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0)
- 2023(10177)
- 2022(8699)
- 2021(7837)
- 2020(6522)
- 2019(14515)
- 2018(14482)
- 2017(28533)
- 2016(14734)
- 2015(16313)
- 2014(15699)
- 2013(15543)
- 2012(14988)
- 2011(13893)
- 2010(14110)
- 2009(13509)
- 2008(12927)
- 2007(11804)
- 2006(10904)
- 2005(10025)
- 学科
- 济(86626)
- 经济(86572)
- 管理(42060)
- 业(37991)
- 企(28995)
- 企业(28995)
- 方法(27703)
- 数学(24462)
- 数学方法(24286)
- 地方(24121)
- 中国(23185)
- 农(19117)
- 业经(17442)
- 地方经济(15121)
- 技术(14565)
- 学(14508)
- 制(14420)
- 贸(13938)
- 贸易(13926)
- 易(13446)
- 财(13137)
- 银(12950)
- 银行(12942)
- 农业(12913)
- 行(12623)
- 融(12559)
- 金融(12557)
- 环境(12289)
- 产业(10778)
- 和(10254)
- 机构
- 学院(220127)
- 大学(219270)
- 济(106005)
- 经济(103952)
- 管理(83685)
- 研究(78515)
- 理学(71125)
- 理学院(70251)
- 管理学(69261)
- 管理学院(68831)
- 中国(60422)
- 财(47185)
- 京(45695)
- 科学(44621)
- 所(38803)
- 财经(37322)
- 中心(35299)
- 研究所(34780)
- 经济学(34286)
- 江(34112)
- 经(33538)
- 经济学院(30694)
- 范(29762)
- 师范(29600)
- 农(29223)
- 北京(28971)
- 院(28047)
- 财经大学(27375)
- 业大(27172)
- 州(27073)
- 基金
- 项目(138920)
- 科学(111877)
- 研究(104570)
- 基金(101838)
- 家(86970)
- 国家(86330)
- 科学基金(75122)
- 社会(71203)
- 社会科(67686)
- 社会科学(67668)
- 省(56340)
- 基金项目(54333)
- 教育(45601)
- 划(44916)
- 自然(44844)
- 自然科(43790)
- 自然科学(43777)
- 自然科学基金(42932)
- 编号(41320)
- 资助(39743)
- 发(33131)
- 成果(33057)
- 重点(31262)
- 创(31005)
- 部(30491)
- 国家社会(30164)
- 创新(29366)
- 课题(28754)
- 发展(27830)
- 展(27459)
- 期刊
- 济(126544)
- 经济(126544)
- 研究(73598)
- 中国(42286)
- 管理(32558)
- 财(32088)
- 科学(27447)
- 学报(26447)
- 农(26186)
- 融(23447)
- 金融(23447)
- 经济研究(21756)
- 大学(20456)
- 业经(19863)
- 技术(19648)
- 学学(19247)
- 财经(18841)
- 教育(18212)
- 农业(17803)
- 问题(16750)
- 经(16402)
- 统计(15314)
- 技术经济(13838)
- 策(13677)
- 贸(13339)
- 商业(11890)
- 决策(11888)
- 国际(11241)
- 理论(11002)
- 资源(10742)
共检索到344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程开明 吴西梦 庄燕杰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势在必行。本文从数字能力、经济活力、知识实力、创新动力和潜能助力5个维度构建新经济新动能综合指标体系,借助PP-IPM模型进行权重设置,测算2014—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新经济新动能指数,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考察省域新经济新动能的空间关联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呈现新经济新动能关联网络的整体形态、内部结构与演进态势。结果显示,我国省域新经济新动能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先收敛后发散的动态趋势,形成以“高—高”和“低—低”聚集为主的空间格局;地区之间的新经济新动能联系东密西疏,省域新经济新动能的对外辐射和吸纳能力逐步提升,北京、四川等省份大概率占据结构洞位置,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结论对于推动我国新经济新动能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天桥
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资本4个维度构建中国新经济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测度中国新经济新动能发展指数,并借助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中国新经济新动能的综合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及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新经济新动能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子系统呈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资本”的分布格局;三大区域新经济新动能差异显著,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态势。从地区差异角度而言,中国新经济新动能发展非均衡性逐步凸显,但未发生两极分化现象;中国新经济新动能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主要来源为地区间差异。从收敛性看,全国以及三大区域新经济新动能具有显著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新经济新动能条件β收敛具有差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金昌 洪兴建
新经济新动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文章从统计研究的视角探讨新经济新动能的内涵、核算、评价和影响效应。首先,当前中国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组织制度的创新,新动能来源于新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其次,核算新经济增加值的前提是准确界定新经济的行业目录和产品目录,要结合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技术收集数据,而编制新经济新动能指数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测算新经济新动能的影响效应可以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消费等方面展开,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手段有新经济投入产出表和生产函数等,目前缺少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统一的测算体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林汉 袁野 田卫民
本文采用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际的相关数据,从互联网普及率、信息产业相关从业情况、数字产业相关产出情况等5个方面选取指标。测算出31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水平。同时,从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关联网络,实证研究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形式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区域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市)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且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区、市)对周边地区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更加显著。最后提出政府应该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效应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监管引导的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仕国
关于新经济的争论 ,在根本上表现为对新经济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界定以及统计依据的差异上。新经济之“新”为其精确测度带来了挑战。在对国际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力图在新经济测度方面尝试进一步的研究 ,并导出了一些迥异于一般直觉的结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巍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各种新业态、新路径、新经济层出不穷,极大释放了民间的创新创业潜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就业不降反增,总体保持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9%、7.8%、7.3%、6.9%、6.7%,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1%左右;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城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达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成效明显,各种新业态、新路径、新经济层出不穷,极大释放了民间的创新创业潜力。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就业不降反增,总体保持稳定。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关键词:
就业规模 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达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成效明显,各种新业态、新路径、新经济层出不穷,极大释放了民间的创新创业潜力。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就业不降反增,总体保持稳定。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关键词:
就业规模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梅国平 王旭伟 季凯文
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文章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61项指标的中国省域新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加权变异系数、Moran's I等方法揭示了新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态势。研究发现:新经济呈稳步发展态势,相对于新产业,新业态占新经济的比重更大。新经济发展的高值区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经济发展的高地。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主要表现为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发展环境差异是四大地区间新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四大地区内部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新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化具有重要影响,四大地区新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来源具有异质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余芳东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创新经济统计测算的研究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方法,归纳它们测算研究的共性,以及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创新经济 统计测度 指标体系 指数方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贾文艺 张建华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传播方式,由于它具有跨时空性、高效性等特点,在我国取得了蓬勃发展。许多企业纷纷开展网络营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网络营销的精髓没有掌握,策略上缺乏创新,导致网络营销的效果不大。本文在对网络营销分析后提出了一些网络营销创新的方法,以期达到促进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 网络营销 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传甲 王成军
文章以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并系统分析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具有显著的联通性、稳定性和等级性,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产业结构、人均GDP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的地区相似性以及地理空间邻近性有助于关联网络的形成。加强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关系,发挥省际关联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将有利于省际数字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