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14)
- 2023(16591)
- 2022(14198)
- 2021(13084)
- 2020(11323)
- 2019(25674)
- 2018(24945)
- 2017(47807)
- 2016(25956)
- 2015(28924)
- 2014(28506)
- 2013(28165)
- 2012(26321)
- 2011(23858)
- 2010(23756)
- 2009(21980)
- 2008(21717)
- 2007(18689)
- 2006(16455)
- 2005(14505)
- 学科
- 济(110059)
- 经济(109939)
- 管理(71562)
- 业(69246)
- 企(54357)
- 企业(54357)
- 方法(52310)
- 数学(46904)
- 数学方法(46342)
- 农(30151)
- 中国(29891)
- 财(27558)
- 地方(23243)
- 业经(22986)
- 学(22707)
- 贸(22086)
- 贸易(22076)
- 易(21476)
- 农业(20180)
- 制(20082)
- 银(17328)
- 银行(17261)
- 融(17243)
- 金融(17240)
- 行(16509)
- 务(16387)
- 财务(16351)
- 财务管理(16313)
- 环境(16155)
- 技术(16058)
- 机构
- 大学(375455)
- 学院(372042)
- 济(154581)
- 经济(151630)
- 管理(142838)
- 研究(129491)
- 理学(124374)
- 理学院(122897)
- 管理学(120677)
- 管理学院(119991)
- 中国(97145)
- 科学(81294)
- 京(78677)
- 财(71058)
- 农(69835)
- 所(66202)
- 研究所(60593)
- 业大(60051)
- 中心(59827)
- 财经(57235)
- 农业(55503)
- 江(54612)
- 经(52273)
- 北京(48728)
- 范(48289)
- 经济学(48069)
- 师范(47665)
- 院(46460)
- 经济学院(43671)
- 州(43254)
- 基金
- 项目(258239)
- 科学(203490)
- 基金(189703)
- 研究(180933)
- 家(168856)
- 国家(167532)
- 科学基金(142355)
- 社会(116599)
- 社会科(110642)
- 社会科学(110612)
- 省(101139)
- 基金项目(100345)
- 自然(94301)
- 自然科(92160)
- 自然科学(92128)
- 自然科学基金(90492)
- 划(86009)
- 教育(83262)
- 资助(77839)
- 编号(70909)
- 重点(59100)
- 部(57245)
- 成果(56933)
- 发(55798)
- 创(53869)
- 创新(50558)
- 科研(50482)
- 国家社会(49244)
- 计划(49112)
- 课题(48830)
- 期刊
- 济(160404)
- 经济(160404)
- 研究(105413)
- 中国(68329)
- 学报(66262)
- 农(61614)
- 科学(58405)
- 财(52487)
- 管理(51301)
- 大学(49252)
- 学学(46534)
- 农业(42102)
- 教育(34667)
- 融(34153)
- 金融(34153)
- 技术(30707)
- 财经(27905)
- 经济研究(26808)
- 业经(26154)
- 经(23916)
- 业(22774)
- 问题(21975)
- 贸(19744)
- 统计(19361)
- 版(18629)
- 理论(18122)
- 技术经济(17907)
- 图书(17657)
- 科技(17590)
- 策(17488)
共检索到544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甜甜 孟婷 穆月英
针对2015年以来我国玉米行业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问题,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和灰色系统评估法对我国20个玉米主产区2008—2017年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并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具有稳定的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在生产成本和产业利润2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2)显著影响省域比较优势的正向因素为农用柴油使用量、耕地灌溉面积和农村教育经费等,负向因素为农用化肥施用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第一产业GDP占比等。政府需根据生产比较优势调整布局,科学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生产和精深加工的匹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刘坤 祁春节
[目的]通过研究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5年全国柑橘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资源禀赋系数模型,定量测算了2005—2015年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及资源禀赋系数,结合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柑橘主产区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1)我国柑橘各主产区比较优势明显但差异较大,柑橘产业有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强劲趋势;(2)我国柑橘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较为集中且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福建、浙江、四川及湖南4省处于下降趋势,其他主产区均有所上升;(3)资源禀赋、资本投入对柑橘区域比较优势有正向的影响,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在动态中显现,经济水平对区域比较优势有负向影响。[结论](1)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受到资源禀赋、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要根据各主产区的现状条件进一步优化柑橘产业区域布局,提高科技含量,并且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使柑橘产业能够在主产区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3)南方沿海地区柑橘产业近年受黄农病影响严重,柑橘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旷爱萍 胡超 韩丹丹
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测度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2001—2017年中国玉米主产区2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改善拉动,前沿技术进步提升作用不明显,年均增长0.36%;从时序演变看,不同阶段特征明显,从地区分布看,西南山地玉米区域生产率增长最快,东北春播玉米区域增长最慢;中国玉米主产区缺乏"低碳技术创新者"。加大玉米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玉米投入要素利用效率和推动区域间玉米种植业均衡发展是提升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超 王雅静 陈其兰 朱满德
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在测度1995—2015年全国及省级层面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农业机械化等外生因素对玉米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阶段性变化,总体略有提高;各省份技术效率变动有分化趋势,传统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出现下滑的新动态,而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及新兴玉米产区的技术效率则有显著改善。增加农机动力、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技术效率损失并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这些为今后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可选方向和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炜 李谷成 高雪
基于中国五大玉米主产区17个主产省份2004—2015年的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玉米生产成本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对其成本效率影响因素及其差异进行分析,最后分别考察城镇化水平和播种面积对玉米生产成本效率提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全国玉米生产的平均成本效率为0.73,成本节约潜力巨大,且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两极分化现象。玉米生产成本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地区差异明显。玉米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率对玉米生产成本效率的贡献度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跨越门槛值时,播种面积的正向作用稍有加强;当播种面积跨越门槛值时,有效灌溉率的正向作用才显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琛 吴敬学
土地、环境等资源制约与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等问题都使得我国粮食安全更为棘手。突破目前土地生产率提高缓慢,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较低的局面,是保障我国粮食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要前提。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生物化学型的要素投入,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需要农业机械化率水平的提高,所以两种类型的技术投入是影响粮食增产增收的根本来源。文章采取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超越对数面板模型,对2001~2011年的全国省级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非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技术效率与生物化学型及机械型技术投入之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生产总体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其中东南部地区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兴龙 王凯
本文综合运用区位商和国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对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4个玉米主产省玉米加工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8—2005年4省玉米加工业总体的竞争力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按照本文设定优势地区的选择标准,山东、吉林、河北3省属于玉米加工产业的优势地区,辽宁省优势较弱;就玉米加工业各子行业的竞争力而言,4个省均有自己的优势子行业,各子行业的优势地区各不相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慧莲 王海南 韩旭东 郑风田
运用1996-2015年全国及各省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玉米种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等数据资料分别测算我国18个玉米生产省区的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结合GIS技术探讨1996-2015年全国玉米生产省区综合比较优势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以后全国玉米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我国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春播玉米区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1996-2015年具有玉米生产规模优势的省份保持相对稳定,同期我国玉米种植省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相对较集中,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区域 比较优势 空间分布 测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洁 安晓宁 王义明 杜彦明
立足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总体水平的增长,其着力点应放在主要作物、重点地区和关键举措上。本文选择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构建模型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玉米,区域优势,实证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玉珠 周宏
基于三大玉米主产区2014年的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模型和要素贡献率公式测度收购价、单产、成本和政策性补贴对玉米及其主要竞争作物(花生)种植净收益的贡献率,进一步分析主产区玉米比较优势及导致农户倾向种植玉米的因素。结果表明:单位产量和价格仍是农户玉米种植净收益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玉米较高的单产水平使得其单位产量上的成本较低;控制物质资本过快增长,将有利于农民提高种植玉米的意愿;农村社会化服务对提高玉米的种植净收益和农户种植意愿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补贴政策对种植净收益的贡献率地区差异明显,华中要小于北方和西南地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杰 席晓玲 刘洪彬 韩晓燕 姜飞强
为研究辽宁玉米布局变化及其区域比较优势,本研究拟用播种面积指标,利用1992~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测算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玉米区域比较优势。结果表明:辽宁省粮食种植结构整体上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渐演变成"玉米型"的粮食种植结构,而各个地区也形成了以玉米生产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其中大连、抚顺、本溪和铁岭为传统的优势产区,锦州、朝阳、阜新和葫芦岛属于新兴比较优势产区;而丹东、营口、辽阳和盘锦4个地区在玉米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今后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发展重点:一是抓好大连、抚顺、本溪、铁岭和葫芦岛等全优产区的玉米生产,保持传统玉米生产基地的优势;二是...
关键词:
辽宁省 玉米布局 比较优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文荣 王大哲
本文运用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和2SLS估计方法测算了1999—2012年我国12个玉米主产省份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价格的反应弹性,并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粮食市场化政策、城镇化以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玉米供给的冲击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玉米主产省农民对玉米种植面积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对单产进行调整可以立竿见影;玉米生产"高成本"长期削减着粮食市场化政策的增产效应,国家可以通过完善价格扶持政策控制生产成本的非理性上涨;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主产省农民应该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保障玉米供给的稳定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诗靓 文浩楠 杨艳涛
[目的]结合当前国内玉米供需新形势,通过研究影响玉米供给的主要因素,探究农户种植行为改变动因,从而为保证玉米稳定供给提出建议。[方法]选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个地区1999—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Nerlove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玉米市场价格对农户玉米生产决策的影响显著,玉米供给短期价格弹性较低,长期价格弹性较高,玉米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大豆市场价格、自然风险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由于收储细节不够完善、收购企业单方面标准使得临时收储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发挥作用有限。[结论]在临储取消后政府应积极搭建玉米产销协作平台,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平台建设,保持"价补分离"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要素投入结构与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于1978—2017年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
中国粮食补贴政策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4—2012年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
劳动力成本上升、主产区优势与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变化——基于199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湖南省玉米生产县域尺度比较优势空间分布
柑橘生产的要素替代关系及增长路径研究——基于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桑蚕产业主产区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肉鸭产业布局分析——基于2010-2013年全国21个肉鸭主产区的面板数据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茎腐病主要病原菌及优势种分析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序列DEA与湖北主产区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