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4)
2023(6654)
2022(6094)
2021(5568)
2020(5156)
2019(12029)
2018(12174)
2017(24811)
2016(13679)
2015(15831)
2014(16077)
2013(16236)
2012(15527)
2011(14332)
2010(14614)
2009(13813)
2008(13942)
2007(12897)
2006(11361)
2005(10277)
作者
(42610)
(35704)
(35377)
(33975)
(22331)
(17060)
(16501)
(13930)
(13061)
(12674)
(11939)
(11847)
(11311)
(11198)
(11155)
(11147)
(11029)
(10492)
(10261)
(10244)
(8923)
(8909)
(8734)
(8172)
(8008)
(7954)
(7904)
(7883)
(7273)
(7200)
学科
(60262)
经济(60206)
管理(35630)
(35607)
方法(31034)
数学(28296)
数学方法(28090)
(26449)
企业(26449)
(17412)
中国(17125)
(14899)
(13248)
贸易(13243)
(12905)
(12805)
(11985)
农业(11093)
业经(11022)
(10643)
银行(10604)
地方(10286)
(10150)
(9206)
金融(9204)
(8706)
(8566)
财务(8550)
财务管理(8520)
环境(8505)
机构
大学(211943)
学院(209833)
(89521)
经济(87671)
管理(78054)
研究(71395)
理学(66834)
理学院(66056)
管理学(65011)
管理学院(64612)
中国(54403)
(44945)
科学(43877)
(42398)
(39376)
(37790)
研究所(34215)
财经(33826)
业大(33029)
中心(32623)
(31667)
农业(31601)
(30488)
北京(28588)
经济学(28438)
(27030)
师范(26743)
经济学院(26113)
(24960)
财经大学(24905)
基金
项目(131580)
科学(101644)
研究(94842)
基金(94323)
(82364)
国家(81694)
科学基金(67990)
社会(59221)
社会科(56121)
社会科学(56098)
(51459)
基金项目(50215)
教育(44347)
(43738)
自然(43513)
自然科(42430)
自然科学(42413)
自然科学基金(41687)
资助(39598)
编号(39407)
成果(33016)
(30248)
重点(29947)
(28734)
课题(26816)
(26724)
科研(25679)
教育部(25550)
创新(25077)
大学(24615)
期刊
(96938)
经济(96938)
研究(62568)
中国(37010)
(35051)
学报(34720)
(31816)
科学(30538)
管理(25937)
大学(25453)
学学(24008)
农业(23414)
(20131)
金融(20131)
教育(19740)
技术(17302)
财经(16999)
业经(16174)
经济研究(16159)
(14611)
问题(14309)
(12276)
(12115)
理论(11433)
技术经济(11428)
统计(11038)
商业(10919)
实践(10320)
(10320)
(9917)
共检索到308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发生持续转变,分析影响转变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因素的作用程度作出定量对比,对于预见生育率发展的未来趋势,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具有战略意义。 一、从生育率的地区差别,看经济因素在生育率转变中的显著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匀,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对比各地总和生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谭晓青  
目前,在对中国生育率变化的研究中,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导致生育率由高向低迅速转化的原因。近些年来,中外人口学家用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描述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妇女生育的现状和变化,对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生育率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给予了评价。本文试图用孩子需求一供给理论模式和现有数据阐述现代化与生育率转化之间的概念联系,指明现代化必须通过一组介入因素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这组介入因素的引进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文化条件下,会存在着不同的生育行为。然而,短缺的资料和数据限制了文章的深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任何一个社会的生育率往往低于它的生育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值。社会通过种种力量(如晚婚、节育)对人们的性、孕行为进行限制,还通过种种因素(如人工流产、哺乳)来影响怀孕的结果和产后不育期长度。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对生育率起决定作用。而种种对生育率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必须通过这些因素发挥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经历了急速、持续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出我国控制人口的成绩,我国已从一个高生育率水平转变为达到更替水平的国家。正是这一转变,调节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变着人口结构,使人口与经济更协调地发展。因此,分析我国生育率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是剖析中国人口形势的一个重要关键。它对于研究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人口学的科学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国胜  
人们越来越重视用非经济因素来解释人口变动的原因。我们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来分析、论证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重要影响。我们选择总和生育率为因变量。自变量中选择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代表总的经济水平,每千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代表文化水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代表城市化水平,每千人拥有(病)床位数和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代表医疗卫生条件,我们发现这些自变量与总和生育率的零级相关系数都在0.34以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青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冯立天  
80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年代,这种变化不能不对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影响首先表现在人口学因素的变化上。 本文主要利用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对80年代中国生育率的变动,进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分析对象为总和生育率。该项调查是在1988年年中进行的,分析年度截止1987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钢,杨鸽  
一 引言 一般来说,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经济和环境条件是影响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人们有意识地控制生育率之前,生育模式的转变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这点在欧洲前工业化社会的国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现,标志着人为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开始。这时,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家特别是一些低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发展正处于低死亡、高出生和高自然增长的阶段。降低死亡率,特别是降低婴儿死亡率是任何国家的目标之一。因而要降低人口的迅速增长,只能着眼于降低出生率。出生率是按出生人数与总人口之比来计算的。其增减除了生育率变化因素外,还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而当前的育龄人口构成早由十几年前以至几十年前的出生所决定,已无法改变。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只能从降低生育率着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茂敏  
文章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边际成本-效用理论,根据国内生育的实际情景,构建了成本、偏好、保障、环境四个层面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框架。使用动态QCA方法,分析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样本数据,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出发探寻提升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路径。结果表明:我国生育率水平存在四条提升路径,即四种模式:“平衡”模式、“偏好-保障”模式、“成本-环境”模式、“成本-保障”模式。我国生育率水平的提升路径是多因素协同的结果,且存在替代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各路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地域维度上,各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组态偏好差异,华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部分省份更倾向于“平衡”型,东北地区部分省份更倾向于“偏好-保障”型,而华东地区部分省份则更依赖于“成本-保障”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茂敏  
文章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边际成本-效用理论,根据国内生育的实际情景,构建了成本、偏好、保障、环境四个层面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框架。使用动态QCA方法,分析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样本数据,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出发探寻提升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路径。结果表明:我国生育率水平存在四条提升路径,即四种模式:“平衡”模式、“偏好-保障”模式、“成本-环境”模式、“成本-保障”模式。我国生育率水平的提升路径是多因素协同的结果,且存在替代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各路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地域维度上,各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组态偏好差异,华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部分省份更倾向于“平衡”型,东北地区部分省份更倾向于“偏好-保障”型,而华东地区部分省份则更依赖于“成本-保障”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康晓平,王绍贤  
本文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聚3类较为合适,它能按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等13个变量将资料中的全部观察对象较好地分成好、中、差三类,并与总和生育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聚4类、5类的结果均无规律可循。结果建议,对农村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应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生育率水平,采取分类管理和指导,转变服务观念,不搞“一刀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文  
从"双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渐放宽,生育率小幅回升。生育率水平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力供给有积极的影响,但对当下的劳动参与率影响的研究结论尚有较大争议。文章提出生育率变动对当下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机制,并通过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计量模型验证了假设:生育率提高对当下男性劳动参与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则有一定的抑制。总体上,我国生育率对当前的总劳动参与率有负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辜子寅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构建总和生育率与一般生育率的统计模型,重新估计了我国2000~2012年总和生育率。结果表明,我国总和生育率经历了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的变化过程,2012年达到1.43。通过进一步的指数分解,发现2000~2006年生育率对出生人数变动的影响较大,2006~2012年育龄妇女规模与结构对出生人数变动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民  
生育率下降的经济后果并非都可以简单地自动生成,生育率下降所创造的经济机会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要取决于诸多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要正确认识中国生育率下降的经济后果,还必需深入研究这些经济后果的形成机制及其制约因素。生育率下降经济后果形成机制的基础是人的生命周期的经济行为,即通过个人资源配置方式、投资模式、劳动力供给及收入能力的变化形成一系列积极的经济后果。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也创造了这样的经济机会。但是,这些经济机会的实现还有赖于宏观经济绦件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