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80)
2023(14430)
2022(12040)
2021(11351)
2020(9414)
2019(21615)
2018(21858)
2017(43024)
2016(23637)
2015(26619)
2014(27011)
2013(26434)
2012(24223)
2011(22043)
2010(22297)
2009(20641)
2008(20165)
2007(17943)
2006(16227)
2005(14582)
作者
(68543)
(56515)
(55946)
(53754)
(36024)
(26874)
(25622)
(22117)
(21422)
(20369)
(19057)
(19017)
(18036)
(17905)
(17498)
(17357)
(16822)
(16822)
(16280)
(16165)
(14078)
(14012)
(13633)
(12834)
(12708)
(12640)
(12594)
(12571)
(11416)
(11064)
学科
(93127)
经济(92953)
管理(69043)
(64563)
(51802)
企业(51802)
方法(39983)
数学(34590)
数学方法(34172)
(28852)
中国(28595)
(23871)
业经(21752)
(20149)
地方(19378)
(19227)
农业(18613)
(17763)
贸易(17754)
环境(17305)
(17294)
(16057)
银行(16021)
(15435)
(15330)
(15190)
理论(15171)
(14337)
金融(14336)
技术(14249)
机构
大学(338558)
学院(338310)
(135376)
管理(134283)
经济(132254)
理学(115508)
理学院(114240)
研究(113939)
管理学(112359)
管理学院(111747)
中国(85789)
(73073)
科学(69780)
(64661)
(57078)
(52538)
研究所(51699)
财经(51026)
中心(50963)
(49931)
业大(48833)
北京(46847)
(46214)
(45812)
师范(45460)
(41566)
农业(40846)
(40727)
经济学(39691)
财经大学(37664)
基金
项目(224678)
科学(176111)
研究(168294)
基金(161369)
(139278)
国家(138073)
科学基金(118195)
社会(104544)
社会科(98845)
社会科学(98820)
(87181)
基金项目(85531)
教育(76747)
自然(75698)
自然科(73791)
自然科学(73773)
(73415)
自然科学基金(72414)
编号(70561)
资助(66469)
成果(58417)
重点(49898)
(49624)
课题(48455)
(48362)
(45786)
项目编号(43021)
创新(42620)
教育部(42428)
科研(42239)
期刊
(153297)
经济(153297)
研究(103965)
中国(62848)
学报(50126)
管理(49269)
(48648)
科学(46934)
(46416)
教育(39759)
大学(38161)
学学(35649)
农业(33749)
(32657)
金融(32657)
技术(28611)
业经(26505)
财经(24208)
经济研究(23907)
问题(20882)
(20557)
图书(18417)
理论(17534)
(16480)
现代(16223)
实践(16110)
(16110)
技术经济(16028)
科技(15921)
(15827)
共检索到501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秀波  
中国生态退化呈现为区域性、累积性与综合性的新特点。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是 :自然环境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以及部门与地区间的利益冲突。生态恢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符合国际潮流 ,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认识。西部开发可能加大生态保护的压力 ,生态建设规划水平低、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 ,而且巩固建设成果的难度大 ,生态恢复存在着失败的风险。生态恢复的政策保障包括保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发展替代产业政策 ,用经济手段恢复生态 ,完善生态恢复的政策体系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瑜琦  刘黎明  李建林  
生态退耕工程从1999年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政策体系本身的缺陷和贯彻实施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目前我国退耕政策正处于面临质疑与挑战的关键时期,加快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对于确保生态退耕工程的顺利完成和最终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西部退耕工作中现存主要问题的剖析,综合得出为保证退耕工程顺利实施,西部生态退耕政策保障体系所应具有的内涵和框架体系,以求为国家制定更为完善的生态退耕政策提供合理建议和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世荣  史作民  马姜明  赵常明  张远东  刘兴良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鹏  谢和生  何友均  王雅菲  朱安明  王登举  
土地退化治理政策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土地退化与污染趋势日益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已被发达国家广泛接受并运用。文章梳理了土地退化治理政策制度的发展脉络,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内涵,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土地退化治理目标原则与路径步骤。并基于此,进行现有土地退化治理政策的问题识别,提出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土地退化治理政策机制建议,促进土地退化治理过程的合理规划、开发与管理。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蓝良就  黄炎和  李德成  林金石  
对闽西退化红壤采取种植乔木(P2)、牧草(P3)、灌木(P4)3种治理措施,以及对侵蚀对照地(P1)、次生林对照地(P5)的灌木层种群数量、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治理措施不同程度提高了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黄栀子、梅叶冬青、木蜡树、马尾松等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B(sw)i)超过0.5;多数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小,其中60.38%的种群仅占据1个资源(B(sw)i=0),多数仅分布于次生林,表明侵蚀地与治理林地资源状态与次生林有较大差距,未能满足演替中后期植物生长的需要.种群Pianka生态位重叠值(NOik)与种对的生态位宽度、占据的资源位及相遇几率、重要值及其分布格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雷  吴宜进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本质问题是恢复、重建湿地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之具有系统自我维持能力。江汉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 ,表现出生态功能和结构的退化趋势 :土壤潜沼化严重 ;生物群落结构简化 ,生物多样性下降 ;洪涝渍害加重等。依据生态演替理论基础和原则 ,提出了江汉平原湿地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祥浩  刘淑珍  范建容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森林覆盖率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60~7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四川盆地浅丘区森林覆盖率,60年代只有5%左右,到90年代后期达22.7%。虽然地表植被覆盖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生态退化问题仍比较严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不合理,群落层片结构简单,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林种、树种组成单一,低山丘陵区针叶化倾向日趋明显,其林下枯枝落叶层缺失,森林土壤层很薄,一般只有30~40cm,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一般为300~500m~3/hm~2,而该地区原始森林土壤可达2000~2500m~3/hm~2。②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面积在扩大,如长江上游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白降丽  彭道黎  庾晓红  
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建华  董建新  高立杰  高宝嘉  李兰会  
2005—2006年夏季在河北塞罕坝地区运用固定样线法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针叶林恢复形成的40年生人工针叶林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并同自然恢复形成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和天然针阔混交林进行比较。共记录鸟类39种,分别隶属于8目17科。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恢复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人工针叶林鸟类物种数为(4.14±0.60)种.hm-2,密度为(26.21±7.64)只.hm-2,均高于或显著高于(P=0.018)天然阔叶林,且密度与天然混交林无显著差异(P=0.902),人工针叶林中的沼泽山雀和黄眉柳莺的密度有了显著提高,分别从(2.78±0.67)只.hm-2和(1.21±0.45...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康文星  沙甲先  吴耀兴  何介南  
以连续4年定位测定数据为基础,应用空气动力学和大气热力学原理,对采伐迹地营造杉木人工林后,幼林对退化系统环境中的显热与潜热能的调节和生态恢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幼林对显热能的调节已恢复到成林的16.2%,3年生时其能力恢复到38.5%,4年生时,已接近成林的60%;对潜热能的调节,2年生时已显示出成林11.4%的调节作用,3年生时已达到成林22.4%的水平,4年生时已恢复到成林的34.3%;幼林对显热能的调节恢复速率比潜热能快。采伐迹地营造植被后,植物就开始实施对周围环境的调节,使退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良性循环,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发展。杉木对小环境的改善,主要是通过林木来影响各种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祥浩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以硬叶阔叶栎类为主的原始植被类型已基本消失,而出现大面积以禾草草类为主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为:①河谷区干旱化程度加剧,土壤凋萎温度(PWP)长达7~8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②河流泥沙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如元谋龙川江中游水文60、70和80年代泥沙量分别为3.81、5.32和6.65 kg/m~3;③冲沟溯源侵蚀速度加快,如元谋地层上发育的冲沟,年均溯源侵蚀速度50 cm左右最大达200 cm,沟谷密度一般为3~5 km/km~2;④典...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海燕  刘忠德  钟章成  
Karst is one of the weakest kind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And restoring vegetation and improving soil quality is among urgent affairs of the region.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ccessi...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芳清  Jean Marie Hartman  
受城市化、工业化和地球温室效应等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美国Hackensack湿地保护区正面临着面积不断减少、景观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河水污染增加、盐碱化程度增加和范围扩大等生态胁迫。稳定湿地面积,重建湿地的复合景观,丰富生物多样性,恢复潮水的正常规律,减少水体污染,控制外来种的入侵与扩张,促进湿地原有植物的定居与扩增及原有植被的恢复是Hackensack湿地恢复的关键,也是恢复工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管理则以植被的生长、芦苇的扩散方式及动态、鱼类和蟹类的种群动态、鸟类的种类及其对生境地的利用情况对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状况进行生物检验,有效监控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动态,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正恩  
文章对河北坝上地区生态退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对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