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86)
2023(4535)
2022(3917)
2021(3500)
2020(2891)
2019(6435)
2018(6501)
2017(12876)
2016(7100)
2015(7988)
2014(7999)
2013(7978)
2012(7672)
2011(7054)
2010(7312)
2009(7192)
2008(7015)
2007(6417)
2006(6054)
2005(5610)
作者
(21732)
(17879)
(17569)
(17030)
(10992)
(8392)
(8115)
(6858)
(6549)
(6388)
(5984)
(5799)
(5681)
(5624)
(5502)
(5244)
(5224)
(5221)
(5153)
(5102)
(4541)
(4409)
(4198)
(4114)
(4096)
(3973)
(3911)
(3874)
(3537)
(3454)
学科
(29605)
经济(29586)
管理(25233)
(18386)
环境(14528)
(13584)
企业(13584)
方法(13167)
数学(11499)
中国(11460)
数学方法(11421)
(9037)
(8146)
(8098)
(7227)
贸易(7217)
(7147)
(7128)
(6941)
生态(6651)
(6332)
银行(6326)
资源(6254)
(6126)
规划(6101)
环境规划(5931)
(5915)
业经(5911)
(5602)
农业(5534)
机构
学院(110568)
大学(110395)
(47857)
经济(46865)
管理(41874)
研究(36900)
理学(35497)
理学院(35136)
管理学(34668)
管理学院(34487)
中国(29637)
(24732)
(24000)
科学(21584)
财经(19608)
(18533)
(17475)
研究所(16533)
中心(16525)
(16369)
北京(15928)
(15225)
经济学(14963)
业大(14455)
(14333)
财经大学(14299)
师范(14247)
经济学院(13728)
(13641)
(13330)
基金
项目(67375)
科学(52712)
研究(51050)
基金(48305)
(41632)
国家(41343)
科学基金(34771)
社会(33281)
社会科(31665)
社会科学(31656)
(26000)
基金项目(25468)
教育(22536)
(21895)
编号(20770)
自然(20730)
自然科(20006)
自然科学(19999)
资助(19881)
自然科学基金(19580)
成果(16878)
(15461)
重点(15440)
(15224)
课题(14422)
国家社会(14067)
(13244)
(13203)
人文(12830)
教育部(12828)
期刊
(54303)
经济(54303)
研究(35427)
中国(19425)
(16782)
管理(14372)
学报(14024)
科学(13360)
(12728)
(11247)
金融(11247)
大学(10675)
教育(10394)
学学(9985)
业经(9709)
统计(9359)
财经(9200)
农业(9049)
经济研究(8694)
技术(8177)
问题(8112)
(7842)
(7432)
(7225)
决策(6937)
资源(6325)
理论(6220)
国际(5931)
商业(5768)
实践(5642)
共检索到169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雄鹰  
文章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自然环境、能源消耗、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共20个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1991~2010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和响应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失衡,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不断恶化的形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君  
文章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与环境质量进行辨析,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的特征和评价指标的特点,从综合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出发,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出U型下降的特征;其中气候变化呈现出没有明显变化的特征,植被覆盖呈现出U型特征,土地退化、水环境、环境质量等呈现出U型下降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中胜  
以苏州市为例,文章考察了经济发展质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作为基础,以人均工业废气、人均工业废水、人均二氧化硫人均固定废弃物的排放量等四个方面作为环境质量的替代指标,我们考察了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广泛存在,体现在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曲线,但是除了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达到拐点以外,其余污染物排放量的拐点还未到来,环境污染压力仍然很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二产业的比重、城市化的进程、对外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对苏州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雄鹰  
文章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一个包含16个基础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全面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3年我国全面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地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不相同,呈现4种变化趋势;衡量地区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的σ系数呈现"V"型的变化形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瑜  王丽君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关系的理论工具。文章对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依据甘肃省1980—2012年有关资源与环境统计资料,应用统计学综合评价方法,编制了"甘肃省环境质量总指数";以此为基础,用"环境质量总指数"替代学术界通用的"环境压力指标"建立了甘肃省环境经济计量模型。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基于生态环境质量的EKC假设成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预警研究课题组  
中国生态环境预警研究是国家科委重点软科学课题,由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该课题分析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通过大量定性和半定量的研究,查清了中国生态环境的状况,于1989年9月提出了"生态赤字——未来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报告。此报告曾得到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的肯定,其中部分内容已纳人1991年播出的国情教育片《撼人的回声》中,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万平  赵金凯  
在对中国29个省份2008—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测度的基础上,本文旨在探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地区差异与协调状况。通过构建面板模型研究政策效果的地区差异性,利用偏离差系数研究协调性,并进一步借助泰尔指数探讨其地区差异。本文研究发现: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系统协调性较低,协调状态逐渐由轻度失调恶化至中度失调;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性的区域变化始终受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的共同影响,区域内的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政策落地的平衡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有待加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勤林  李源  张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止于物质丰富,还包括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发明确。公众环境诉求是否促进并通过什么机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2003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将公众环境诉求和环境质量改善纳入“触发因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分析框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证明了公众环境诉求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关系,并基于异质性分析得出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和东北地区该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公众环境诉求能够通过政府治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改善环境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信息反馈机制,提高政府环境治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万平  赵金凯  
文章在强可持续视角下构建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测度中国30省份2002-2015年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2-2015年中国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分区域而言,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东北地区、北部沿海、长江中游、西北地区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而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年均质量指数低于全国水平;虽然中国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差异,但整体保持稳定,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不容小觑;从空间角度,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溢出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卡吾恰提·白山  王雪梅  黄晓宇  
【目的】定量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和田市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提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评价指标,基于ENVI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19年,和田市的遥感生态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477下降至2019年的0.381,下降幅度达20.12%,下降区域主要是在中部人类聚居区域。(2)2010—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面积达到299.5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4.38%,生态质量变差的地区总面积大约为32.5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9%。(3)2000—2019年和田市生态环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低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区域随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发生迁移,说明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结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戴春莉  郭三杰  付义勋  黄旺  
自然资源审计关注的是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以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督警,确保辖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如何评价,指标如何与自然资源审计工作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自然资源审计内容和特点,在充分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环境状态及保护响应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PE市为例进行实际运用效果检验。评价结果表明,PE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上升,生态环境压力与状态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响应变化明显且稳步上升。文章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客观性和区分度,为促进自然资源审计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结合提供了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国胜  王雪军  孙玉军  魏建祥  孙涛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束加稳  杨文培  
在国家生态省、市、县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文献,将杭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进而选择SO2年均浓度、PM2.5浓度、NOx削减率等43个具体指标;运用IAHP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作为本论文指标最终的权重值;运用AHP对2005—2015年杭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为杭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艳芳  周虹宏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于城市质量管理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上海市的环境特征,提出了包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2010—2017年逐年改善,自然生态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社会发展环境稳中有升,贡献度最大;经济发展环境贡献度较小,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趋势发展。社会发展指数所占权重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为0.389 1,表明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指数的变化,验证了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性,证明地方政府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地方生态环境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思宜  杨熙  王秀兰  冯仲科  贾文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定量描述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定量描述环境的优劣程度。本文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以永定河流域2009年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其他辅助资料,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提出了适合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壤水分四个方面对永定河流域(河北—北京段)2009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