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6)
2023(11463)
2022(10183)
2021(9573)
2020(8230)
2019(19039)
2018(19316)
2017(38543)
2016(20736)
2015(23351)
2014(23495)
2013(23678)
2012(21999)
2011(19892)
2010(19977)
2009(18399)
2008(17953)
2007(15884)
2006(14083)
2005(12459)
作者
(60829)
(50150)
(49937)
(47608)
(31687)
(23939)
(22827)
(19754)
(18868)
(17919)
(17050)
(16702)
(15935)
(15781)
(15495)
(15169)
(15002)
(14903)
(14287)
(14283)
(12420)
(12360)
(12159)
(11329)
(11325)
(11107)
(11105)
(11047)
(10032)
(9833)
学科
(88588)
经济(88499)
管理(58997)
(57784)
(47039)
企业(47039)
方法(41036)
数学(35566)
数学方法(35252)
中国(23865)
(23829)
(20514)
业经(19768)
地方(17888)
(17728)
(17361)
(17068)
贸易(17060)
(16543)
农业(15444)
(14090)
银行(14050)
(13883)
技术(13638)
(13462)
理论(13367)
环境(12942)
产业(12886)
(12845)
金融(12844)
机构
大学(303566)
学院(302350)
(125505)
经济(122905)
管理(122577)
理学(106343)
理学院(105222)
管理学(103659)
管理学院(103122)
研究(100714)
中国(74728)
(64978)
科学(60951)
(56889)
(50385)
财经(46118)
研究所(45796)
(45251)
中心(44702)
业大(43650)
(42491)
(41699)
北京(41650)
(39143)
师范(38810)
经济学(37305)
(36647)
农业(35493)
(34940)
财经大学(34276)
基金
项目(202651)
科学(159095)
研究(150007)
基金(146583)
(126547)
国家(125508)
科学基金(107695)
社会(93880)
社会科(89016)
社会科学(88993)
基金项目(78702)
(78555)
自然(69547)
自然科(67842)
自然科学(67827)
教育(67773)
自然科学基金(66624)
(65864)
编号(61951)
资助(60908)
成果(50097)
(45157)
重点(44787)
(43894)
课题(42026)
(41921)
创新(39048)
教育部(38707)
科研(38465)
项目编号(38249)
期刊
(139179)
经济(139179)
研究(92337)
中国(50553)
管理(45541)
学报(44420)
科学(42134)
(40567)
(39547)
大学(33653)
学学(31628)
教育(30233)
农业(28515)
(26054)
金融(26054)
技术(25346)
业经(24170)
经济研究(23112)
财经(21986)
(18761)
问题(18657)
理论(16696)
商业(15846)
图书(15579)
技术经济(15486)
实践(15319)
(15319)
现代(14535)
科技(14474)
(14117)
共检索到4372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雄锋  李良玉  
电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阐明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机理及变化趋势对于科学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1985—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电力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对我国电力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7年间,我国电力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电力使用效率的提供,其中工业电力消费强度的下降是总体电力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丽  陈迅  汪德辉  
本文利用动态CGE模型,通过投资动态机制与价格的内生化,并考虑资源限制及生产要素间的替代性,先完成历史模型更新投入产出数据,然后构建基线模拟封闭准则,以逐年递归动态求解方式,进行2007-2012年我国17部门的产业结构预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中耀  李坤  
本文通过构建静态消费理论下的ELES模型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进而计算出17个主要部门的感应度和感应系数,并以三次产业消费需求进行分类,最终预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第二产业结构比重,适度扩大第三产业结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迺武  
研究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性,旨在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与三次产业雏形形成的基础上,阐述三次产业理论的创立以及社会经济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社会)演进的规律,进而分析我国三次产业演进的特点以及我国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后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迺武  
研究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性,旨在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与三次产业雏形形成的基础上,阐述三次产业理论的创立以及社会经济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社会)演进的规律,进而分析我国三次产业演进的特点以及我国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后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范剑平  刘国艳  
从我国农村居民 1 985 -1 998年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动趋势看 ,表现出结构变动度不断升高的现象。在 2 0 0 1— 2 0 1 0年这 1 0年中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千元级”家电将成为农民消费新热点 ,但大规模的消费热潮难以形成。如果实行积极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政策 ,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扩大增加收入的途径 ,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消费将能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婷  
本文通过构建静态消费理论下的ELES模型预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进而计算出17个主要部门的感应度和感应系数,并以三次产业消费需求进行分类,最终预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大第二产业结构比重,适度扩大第三产业结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中原  
本文首先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指出 ,90年代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明显加速 ,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 ,变动方向基本正确 ,但产业竞争优势较弱 ,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拉大。其次 ,从工业化加速、市场格局巨变、市场化改革、全国产业布局重组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结构变动的成因和机理。最后提出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对西部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西部迫切需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走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仲伟周  姜锋  万晓丽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雪琪  赵彦云  范超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和消费习惯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克服了消费总量分析中产品维度上的"加总谬误"。实证研究表明:1人口年龄结构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儿童对文教娱乐、老年人对居住和医疗消费需求较强;2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存在较强的惯性,消费习惯和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最为关键的因素;3在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实际利率和控制房价的背景下,未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将呈现稳中有变、趋向享受型消费的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毅  张恒奇  欧阳斌  达亚彬  
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控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交通运输依靠科技进步和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调整将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变革,这是经济系统相互联系互为驱动的系统运行过程。本文依据系统运行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运输业能源强度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并应用GM(1,1)模型描述了运输业能源强度的未来时间响应函数。研究结果与运用的协整分析,因素分解等方法基本一致,且更直观地表现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胜春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方年度生产总值数据以及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文章首先研究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1993~2012年的发展和变化,然后研究了中国区域2000~2010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最后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个方面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找到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大幅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隐性失业问题不容忽视。不过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超过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