。其次,利用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各地区综合排名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得出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呈现"东部平稳、中部发展、西部落后"格局的结论。最后,就促进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提出决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定祥 彭政钦 李伶俐
本文以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为基础,从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以及融合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与CRITIC权重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分析等方法,对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化以及空间关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和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明显差异;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过程、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递减,且融合发展的过程维度的指数值增速最大;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区域内大部分省份之间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但极化现象明显减弱;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该特征仅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部分年份才有所表现。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 融合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谢海燕 贾彦鹏 杨春平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二者仍然存在不协调、不融合的现象。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经济手段推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从顶层设计、法规政策体系、宏观调控手段、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评价考核等方面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产业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雄辉 陈铭聪 孙熹寰 罗崴 吕春甜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金融链、政策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政策链(简称"四链")融合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区域经济理论,深入探究"四链"融合发展机制,构建"四链"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地级市"四链"融合发展指数,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地级市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各地级市的"四链"融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珠三角地区处于"四链"融合发展较高水平,其中广州"四链"融合发展水平最高,深圳、东莞次之,惠州和肇庆最低;粤东西北地区"四链"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但各地区差距不明显,总体发展水平较为一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晓玲 王军 张江洋
本文通过构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省域高质量发展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基于松弛的模型(SBM)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ML)指数,测算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多数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稳定,仅有个别省份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域为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驱动因素来看,造成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生产技术同时降低或生产技术的单一下降。因此,各省份要充分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难度,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统筹经济增速与经济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改善技术效率,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艳玲 高建山 韩伏彬
在厘清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和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模型,并以河北省为例,基于2005~2013年河北省发展统计数据,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绩效问题。依据结果指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改善,反过来将对生态文明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进入互适互补的良好循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翟郡 杨红强 徐彩瑶 孔凡斌
【目的】分析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与林业产业融合(简称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明确数林融合机制,为推动中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数字基础设置、数字业务规模、数字技术创新3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效率3个维度构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进行测度,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影响浙江省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1)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逐年下降趋势;2)浙江省大部分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各地级市存在负向或正向相关性特征;3)农村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数量和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数量与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强;4)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交通便利度对推动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负向作用,数字经济指数对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2015—202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变化特征不显著,数字经济各构成要素和外部因素在不同方向和程度上影响数林融合发展水平。因浙江省需要高度重视数林融合发展,率先打造全国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林业产业 融合发展 浙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扬 张建军 李向辉
在"十三五"规划强调"新四化"发展整体性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各地区"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对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新四化"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基于离差系数最小化的融合度模型,对我国31个地区"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新四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呈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我国"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仍然较低,绝大多数地区处于初级融合发展水平以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池波 李硕 田云
文章通过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现有统计条件下跨时空农村产业融合度水平比较提供新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熵值法和均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展开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省域差异明显但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特征,即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通过比较发现,熵权法和均权法下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可见赋权方法的不同并未改变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地理梯度特征,不过均权法在分析多样性和体系开放性方面存在优势。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赋权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扬 张建军 李向辉
在"十三五"规划强调"新四化"发展整体性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各地区"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对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新四化"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基于离差系数最小化的融合度模型,对我国31个地区"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新四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呈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我国"新四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仍然较低,绝大多数地区处于初级融合发展水平以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鲁明中 张越
任一生态经济区域都是更大区域的组成部分 ,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既要注意区域内在的协调 ,更应关注对更大区域的环境影响。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 ,要特别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利用与经济开发利用的协调关系 ,因此 ,做好环境影响分析是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提
关键词:
区域生态经济 环境影响分析 生态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