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91)
- 2023(12343)
- 2022(11007)
- 2021(10450)
- 2020(8883)
- 2019(20635)
- 2018(20920)
- 2017(40405)
- 2016(21873)
- 2015(24944)
- 2014(25115)
- 2013(24700)
- 2012(22714)
- 2011(20587)
- 2010(20696)
- 2009(19135)
- 2008(18844)
- 2007(16540)
- 2006(14691)
- 2005(13061)
- 学科
- 济(86778)
- 经济(86687)
- 管理(65582)
- 业(59231)
- 企(49589)
- 企业(49589)
- 方法(42115)
- 数学(36489)
- 数学方法(35953)
- 中国(23879)
- 农(22284)
- 财(21328)
- 学(19553)
- 业经(18828)
- 环境(17641)
- 地方(17481)
- 制(16549)
- 贸(15971)
- 贸易(15961)
- 易(15518)
- 理论(15353)
- 和(14956)
- 农业(14588)
- 银(14145)
- 银行(14108)
- 划(13993)
- 技术(13880)
- 务(13565)
- 财务(13488)
- 财务管理(13459)
- 机构
- 大学(318068)
- 学院(316161)
- 管理(126998)
- 济(120923)
- 经济(118028)
- 理学(109971)
- 理学院(108769)
- 管理学(106749)
- 管理学院(106192)
- 研究(102893)
- 中国(77449)
- 京(69310)
- 科学(65731)
- 财(56730)
- 所(51872)
- 农(48229)
- 业大(47484)
- 研究所(47249)
- 中心(46539)
- 财经(45607)
- 江(44841)
- 北京(44495)
- 范(41820)
- 师范(41430)
- 经(41202)
- 农业(37948)
- 院(37906)
- 州(37456)
- 经济学(34966)
- 技术(33921)
- 基金
- 项目(213897)
- 科学(166435)
- 研究(156199)
- 基金(152726)
- 家(132731)
- 国家(131636)
- 科学基金(112592)
- 社会(95360)
- 社会科(90283)
- 社会科学(90258)
- 省(84474)
- 基金项目(81463)
- 自然(74282)
- 自然科(72443)
- 自然科学(72424)
- 教育(72024)
- 划(71062)
- 自然科学基金(71058)
- 编号(64838)
- 资助(64175)
- 成果(52483)
- 重点(47485)
- 部(46599)
- 发(45179)
- 课题(44812)
- 创(43770)
- 科研(40962)
- 创新(40806)
- 项目编号(40127)
- 大学(39519)
- 期刊
- 济(131674)
- 经济(131674)
- 研究(91920)
- 中国(57696)
- 学报(49320)
- 管理(46847)
- 科学(44932)
- 农(42291)
- 财(41377)
- 大学(37048)
- 教育(36299)
- 学学(34559)
- 农业(30143)
- 技术(29857)
- 融(24903)
- 金融(24903)
- 业经(21982)
- 财经(20936)
- 经济研究(20609)
- 图书(18823)
- 经(17666)
- 问题(17487)
- 理论(16644)
- 技术经济(16056)
- 科技(15721)
- 实践(15371)
- 践(15371)
- 业(15106)
- 资源(14774)
- 统计(14658)
共检索到457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玉珑 甘文媛 阳忠明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能源需求,电力产业作为重要的能源部门之一,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是巨大的;但其中发电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尤以火力发电厂的污染排放所占份额最多。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火力发电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文中的电能系统指的是我国的火力发电系统。为了客观评价我国目前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构建电能—环境系统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相结合的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1995-2005年电能—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就我国电能—环境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对策...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宋颖 许娟娟 刘奇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通过计算各地区经济与环境综合指数,测算了各地区过去10年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弱协调和比较不协调状态,东部地区协调性最高,中部地区协调性变化较平稳,西部地区协调性变化起伏较大,特别是近几年协调性没有明显好转。其次,将协调度作为输入约束,分别测算了各地区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发展综合效率。从全国平均来看,两系统综合效率比较接近,说明两系统基本是耦合同向发展。从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两系统效率较高,但处于效率前沿面的地区太少;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经济系统效率较低;西北经济...
关键词:
经济系统 环境系统 协调发展 综合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 王雅丽 唐德善
文章构建了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河北省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河北省区域各系统的协调度。
关键词:
区域PRED系统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铁光 熊曦
从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两个方面各选取了四个指标,构建了测度两者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的方法测度了各省(区、市)林业投入得分情况与生态环境得分情况,并通过协调度计算公式测度了各省(区、市)两者协调情况。实证发现,两者协调度的省际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中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湖南等省实现了两者优质协调发展,而西部地区的青海、西藏、新疆等省两者则出现失调。研究认为,林业投入的区域性不均衡、生态基础的区域不均衡以及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差异是导致林业投入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省际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加大林业领域投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加快林业重点领域和重点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林业支撑与保障投...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林业投入 协调度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胡云平 邹正丰 严余松
在深入分析各系统相互之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将耦合协调度理论应用于三个系统进行分析,得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和生态环境已经制约着物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结论,这对于四川省政府把握当地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制定物流、经济、环境方面的相关发展战略起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物流 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四川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何波 殷旅江 贾静 付雅琴
长江经济带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推动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与此同时,物流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物流-经济-环境系统(简称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其耦合发展时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则呈现出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份LEES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正向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其空间集聚现象不断减弱,区域间差异越来越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区域LEES耦合协调水平局部空间自相关性逐年下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向作用开始减弱,负向作用开始增强。因此,应结合长江经济带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发展的互动作用和良性价值循环机制,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环境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同时加强各省级政府的统领引导作用,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LEES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彩霞 梁婉君
人口、环境、资源的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我国各地区广泛存在,它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妥善解决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根据不同区域PERD发展的客观实际,合理选择区域发展模式,并根据事物的动态变化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从而在总体上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更好地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分析了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模式,并构建了区域PERD综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区域PERD 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新焕 王文平 蔡彬清
在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中,很多信息收集难度大,未知数据量较大。而灰色系统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文章引入灰靶理论中的靶心距用于测度系统实际状态与理想协调状态之间的距离,构建基于靶心距的系统协调度模型,以拓展灰色理论在系统协调状态评价中的应用,为科学评价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新方法。并对2012年我国各地区3E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为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3E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金颖
电力工业是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相关的行业之一,电力同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电力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系统协调度的衡量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系统协调度模型。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经济系统 环境系统 协调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涛 王菲 杜澄
构建城市水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认识城市水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估政府水环境治理投入绩效,分析城市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剖析了城市水环境系统及其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讨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原则,并提出包含进步指数、努力指数和贡献指数在内的城市水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力 洪雪飞 王俊 谢筱玲
在理论分析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化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工具与PLS路径模型,探讨中国省域经济—能源—环境(3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动态螺旋上升趋势;省域3E系统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中、东、西部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的空间聚集演化特征;协调发展空间集群逐渐趋向集聚加强状态。最后,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应对系统失调,缓解系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丹 胡晶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参考现有文献中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3个维度的相关指标,构建科技—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关联分析法、投影寻踪法和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6.22%,其中,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5%、5.35%、6.43%。同时,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度达到0.992。其中,"十五"~"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度持续提升,分别达到0.8465、0.8466、0.9152。总体来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政府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同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丹 胡晶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参考现有文献中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3个维度的相关指标,构建科技—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关联分析法、投影寻踪法和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科技—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率为6.22%,其中,科技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年均增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馨 吴文恒
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馨 吴文恒
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分布呈现四个组团。在未来发展中,应当依据三大区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协调度 陕西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