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7)
- 2023(8061)
- 2022(7119)
- 2021(6353)
- 2020(5743)
- 2019(13290)
- 2018(13349)
- 2017(27131)
- 2016(14660)
- 2015(16932)
- 2014(17379)
- 2013(17710)
- 2012(17092)
- 2011(15983)
- 2010(16469)
- 2009(15916)
- 2008(15797)
- 2007(14565)
- 2006(13163)
- 2005(12192)
- 学科
- 济(86912)
- 经济(86844)
- 管理(39904)
- 业(37285)
- 方法(33940)
- 数学(30634)
- 数学方法(30459)
- 企(28358)
- 企业(28358)
- 中国(20898)
- 地方(19280)
- 农(18764)
- 财(16991)
- 学(15392)
- 制(15373)
- 业经(14578)
- 贸(14231)
- 贸易(14222)
- 易(13735)
- 银(13340)
- 银行(13318)
- 地方经济(13214)
- 行(12785)
- 融(12288)
- 金融(12286)
- 农业(12115)
- 和(10879)
- 环境(10744)
- 体(10321)
- 务(9430)
- 机构
- 大学(233351)
- 学院(232235)
- 济(110642)
- 经济(108453)
- 管理(85434)
- 研究(81879)
- 理学(72245)
- 理学院(71426)
- 管理学(70385)
- 管理学院(69937)
- 中国(64590)
- 财(50782)
- 京(49045)
- 科学(47031)
- 所(42763)
- 财经(40139)
- 研究所(38303)
- 农(37509)
- 中心(37112)
- 经济学(36034)
- 经(36018)
- 江(35613)
- 经济学院(32405)
- 北京(31722)
- 业大(31474)
- 农业(29392)
- 财经大学(29352)
- 范(29129)
- 师范(28893)
- 州(28118)
- 基金
- 项目(137849)
- 科学(107129)
- 研究(101912)
- 基金(99307)
- 家(85130)
- 国家(84460)
- 科学基金(70782)
- 社会(65761)
- 社会科(62319)
- 社会科学(62299)
- 省(53080)
- 基金项目(52117)
- 教育(46226)
- 划(44419)
- 自然(43079)
- 资助(41976)
- 自然科(41960)
- 自然科学(41944)
- 编号(41809)
- 自然科学基金(41188)
- 成果(35188)
- 部(31691)
- 发(31369)
- 重点(31115)
- 课题(28682)
- 创(27488)
- 教育部(27205)
- 国家社会(27113)
- 人文(26439)
- 性(26238)
- 期刊
- 济(130193)
- 经济(130193)
- 研究(75433)
- 中国(41116)
- 财(38564)
- 农(33908)
- 学报(32790)
- 管理(30868)
- 科学(30201)
- 融(26782)
- 金融(26782)
- 大学(24553)
- 学学(23290)
- 农业(22182)
- 经济研究(22116)
- 财经(21238)
- 技术(19898)
- 业经(19207)
- 经(18340)
- 教育(18243)
- 问题(17953)
- 贸(14983)
- 技术经济(14163)
- 统计(13377)
- 理论(12853)
- 国际(12410)
- 商业(12326)
- 经济问题(11377)
- 策(11260)
- 实践(11242)
共检索到359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永开
我国现阶段的信用缺失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要从非对称性信息论、博奕论、交易成本论等方面分析其产生根源和制止办法 ,可以从建立信用活动偿还性强制规范等四个方面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延明 张洁梅
近年来,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用问题,它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影响了社会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交易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文章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利用博弈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从剖析政府官员微观个体行为的角度,分析政府信用缺失问题。试图证明唯有从制度变革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信用缺失问题,并提出了制度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
政府信用 博弈 成本-收益比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军
信用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是社会制度绩效的集中体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信用缺失”是“制度失灵”的结果。因此,制度创新是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关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进球 刘志华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企业守信、失信的成本收益。同时,从制度环境变化、企业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角度分析了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
企业信用 企业产权 政府行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新宇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原则是市场机制的灵魂和基础。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并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危害,为重建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应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企业 信用缺失 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瑞稳
我国证券市场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渠道 ,筹集企业所需资金 ,增强企业实力 ,帮助国有企业解困 ,转换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我国证券市场也存在着诚信缺失危机 ,严重地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证券市场 诚信 危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林吉双 董赪
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并导致我国经济的"输血式增长",这已成为国民之痛。我国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既有对商品和资源过度供求的原因,也有未形成有利的市场结构的原因,不仅包括没能形成整合全球价值链能力的原因,也包括期货市场不健全进而没能形成全球定价中心的原因,以及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储备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原因等;因此,我国培育、形成和掌握国际贸易定价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且富有成效的措施才能实现。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缺失定价权 经济学分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少波 蒋海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信用市场中的信誉机制与信用资源的供给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信用缺失的微观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加强市场的透明度建设,培育起信用主体的信誉资产价值与信誉意识,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与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信用缺失问题。
关键词:
信誉机制 信用资源供给 信用缺失治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晓威
长期以来,经济学理论界都十分注重分析委托——代理问题,然而,一般组织(包括政府)与其属下成员的关系却同样不容忽视。文章在一个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式交易主体和实际交易主体概念,它们分别对应于组织及其属下成员,并对实际交易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指出了这些机会主义行为对形式交易主体的不利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牛爱平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在经济学范畴里,"信用"有其特定的含义。传统诚信观具有重道德修养、轻契约约束,适用范围非普适性等局限性,人们缺乏对规则的普遍敬畏心理,经济领域没有形成信用所需的底线道德等是造成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严重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经济领域 信用缺失 原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姚先国 陈道江
我国证券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许多先天性的障碍,致使其应有的资源配置功能缺失,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整体性劣化。政府的制度安排和证券市场内在的运作规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是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制度性根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潘艳红
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内核。当前我国成长中的金融信用在转型经济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成因亦是多方面的,既是转型经济大背景下的产物,也是经济人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选择的结果,又存在金融信用制度约束的真空。基于此,寻求金融信用法律规范、良好的信用意识形态以及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的现实进路来建构金融信用,以促进我国金融信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
金融信用 法律制度 规则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玲
从法经济学理论分析,"违法成本低"问题在立法上的体现,是法律责任的设定不合理,大大降低了违法者应当承担的"预期成本"。本文界定了气象违法成本,对气象法律责任立法缺失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对气象违法责任主体的处罚偏轻。法律规范过于依赖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对刑事手段重视不够。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主要体现了惩罚,而民事责任主要体现了补偿,不同的法律责任体现出不同的法律意图,对气象违法主体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威慑效果。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同时提高公众保护气象环境、遵守气象法的意识。而刑事责任的空缺使气象违法成本大大降低,不利于气候状况的监测和保护,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